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8歲被破格錄取進入中央音樂學院,11歲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紐因選到英國學習,17歲獲得國際頂級小提琴大賽金獎……許多人認為呂思清是個天才型小提琴家,不過他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音樂家的成功需要才華與幸運的眷顧,更重要的是“責任心”——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
“臉上沒有繭就不是小提琴家”
“我國第一次正式派出參加‘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的選手呂思清,在激烈角逐后榮獲比賽第一名。”在1987年的《人民音樂》報上,記載了當年的盛況。作為第一位獲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小提琴家,呂思清一戰成名,蜚聲國際樂壇。成名后,他更希望走出獲獎帶來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愿意表演帕格尼尼的曲子,擔心成為一個標簽,不能演奏其他風格樂曲。”
從近距離可以看到,在他的左臉頰有一個繭。“如果沒有這個痕跡就不是小提琴家了,”他說,“我現在每天都要練琴,常言道,‘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
對于小提琴演奏家來說,有一把好琴太重要了。“我記得小的時候,第一把琴是從我哥哥手里繼承過來的一把1/8的童琴,在很長一短時間內都沒有好琴用。后來終于有機會用上了世界名琴,感到如虎添翼。”呂思清說。
作為美國斯特底瓦里名琴協會長期資助的中國音樂家,他將自己熟悉的中國年輕演奏家推薦給他們。如今,已經陸續幫助了20多名中國年輕音樂家用上價值不菲的世界名琴。
融入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
《梁祝》是呂思清最喜歡的小提琴曲之一,已經演出幾百次了。他說,學習《梁祝》的時候是在上世紀80年代,譜子是父親手抄的,封皮上還寫著寄語:“重新封訂寄思清子用,望你將它演奏出神話般的傳奇。”
父親對音樂的熱愛和期盼,對呂思清影響深遠。他演繹的《梁祝》融入了對中西方音樂的理解,將古箏、二胡等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融入小提琴中,演出常常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
作為職業演奏家,呂思清經常穿梭于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以前回國演出經常在電影院、大會堂等場所,如今連寧波、舟山、煙臺,好多城市都有了大劇院。”呂思清說,他切身感受到國內觀眾對高雅藝術的迫切需要,希望自己能做點什么,為推動國內古典音樂發展貢獻一小股力量。
作為國家大劇院的音樂節推廣大使、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形象大使,呂思清多次參加公益演出,足跡遍布城鎮鄉野。“藝術的傳承離不開老一代和下一代的溝通。在我年輕的時候,得到過很多前輩無私的幫助。有機會能夠幫助別人,我也非常樂意。”呂思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