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陳鵬:師古人之心 融時代之風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13日09: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喜上梅梢(國畫) 80×180 厘米  2014年 陳鵬喜上梅梢(國畫) 80×180 厘米 2014年 陳鵬

      隨性散淡,舉止由心,他養鳥、種花、造園、種菜樣樣行;愛好廣泛,談吐自如,電影、音樂、收藏、茶道無不熱愛。朋友眼中的藝術家陳鵬給人的印象是低調、幽默。日前他在山東青州舉辦了大型個展“由心造境——陳鵬大寫意花鳥畫展”,展出了百余幅花鳥畫近作及書法作品。正如此次展覽主題“由心造境”,策展人李鑫認為,陳鵬對傳統有著深厚而獨到的思考,畫風儒雅樸實,其作品就是最好的個人代言。

      佳作出少年

      陳鵬自幼喜愛書畫,1983年畢業于山東省輕工美術學院后便在山東省棗莊市青少年宮教授水墨畫。出于對繪畫執著的熱愛,他于198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隨張立辰教授潛心學習寫意花鳥。浸染于前輩大師的優秀創作成果中,并有老師的悉心指導,他不僅在臨摹上實實在在地下了一番功夫,并對于中國畫的傳統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正是這種深入的研習,使得他在校期間便嶄露頭角。1988年,他的作品《月夜》入選“第一屆中國畫大獎賽”并榮獲佳作獎,《蕉蔭》獲“人才杯”書畫大獎賽優秀作品獎。1989年,作品《雪梅》獲中國青少年文學藝術獎勵基金會優秀作品獎。他的藝術創作也一發不可收拾,于加拿大、日本等地相繼舉辦展覽。然而,癡迷于繪畫的他不滿足于此,環境單純、能夠專心學習的校園時光讓他無比懷念,同時他也意識到,若想走得更遠,首先要深挖傳統,放開眼界。1993年,陳鵬再次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張立辰教授攻讀大寫意花鳥專業研究生。1994年作品《桐蔭聽雨》參加北京市“國慶四十五周年畫展”獲銅獎并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1995年,他的研究生畢業作品《煙雨秋梧》被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收藏。他還曾作為客座教授,為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院校的學生授課。

      2004年,陳鵬調入中國國家畫院,做了一名純粹的畫家。如今,他是國家畫院花鳥工作室的碩士生導師。“自調入國家畫院后,畫院的面貌在不斷發生改變,我近年的認識、心態、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較大變化。從對傳統的再認識、重新解讀,到采風、游歷,開闊視野,帶領學生看展覽、寫生、深入生活,加強各個方面的深入學習和系統研究,這些對于我的研究和創作都有所促進。”陳鵬說。

      師傳統,師造化

      李可染先生在談到寫生時曾說:“學繪畫最重要的,要精讀兩本大書,第一本是‘大自然’,第二本是‘傳統’。‘大自然’是第一意義的,要真正精讀。”如果說,陳鵬的校園生活是深研傳統,那么,他之后的人生便是在不斷地“師自然”。

      陳鵬說:“我著迷于大自然這本‘書’。人們唯有在直面自然時,方能獲得片刻的自由,進一步來說,所謂的‘自然天趣’,只有在‘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物我兩忘’之時,才能夠深刻感受得到,生命也才具有了最高層面和最大自由度的審美直覺,所以我很珍惜這種真切體驗,并盡可能將它保存于心,最后落在畫面上。外人看得出我筆墨間所孕育的豐滿、充實、淋漓的情感,其實不知這些都得益于寫生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悟。”

      早在弱冠之年,他就曾為了畫嶧城的一棵“石榴王”而差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20多年來,他一直沒有間斷寫生的足跡。版納雨林、西北大漠、巴蜀山川、江南煙雨,甚至南印度與斯里蘭卡的稀有植物,都被他俯拾入畫。許多傳統畫家不曾畫過的題材也大量出現在陳鵬作品里。不僅如此,他還將途中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他在隨筆《與動物們零距離》中描述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采風過程寫道:“這里的動物們真令人羨慕,可以自由地到處亂跑,隨處棲息,伸手可及。樂瘋了的游客紛紛擁著袋鼠,偎著考拉,逐著袋豚,撫摸著翠鳥,鸚鵡爭搶鏡頭,歡快地手舞足蹈、言語混亂、瘋癲亂跑,在動物們看來一定還是人比較好玩,更像怪物。這里,真正是人和動物的天堂……”陳鵬對動物們的熱愛溢于言表,而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也表露無遺。

      以書入畫,筆墨精到

      大寫意易學難工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這主要難在筆墨上。對于寫意花鳥畫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者而言,筆墨既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技術;既側重于意又側重于法;既靠想象需要天賦,又要靠操作需要習得,這兩重性決定了主要借助書法性筆墨的寫意花鳥畫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只能走一條既深入傳統又超越傳統的艱難之路。

      早在中學時期,陳鵬就開始了書法的習練,幾十年來幾乎從未間斷。對于陳鵬而言,書法不是他的掣肘,反而是他的得力工具,書與畫相得益彰。“我們常說‘繼承傳統’,我認為除了精湛的技法之外,更重要的要將古人深厚的思想內涵傳承下來。盡管藝術創作起步于模仿,但絕不可止于此。所謂‘師古人之心,非師古人之跡’。所有藝術活動的本質都在于獨立地表達自我、解放靈魂、發出自己的聲音,詮釋出獨有的藝術境界。”陳鵬說。

      陳鵬不斷研讀“傳統”與“造化”這兩部大書,找到了自己的語言:既采萬物之清新活潑,又不失傳統之淵雅厚重。

      觀其畫作,雖然包含了不折不扣的傳統樣式和特點,但那種傳承歷史文化正脈的大寫意筆墨,絕非那種拾人牙慧的臨摹樣式,甚至仍有老師張立辰的影子,但有其個人風格。在評論家郭曉川看來,“他的用筆、用墨靈活多變,不拘泥于既定章法,使得畫面呈現出飛動之感;而在結局布勢上,亦顯示出靈動與變通。雖然陳鵬潛心于傳統的學習,但在表達情感方面,卻每每跟隨自我的心靈,超出古人的窠臼。”

      作為一名生活在都市的畫家,陳鵬不得不規避撲面而來的濃濃的現代氣息,如何以現代人的目光重新審視、理解傳統、吸收傳統精髓。陳鵬說:“我會主動地賦予作品更多關于自己對于當下時代的理解,使其與大家正在生活著的、感受著的世界相感應,這就是我的作品存在的意義。”這也是作品真正得到大眾認可的不二法則吧。記者 李百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