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京劇藝術,微時代舞起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12日09:44 來源:中國藝術報 蒲波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振興京劇談何容易?如果振興京劇的結果,留不下保留劇目,不能為京劇增添財富,不能吸引觀眾,反而讓觀眾離京劇越來越遠,那真是悲哀。

      ◎“移步不換形”絕不是一個保守落后的口號。在“移步”的同時,還必須遵循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保留京劇的本真和精髓。

      “你把京劇帶走了。 ”蕭長華在梅蘭芳逝世后感慨道。

      今年是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逝世53周年,也是其誕生120周年,海內外戲曲研究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在日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梅蘭芳紀念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承辦的梅蘭芳表演體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分享了新近的研究成果。

      梅蘭芳先生,造就了一個京劇的神話;他之后的京劇是否能在今天繁鬧的藝術世界突出重圍,在微時代的新一代心中占據一席之地?與會專家學者面向未來,切近現實,守望古典,希望能以史鑒今,讓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散發經久不息的能量。

      振興京劇別遠離觀眾,留廢墟

      “振興京劇喊了30多年,排演的新戲成百上千,能夠保留下來并傳之后世的有多少?是否有在群眾中廣泛傳唱的唱段? ”戲曲評論家陳培仲說。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振興京劇談何容易?一部部新戲創排,可能是某些領導謀政績。“排戲的費用,都是公款,根本用不著自己掏腰包,相反,都是獲取名利的好機會。一旦獲獎,領導有政績,主創人員在晉級、住房上有實惠,一幫評獎專業戶有勞務費,何樂而不為? ”陳培仲認為,不能一味去鼓勵那種勞民傷財的創新,應當不忘老戲,慎排新戲,盡可能考慮新戲的成活率。如果振興京劇的結果,留不下保留劇目,不能為京劇增添財富,不能吸引觀眾,反而讓觀眾離京劇越來越遠,那真是悲哀。

      各種匯演、評獎、戲劇節……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完成了獲獎任務,即束之高閣,根本就沒有修改、加工的機會。人們形容這些新戲是禮花戲劇,京劇節成為曇花節,在一次綻放之后,留下的是一片廢墟。“大獎”成了“大憂” 。對此,業內人士已經有遏制舉措。11月中旬,在天津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取消了評獎環節,代之以學術研討,邀請京劇界專家、學者組成觀演團,在每場演出結束后組織研討會,對劇目質量、演出效果進行點評、探討。

      冰面跳舞爭取微時代生存空間

      一直以來,政府對京劇不斷加大投入和扶持,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的怪圈周而復始不斷盤旋著。

      究其原因,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張堯認為,京劇生存的土壤和環境變異了,大氣候已經形成,致使包括京劇等一大批中國傳統藝術猶如在冰面跳舞。京劇本體背負著很多,她已經不是純粹的大眾藝術消費,她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她被要求去傳遞正能量,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但是,社會卻將傳統文化拋向腦后。

      有種聲音說,讓市場來檢驗和淘汰京劇藝術吧,既然她沒有生命力了,何必要振興和扶持,就讓京劇自然謝幕、揮手再見吧。張堯難以認同這樣的觀點:“如果照這種邏輯去思考和蔓延,很可能就有人會認為電腦已經普及,何必還要保留書法;高像素的數碼相機層次分明、顏色鮮艷,攜帶方便,不要再保留繪畫了;節奏豐富、音色全面的電子合成器完全可以替代古琴和鋼琴,等等。多么可怕的‘正義之聲’呀。 ”

      張堯以為,微時代的技術全面發展,為京劇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京劇人可以通過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把京劇寶庫中的知識點進行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梳理和改造,化整為零,通過小信息的傳播方式,在電視、網絡、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綜合展示,包括京劇人才的培養方法、排練、劇照、演出錄像等等。

      “移步不換形”避免生產“轉基因”產品

      在京劇界,“移步不換形”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老話題。半個多世紀以來,探討的文字連篇累牘,觀點爭論不斷。

      對此,戲曲史論研究者周傳家表示,這一話題至今還是“月朦朧,鳥朦朧” ,似是而非,沒有定論。然而,“茲事體大” ,事關梅蘭芳的藝術理念和表演體系,事關中國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還是有必要老生常談。

      “ ‘移步不換形’絕不是一個保守落后的口號。 ”周傳家強調,“移步”是一種手段,不“移步” ,京劇的表演就會陷入凝固僵化,會失去活力,走向沒落。然而,在“移步”的同時,還必須遵循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保留京劇的本真和精髓。“不換形”的“形”不是指京劇表層的形態,而是指其內在的個性特征和基本模式——就是載歌載舞、抒情寫意、象征傳神的戲曲樣式。

      “移步不換形”是梅蘭芳先生對自己一生演出、創作實踐的切身體會和深刻領悟的高度概括,體現出他對京劇表演藝術規律的科學認知。對于今天的京劇藝術家來說,繼承、創新和發展是他們共有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福建京劇院院長劉作玉感嘆,繼承較易,創新、發展較難。越是傳統“底蘊深厚” ,越是“博大精深” ,創新也隨之而難。所謂難,不是難在新,而是難在對;難在“移步不換形” ,新“易”對“難” !不遵循藝術規律,丟掉京劇本質和藝術特色的創新,只能是“轉基因產品” ,那就不是發展,而是在摧毀。

      京劇“走出去”須打破文化隔膜

      曾經,紐約四十九街劇院門前,排隊買票的觀眾數以千計。一個老太太端了一個小凳子坐在不遠處,手里拿著一把票賣黑市。他們等待的,是梅蘭芳先生的京劇。“我們的戲劇形式顯得僵硬刻板,在想象力方面遠沒有京劇那樣馳騁自由。 ”尤金·奧尼爾贊道。

      其實,梅蘭芳的訪美演出,前期工作準備之細致到位,對于今天的戲劇營銷都有借鑒價值。這其中,兩位具有國際視野和海外經歷的文人、學者齊如山和張彭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對于造訪梅宅的各國王儲、政要、社會名流等,梅蘭芳都熱情接待,幾年間被招待的人數竟有六七千人。“他們回國后,都常來信聯絡感情,對梅君赴美一層,尤其熱心:有代為籌劃的,有代為布置的,都極愿盡這義務。 ”齊如山在《梅蘭芳游美記》中記述道。不僅如此,齊如山還雇傭了兩名美國通訊員,讓他們時常與美國各報館通信。在每封信里,更附上梅蘭芳一兩張照片,這種宣傳法也頗生效力。

      戲曲研究專家梁燕全面梳理了梅蘭芳訪美的傳播策略——

      僅就宣傳品看,赴美宣傳冊《梅蘭芳》的體量就約十幾萬字,從唱白、動作、衣服、盔帽、胡須、臉譜、切末、音樂八個方面對中國戲曲的獨特舞臺呈現進行介紹,另作梅蘭芳歷史并附有大量梅蘭芳照片;劇目說明書采用介紹兼賞析的做法,把每場情節說清,詳細說明某處某段話什么意思、動作什么用意,點明梅蘭芳的唱工、做工哪一段最精彩動人;準備幾十篇演講稿,發布百余篇新聞稿,對于在美國劇場陳列的圖像資料精益求精,光26張舞譜因工序復雜就繪制了長達數月之久。

      在劇目的遴選和演出的安排上,考慮美國人的欣賞習慣,時間不超過兩個鐘頭,演三出,頭一出和末一出梅蘭芳上場,中間加別人一出。總導演張彭春為了不讓觀眾厭倦,幾番更新思路,所確定的最終演出模式將音樂、說明、戲、休息等段落時間精確到分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注重跨文化傳播,尊重美國劇場演出習慣。比如,將中國的工尺譜改為國際化的五線譜;培訓演出人員的外交禮儀;在美國聘請專業經紀人;翻譯注重打破文化隔膜,《春香鬧學》翻譯為《淘氣的女學生》 。

      1924年,泰戈爾觀看了《洛神賦》 ,在贈給梅蘭芳先生的紈扇上寫道:“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語言遮蓋著你的容顏;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飄渺的云霞被水霧籠罩的山巒。 ”今天談論“梅蘭芳為什么是大師” ,見解各異;然而,談到如何從梅蘭芳先生一生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理念中去尋找支撐京劇或者說戲曲藝術之魂的根基,卻是殊途同歸,離不開尊重藝術規律的創新。回溯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少走或者不走彎路,為了避免重畫一個個徒勞的怪圈,可謂“梅開幾度,戲香百年”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