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近日,歷史巨制《北平無戰事》熱播,其編劇、歷史學者劉和平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的邀請于近日在北京大學就“大眾藝術如何實現文化訴求”這一命題著重探討了一個核心問題,即文化訴求要建立在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和基礎之上來實現。劉和平說:“文化就是一種活法,就是一種生活形態,我習慣把它歸納稱為文化形態。在《北平無戰事》中,我更多地想喚起大家的一種文化回憶和感覺,在劇中回首了兩種文化:一是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以后,‘五四運動’興起之后,國民黨建立政權的‘民國’時期的國統區文化,這個文化曾經伴隨著我們的父輩幾十年;一是共產黨在根據地解放區,自己興起的解放區文化,后來共產黨進了城,把國民黨政權趕到了臺灣,建立了新中國。 ”
作為學者型的編劇,劉和平在《北平無戰事》的創作中自覺追求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北平無戰事》中,方孟敖曾多次提到堂·吉訶德的騎士精神。劉和平表示,周禮建立以后產生了兩種精神:一個是貴族精神,而另一個就是騎士精神。秦統一天下把分封制變成郡縣制,把諸侯國變成了一個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是秦在中國歷史上完成的第一次政治大轉型和文化大轉型。此時天下一統,沒有諸侯,沒有聯邦,貴族精神因此被封結。劉和平說:“荊軻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騎士。 ”《北平無戰事》中的方孟敖、梁經倫恰恰是對這一騎士精神的呼應。此外,劉和平對比了近年的一些影視作品:“張藝謀執導的影片《英雄》中李連杰飾演的無名臣服于秦王,并沒有把當時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來。而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沒有提煉出騎士精神,同樣沒有找到當時的文化形態。 ”
《北平無戰事》中,中國共產黨的形象都比較出彩,尤其是崔中石這一形象,引起了觀眾的廣泛熱議,而我黨的解放區文化,恰恰是對幾千年來的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重要延續,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解放區文化的勝利。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割據建立了一個并不統一的政府,社會各階層政府與民間共同建立了一種文化,叫“民國文化” 。在《北平無戰事》里幾次提到新月派的詩等均是民國文化的表現形式。然而,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陜北扎根以后,中國出現了一種新文化,就是解放區文化,標志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化為政策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 ”劉和平表示,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一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主流的文化形態都是解放區文化,毛澤東的偉大就是建立了一個屬于共產黨的文化。
電視劇是大眾藝術,離群眾最近的藝術,劉和平對這門藝術的文化盲目表達了自己的焦慮。他表示,近十年來,國產影視劇的衰落正是由于缺乏強烈的文化訴求,濫用商業元素,在文化意識表達層面集體失聲。于是就出現了以下現象:看美劇的瞧不起看日劇的,看日劇的瞧不起看韓劇的,看韓劇的瞧不起看國產劇的。劉和平以好萊塢影片為例,強調美國文化是霸權文化,盡管它是一個移民國家,能包容多元、容納多種文化,但是經典影片《教父》是在黑幫影片的外包裝下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文化訴求。因此,要提升國產影視劇在社會中的文化話語權,就要重拾我們幾千年的大河文化,對其大力宣揚、升華。一個民族真正高于其他民族的不是別的東西,正是文化話語權。在迷茫于多樣文化形態的當今,無論是高雅的精英文化還是通俗的大眾文化,我們勢必要站立在傳統農耕文明——大河文化的根基之上,通過影視劇的故事內容充分表達本民族、本國家的文化訴求,弘揚并傳遞優秀文化。劉和平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改不了的有兩種東西:一個是生理遺傳基因,一個是文化遺傳基因,我們需要借鑒世界和人類的先進文明成果,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傳承、發展和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