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意義深遠,它的影響不只限于文藝界,對于同屬于大文化范疇的新聞出版廣電領域來說,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化總是與一定的傳播形式相聯系,在當代傳播介質全面進入網絡化,現代傳播理念深刻融入各個創作領域的背景下,文學藝術與新聞傳播兩股激流匯合,已成為大眾分享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主旨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可以說,以人民大眾為中心的文藝創作,與人民利益至上的國家理念相契合,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宗旨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原則性體現。國家理念、黨的理念與人民利益完全的一致性,使得文化倫理的制高點得以獲得全民的認同,在精神生產的領域,提供了法、理與邏輯的高度一致。
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既是文藝的傳播平臺,又是文藝的創作平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種引領作用的發揮,在以往以傳統傳播介質為平臺的時期,較多表現為報紙的文藝副刊、文藝型雜志、廣播劇、攝影畫報和電視劇,以及數量巨大的文藝出版物等,而在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文藝形式都與傳播媒介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嫁接,內容與形式前所未有地整合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藝號角作用發揮的過程,也就是傳播媒介功能釋放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用群眾化的語言闡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薄拔乃嚥荒墚斒袌龅呐`,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些話贏得了各界的肯定評價,“說得好”“接地氣提士氣”“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總書記說到了根本上、敲在了點子上”等話語在網絡上一個接一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的思想之所以能激起社會各界群眾如此巨大的反響,從理論上講,就是把文藝真正定位于人民的歸屬品、人民的服務品,這是歷史性的定位,也是保證文藝健康發展的頂層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全社會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的平臺上,新聞出版和大眾傳播也是學問深厚的藝術,同樣要自覺堅守事業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同時,新聞人、出版人、影視人的責任,較之一般藝術行業有著更為光榮的雙重使命,即自身既要當好廣義上文藝作品的普及與傳播者,在與自己行業特征相關的文藝作品上,又要當好高水平的創造者。
無論是發揮傳播作用還是進行原始創造,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都要堅定不移地體現人民中心和人民本位。不能否認,在新聞出版廣電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與文藝界一樣,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新聞出版廣電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文化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推動觀念、內容、風格的發展。
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的理念,也是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者永遠不可松懈的指導思想。
(作者系華中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