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尋找宏大敘事與個性表達的最佳契合點

    ——紀傳體電視劇《開國元勛朱德》創作點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04日10:43 來源:中國文化報 郭翠君 遠 之

      在當下,做一部以領袖人物為描寫對象的紀傳體電視劇是很有難度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領袖題材本身所帶來的政治敏感性,還因為“紀傳體”這種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在表達方式上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對于編劇來說,《開國元勛朱德》的創作過程,也是對這類題材、體裁的一個摸索、學習的過程。

      以人物心路歷程反觀歷史風云

      朱德的一生跨越了中華民族整個近現代以來的歷史。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史詩性題材如何把握?這對編劇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

      在《開國元勛朱德》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力求以朱德的心路歷程為視角,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帶出歷史事件,帶出人物背后廣闊的社會背景,讓“歷史”隨著人物的成長一步一步展現出來:從朱德最初懷著“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的抱負,步行兩千余里,走了七十余天報考講武堂開始,到一步步碰壁,一次次失望,最后改弦易轍,尋找新的救國救民之路,直到成為一名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一生的杰出軍事統帥和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正是圍繞著在每一次重大歷史關頭,他對信仰的堅守、他的政治智慧、他的人格魅力來把握劇情,帶動歷史,才不會使人物成為歷史事件的符號,有血有肉地展現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廬山風云等。

      讓史實成為有藝術感染力的“點”

      朱老總一生經歷豐富:云南起義、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轉戰贛南、建立中央蘇區、抗日戰爭……本著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大事不虛”的原則,劇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真實的、有據可查的,換句話說,都是事實。但是,文藝作品畢竟不是史料,它要求以具體的形象打動人,感染人。那么,如何讓這些“史實”“事實”成為有藝術感染力的“點”,關鍵是要尋找到最能觸碰觀眾內心情感的細節,讓“事實”變得可感,從而在作者、人物、觀眾之間達到一種心靈的默契。

      比如,在查閱大量史料的過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與國民黨軍隊交戰的戰場上,每一次打掃戰場時,朱德都特別交代部下,要把敵軍的尸體同時掩埋了。我們被朱德元帥這種人類的大愛情懷深深地打動了。但是,這樣一段文字如何表現才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歷史的穿透力?那只有把它化為感人的細節,于是便有了在七溪嶺戰役中,小戰士李文清在戰場上一邊哭一邊偷偷掩埋哥哥(國民黨士兵)尸體,被班長發現嚴厲斥責、朱德了解后下令日后打掃戰場時一律把國軍的尸體一并掩埋的細節。在片場拍攝這段戲時,許多圍觀的人都落淚了。這個細節的設置不僅增加了戲的觀賞性,也使我們能夠以歷史的高度來俯瞰這場戰爭。

      歷史烽煙中的個人情感還給人物

      曾幾何時,描寫領袖人物的個人情感生活是個“禁區”,但是,正如朱和平將軍(朱德之孫)所言:“這一關必須要過,因為它是歷史,是事實。”特別是像朱老總這樣歷盡烽火硝煙,幾乎戎馬一生的人物,個人的情感經歷非常容易被淹沒在歷史的烽煙之中,這不僅會使人物形象失去一定的光彩,單就歷史真實而言,也是對犧牲者(包括生命、情感)的不公平。

      朱德不僅具有鐵肩擔道義的家國情懷,也有著真摯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根據文獻記載,朱老總一生有過四次正式婚姻,在征得朱老總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我們在劇里都沒有回避:考講武堂時結識的妻子蕭菊芳;為朱德雙親養老送終的陳玉珍(孫炳文的外甥女);戰場上為掩護朱德突圍而負傷被俘慘遭殺害的耒陽才女伍若蘭;跟隨朱德走過雪山草地、陪伴朱德到最后的康克清。我們覺得,對這些人物和人物情感的描寫,會在劇中起到雙重意義:一重意義是,朱德為了革命,為了民族的解放,犧牲了親人,舍棄了情感,付出了人生中極大的代價;另一重意義是,在爭取中華復興和民族解放的漫漫長路上,有多少人像伍若蘭一樣付出了寶貴生命,又有多少人做出了默默無聞的犧牲,心甘情愿付出了一生的情感代價……這一切,我們都不該忘記。

      以上是創作過程中反復思考過的一些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作品,未必都能做得到。當電視劇終于播出的時候,作為編劇,我們卻沒有了創作八年來曾反復想象過的喜悅甚至找不到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們清醒地知道,這部劇還有許多不足,還有許多遺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