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關于閩派評論的特征,大家談了很多,我只想補充一點,那就是閩派的理論話語問題。有一次我們在省畫院開了個范圍不大的北村小說研討會,王干等一批當年的青年評論家參加了,會后他們說:“你們閩派的理論話語很特別很前衛,我們的思維經常會跟不上。”他們說的實際是閩派理論話語的新異,是思想與話語的先鋒性與開拓性。閩派的崛起與上世紀80年代文學思潮相關。80年代的文學,基本上是延續與傳承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傳統,這個傳統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青春激情的寫作,以激烈的否定前人來確立自我的價值,發生所謂的“轟動效應”;其二是文學能夠把握到中心話語權,代時代的變革發言。那時,文學與現實生活的變革、與時代需要的思想意識形態緊密聯系,思想解放需要文學開路,文學是以其先鋒性來調整文藝與生活的關系,乃至指導人們的生活與思想,培育新的時代精神。所以文學的發展形態是潮流更替嬗變,呈現出所謂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十天”的現象。此時的文學,特別需要前衛理論的指導與評論的肯定判斷,那時,理論上提出一個概念、方法或關于文學的新命題,對文學的創作與發展都可能產生思潮性的影響,閩派評論正是以其時代的敏感性、理論的開拓性和話語的新異等先鋒姿態呼應了當時的文學訴求,因此引起文學界以及整個變革轉型中的社會的關注與認可。這也就帶來了閩派評論對于當代文學的追索性探索與研究。新世紀剛開始時,我們曾經做過一次閩派重新崛起的努力,這個努力的結果是孫老師、南帆、王炳根主編的那部《未來的文學空間》,現在看起來,我們依然是想以理論先鋒的姿態重新出現。后來陳駿濤老師看到這本論著時還跟我說:“這本書很前衛,你們怎么沒有好好宣傳。”但實際上從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文學的現狀與發展已經很不一樣,它不再是青春激情的寫作,不再是以否定前者來確立自我的存在。由于時代生活方式的變化、市場經濟的中心位置、全球化以及新的冷戰形態的出現,尤其是中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震蕩,都意味著文學的吶喊會被更為理性的精神思考與現實審視代替,文學的邊緣化恰恰帶來了文學的常態與沉穩,思潮的迅速嬗變現象已經消失,代際間的沖突、爭論乃至更替也已經失卻,先鋒不再,代之而起的文學,除了新媒介帶來的文學新形態外,最重要的現象是文壇風氣進入了一個比較沉穩的發展時期。一個五四文學以來未曾有過的重要的現象,是今天有一大批中年作家在堅守自己的文學精神,他們的創作生命的持續與長久是新文學史上未曾出現過的,他們的創作,很像是當年魯迅評價沉鐘社時說的:“死也得在水底里用自己的腳敲出洪大的鐘聲”。這樣的作家群體的創作,不再像80年代文學那樣特別渴望理論的指導與評判。在這樣的現實與歷史的條件下,閩派要重新煥發力量,就不是憑借先鋒性憑借新異的理論話語所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文學的情懷,堅守理論的思想力量,具備一種沉潛堅韌的理性思考與美學凝聚,而這首先就必須邁開閩派原本那種跟蹤追索當代文學的腳步,深入我們時代文學多元豐富的創作現實。
至于我們今天聚集一起討論閩派評論的問題,倒是一件很適時很重要的事,閩派評論的話題重新提起與力量重新聚集的沖動,是有它的合理性與時代因素的。我們都說今天處在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經濟是一體化,而世界的多極化和文化的多元性卻在深入發展,特別是伴隨著區域性經濟的崛起,區域性的文化已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在人類文明史上,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中心文化,都是由一個個有著自身獨特性的地域文化融匯而成的,在這種區分與融合中,一旦中心文化出現震蕩時,地域文化就會因為中心文化的震蕩而獲得了空間的釋放,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人們深層記憶中最能被回憶、被感知、被慰藉和被激活的文化因子,這也許就是人類會永遠迷戀于地域文化的原因,也是文學創作與理論所能獲取的獨特資源。從這點出發,閩派評論就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策略,轉向對本土文學與理論的開掘,由區域延伸進入中心,這猶如?思{從郵票大小的家鄉出發、莫言從高密鄉切入一樣,從眼前從自身的文化生態獲取資源、激起新的靈感,而福建是有這個現實與歷史的本錢的。
(朱水涌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