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去年大病一場以后,我的思維狀態非常糟糕,所以,一般會議上我都很少發言,就怕說錯話,捅婁子。但這次參加家鄉的這個會,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話。
先談一點感想。這個會主辦和承辦的單位這么多,到會的人數這么多,特別是領導這么重視,李敬澤和李書磊兩位領導又親自到會,而且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這些都使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親切。敬澤同志說:“閩派的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是中國文學藝術界的一個傳奇。”“閩派理論家和批評家是福建軟實力的重要部分,也是福建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我作為“閩派”文學評論家之一,也深感榮幸!
說實話,先前我對“閩派批評”的提法,是心存疑慮的。從去年在北京開新詩問題討論會,“閩派”批評家王光明組織了一個會中會,到會的一些“閩派”理論家、批評家在一起座談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疑問:到底閩籍理論家和批評家有沒有成“派”呢?“派”似乎應該是觀點一致、步調統一的同仁的集合,而所謂“閩派批評”,實際上只是籍貫相同,而觀點卻未必一致的集合體。但后來接觸到一些材料,又經過一段時間思考,特別是今天兩位領導的講話和各位朋友的論證,卻打消了我的疑慮,我覺得“閩派批評”的命名是可以成立的。就像許多朋友所說的那樣,“閩派批評”的特點之一是包容,所以“閩派批評”可以是不同觀點的閩籍理論家、批評家的集合體,但是它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一種精神,就是開放、改革、創新的精神。
關于“閩派批評”生成的遠因,我沒有做過研究,不敢妄言。單就這個說法的生成來說,無疑是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在1985年創刊的《當代文藝探索》上,題頭有這樣兩句話:“以開放眼光開拓思維空間,用改革精神革新文藝評論”。這兩句話不僅緊貼時代潮流,也是對“閩派批評”精神特點的最簡要概括。《當代文藝探索》雖然只存在短短的三年,但這樣一種精神卻是貫徹始終的。在這方面,一直堅守在閩地的一批理論家、批評家和編輯家,無疑是立了頭功的。《當代文藝探索》當時有一個編委會,集聚了當年福建和北京、上海的“閩派”文學理論家、批評家的精英,如劉再復、謝冕、張炯、潘旭讕、李子云等,在當年文藝理論批評變革的潮流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85年曾被稱為當代文藝批評史上的所謂“方法年”,這一年3月在廈門大學召開的全國文學評論方法論討論會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這個會雖然討論的是“方法論”,到會者的觀點也并不一致,還有過激烈的爭論,但實際上反映的卻是當年一批文藝理論批評中堅分子革新文藝批評觀念和方法的迫切愿望。而“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在這個潮流中,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這次會議上,“閩派”理論家和批評家林興宅、孫紹振、南帆、王光明等都有突出的表現。當年還健在的廈門大學著名教授鄭朝宗先生用福建先輩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獻給大會的祝詞,實際上也是道出了“閩派批評”所應該具備的胸襟和志度。
后來“閩派”批評家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后起者不乏其人。就以所謂“第二代”“閩派”批評家而言,有幾個人我認為是不能不提到的,如陳曉明、謝有順、林建法和林丹婭等,他們繼承并發揚了“閩派”批評開拓、創新的傳統,于京、粵、沈、閩四地,分別在理論批評、期刊創編、女性文學諸方面均有令人觸目的建樹。
作為“閩派”批評家之一,我如今到了暮年,自覺已不可能有所作為了,但看到有這么多后續者在從事這一事業,我又感到十分欣慰。我想,今天我們在回顧過往走過的道路時,決不能陶醉在我們曾經做過些什么,有過什么樣的建樹上,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將“閩派批評”開拓、創新的傳統發揚光大,促進文藝批評的振興和發展。就像與會的許多同行所說的那樣:在大眾文化全面崛起的年代,在各種新興的文藝現象面前,文藝批評如何應對?面對文藝的商品化和邊緣化,文藝批評如何介入?網絡時代,批評何為?……如此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問題,都需要我們去化解,去應對!批評家們,任重而道遠啊!
(陳駿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