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孫紹振:“閩派批評”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03日10:49 來源:孫紹振

      我首先要回答一個香港朋友昨天給我提出的一個疑問:閩派存在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表現出閩人的坦率和敏銳。實際上,剛才南帆在他的致辭中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閩派批評”早在80年代就得到王蒙的肯定,可以和京派、海派并駕齊驅。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

      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前后,福建是思想烽火臺的前沿,名家輩出,以嚴復等人為代表,曾經創造了閩派的輝煌。到了50年代以后,由于我們是前線,地處偏遠,當時鷹廈鐵路還沒有,從上海到廈門要走一個禮拜,在這種情況下,閩派從經濟上、政治上乃至文化上都是極為邊緣的。

      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突然覺醒了。都是舒婷惹的禍,產生了“朦朧詩”大辯論。這個辯論標志著閩派文論的崛起。閩人有特別強烈的鄉土情結,比如遠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的閩商,他仍然覺得自己是福建人。這種鄉土的自豪感、鄉土的自戀,使得閩人以福建為中心,形成一個具有輻射性的文化共同體。我們沒有北京的優勢,沒有上海的博大,但是我們有一種輻射力。

      理解“閩派批評”,不能從定義出發,而應該從它的歷史實踐過程出發。之所以說它是一個派,我覺得是在三個歷史階段中形成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朦朧詩的大辯論。舒婷的出現引起了一場巨大的轟動,涉及文藝界乃至思想界的一個大解放。這時候它就引起了全國的注目,在這樣一個比較偏遠、薄弱的文化省份居然崛起了這么一大批人才。這場辯論持續的時間特別長,而且在那個思想轉折的關頭,影響面是現在任何一篇學術文章難以企及的。第二個階段就是“閩派批評”曾經參與、甚至于發動過一次80年中期的“文學主體性”大論戰。這個大論戰也是我們文藝思想解放的一個大烽火臺,參與的人其中有林興宅,也有我,也有劉再復,等等。這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是哲學的論戰,而且是一場重大的啟蒙。它已經不僅僅是詩歌的問題了,而且是哲學以及文化、美學理論的問題。第三個階段是到90年代以后,我們慢慢積累了大量的積淀,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到目前為止,至少在許多方面,我們占據著比較領先的地位。

      以上這個歷史過程,凝聚著閩派文論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變革與創新。從“朦朧詩”開始就是詩歌的變革:詩究竟是一個時代的話筒,還是作為一個藝術來追求,這是根本的問題。作為一個純粹的時代話筒是不通的,恩格斯本身就反對新詩作為時代的號角,而我們這些馬克思主義者卻違背了恩格斯的這個命題。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星河燦爛、群雄并起的時代,但我們凝聚力更加強大了。雖然我們沒有一篇文章、一個研究把閩派文論做一個歸納,但是我們的隊伍在現當代文學評論、文藝理論、散文理論、創作理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震撼性的效果。這一切回顧起來應該說是為了親切的懷念,我們在取得這些成就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正是經歷了一系列痛苦的搏斗,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比如說“朦朧詩”辯論,最開始的時候,舒婷在廈門是受到圍攻的,《廈門日報》整版整版地批判舒婷。然后是福州搞舒婷討論會,舒婷最初還以為福州也要批判了,結果我們福州一致支持,只有個別的人表示異議。個別人說話很尖刻,以致于把舒婷都搞哭了,我們也很紳士風度,裝作沒看見,讓她去擦干眼淚再進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要給閩派批評做一個定義,我有一個想法。它并不是閩籍理論家的一個團體,主要還是一個變革與創新的總的文化指向,一種文化觀念。在“朦朧詩”辯論中,項南非常堅定地支持了“朦朧詩”。我們“閩派批評”在存在過程當中,除了我們本身的努力,還不能忘記的就是這位賢明的領導。所以我們回憶這些驚心動魄的事時,不能忘記的還有我們在當代文藝創作探索過程中,魏世英組織的舒婷詩歌討論會,以及他主編的《當代文藝探索》。

      我們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教訓也是有的。我們的人才凝聚力還不夠,一方面人才有強烈的鄉土自豪感、自戀感,即使離開了福建,她們也會因為是福建文人而自豪。比如冰心,她沒在福州呆幾天,林徽因也是,但他們還是認同福州。反過來說,我們也要總結經驗教訓,大量的人都跑到別的地方去了。一方面是鄉土自豪感,另一方面是我們的人才凝聚力還要進一步加強。

      現在我們是缺人才,缺精品,但是我們有很多人才在福建的時候沒有受到重視,到了外面大紅大紫起來。然后我們才說,他是我們福建人啊。現在我們一定要看到我們福建有成就的、有希望的、有出息的、有潛力的,不管是作家還是評論家,我們要大力把他推銷出去。

      不管是歷史的還是眼前的,我們總結力度還是不夠的。我們閩派的文學評論還是有光輝歷史的,同時還是有值得汲取的教訓。我希望這次討論會可以制定一些措施,可以保護有希望的人才,一方面讓他成長,大開眼界;另一方面能夠讓他在福建開花,或者在外面開花以后,再回來。謝謝大家。

    (孫紹振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