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李敬澤(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閩派批評是中國文學藝術界的一個傳奇,看看名單就知道陣容是多么強大,這么正式嚴肅的提出閩派批評的概念并以莊重的方式加以研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閩派批評是福建軟實力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福建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陳曉明(北京大學教授):我理解的閩派,是五個方面的:文化底蘊,思想傳承;求真務實,刻苦勤奮;追新求異,不懼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傳幫帶領,凝聚集體。文化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從文化性格上來定義閩派。
張帆(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談論閩派評論家,就是作為一個話語的平臺,對學術的發展能夠產生正能量。這個話語平臺如果有普遍的影響,真正的意義一定有超越地域的能力,在今后的意義是它的理論質量。閩派中間產生的若干的討論,有對時代產生很大影響的,希望這個話語平臺有助于今后的理論努力,并有超越理論意義的觀點。
王光明(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福建的批評和別的批評不一樣,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重視理論,不論是哪一輩的閩派批評家,有理論背景,有自己的思考。
閻晶明(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福建文學批評人才之多,第一有一個很好的師承的關系,高校培養文藝評論家的重鎮,福建的文藝批評家人才隊伍的成長一直保持旺盛的狀態。
梁鴻鷹(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閩派批評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傳統,他們面對文藝事件,面對不同門類的發展的姿態,為我們更好地進入當代文學現場提供了非常好的范式,為如何推動文藝的創作,推動文藝的發展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何向陽(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副主任):新時期發展證明,閩派的文藝理論和批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變革與創新。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話語場,閩派的批評家能夠敢為天下先。
李朝全(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研究員):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批評家應該理性地看待當前的形勢。網絡時代文藝批評不能失語,應該樹立起文藝批評的自信。
張陵(作家出版社總編輯):閩派存在的理由,不在于有多少評論家,在于歷史機遇。今后閩派能夠發展下去的理由,跟這個時代聯系在一起,跟民族的進步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