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高峰論壇綜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03日10:29 來源:林鵬浩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總結過去,展望未來——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于2014年9月27日在榕舉行。這次高峰論壇由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和福建省文聯主辦,福建省文學院、福建文藝網承辦,福建省作協、《福建文學》雜志社、福建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所、中文書刊網等單位協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閩籍和在閩工作的文藝批評家以及部分閩籍作家、文學界同仁共八十多人齊聚福州,共論“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文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張帆,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閻晶明,中國作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勝友,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胡殷紅,《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何向陽,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龐井君,《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航,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照南,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福建省文聯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陳毅達出席本次高峰論壇。

      這是繼1985年在廈門舉辦“全國文學評論方法論研討會”以來在福建舉辦的又一次更大規模、更高規格的文藝盛會,兩次會議時隔三十年,見證了“閩派批評”的興起、發展與變化。

      本次高峰論壇有一個直接緣起,就是2013年11月23日幾位在京閩籍文藝批評家的一次非正式對話。當時借“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的契機,在王光明的倡議和組織下,幾位與會的閩籍文藝評論家,包括謝冕、張炯、孫紹振、童慶炳、程正民、陳曉明、李朝全等等,展開了一次座談,話題是“閩派批評”的群體特征、精神內涵及其與福建文化的關系。雖然這次對話是即興發言,未能將這個話題系統深入地展開,但大家都形成了一個共同意識,認為“閩派批評”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群體和現象。本次高峰論壇,就是受這次對話的啟發而籌備的。

      本次高峰論壇得到了中國作協、中國文聯和福建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和實際指導。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知悉省文聯擬聯合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聯合主辦本次高峰論壇,當即表示全力支持,要求全省各媒體加強對本次論壇及“閩派批評”的全方位宣傳,并對本次論壇的籌備工作及后續發展提出許多實際的指導意見,如注意在外工作和在閩工作的閩派批評家的互動,每年或隔年舉辦形式多樣的閩派批評家聚會,以課題立項等形式加強對“70后”、“80后”閩派批評家的培養等等。

      在論壇開幕式上,李書磊部長發表了熱情誠懇的致辭,稱自己與“閩派批評”有頗深的淵源。他勉勵“閩派批評” 要對中國的審美認知、文學思想、文化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指出本次論壇意味著一種機制和平臺的建立,有利于推動閩派批評家在今后以更靈活的形式相聚,因而具有開創性意義。他希望福建省文聯真正成為‘閩派批評’的俱樂部,讓福建省文學院和各個大學的文學院成為‘閩派批評’的學術平臺。在從上午到下午的論壇中,李書磊部長一直在席,認真聽取每位專家的發言。

      無疑,本次論壇是福建文藝批評史上極具規模和規格的一次盛會,“四代”“閩派批評”家集體亮相,包括謝冕、張炯、孫紹振、張陵、王光明、南帆、陳曉明、吳子林、黃發有、謝有順等等。舒婷、楊少衡、林那北、須一瓜、李師江等福建作家也悉數出席。

      作為發起單位和主辦單位之一,省文聯充分調動各部門力量,在策劃、論證、籌備和組織本次高峰論壇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全面展示“閩派批評”的實績,省文聯以籌備本次論壇為契機,盡最大可能發掘、聯絡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閩派批評家,并開始著手推進有關“閩派批評”的系統化研究,為進一步推動“閩派批評”的資源整合、打造又一張福建文化名片打下良好基礎。

      在論壇開幕式上,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表示,省文聯將認真學習、體悟、貫徹各位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文聯的文藝創作、組織聯絡和社會服務功能,努力建設“閩派批評”的俱樂部,打造中國文藝理論批評的閩派品牌。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是國內極富盛名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認為,閩派理論家和批評家是福建軟實力的重要部分,也是福建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福建社科院院長張帆(南帆)也是“閩派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道,福建歷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思想家,如古代的朱熹、嚴羽、李贄,近代的嚴復、辜鴻銘、林紓,現代的林語堂、鄭振鐸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朦朧詩問題大討論和文藝批評方法的論爭開始,一大批福建籍的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陸續登上了文學舞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們形成了一個壯觀的群體,文壇稱之為‘閩派批評家’”。南帆回憶,作家王蒙先生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閩派批評家作出高度評價,認為閩派可以和京派、海派呈三足鼎立之勢。

      南帆說,是“閩派批評”的前輩們的不懈吶喊,讓一些當時驚世駭俗的觀點成為如今的共識。閩派批評家中已經出現了許多60后、70后、80后的年輕人,“他們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即將脫穎而出,將成為‘閩派批評’的未來中堅。”

      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在論壇開幕式中稱,這是一次“閩派批評”名家群賢畢至的“嘉年華”,得到了中國作協、中國文聯和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和實際指導,也匯集了全國最具盛名的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關心和支持,其中還有來自香港文藝界的朋友。他們的到來,大大提升了這次高峰論壇的全國影響力。

      張作興說,省文聯將繼續推進閩派文藝理論、文藝批評事業的發展,打造“閩派批評”的正能量,就像經濟界的閩商一樣,文藝界也要形成閩派的獨特魅力和獨有品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閩派的文藝力量。針對與會嘉賓提出的為“閩派批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建議和意見,他表示,省文聯會努力構建文學評論的平臺,就像李書磊部長所講的,搭建文學評論的“俱樂部”。

      福建是文藝理論批評大省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謝冕、張炯、孫紹振、童慶炳、陳駿濤、何鎮邦、曾鎮南、劉再復、林興宅等人為代表的“閩軍”,引領了全國文藝理論批評新思潮,文壇始有“閩派批評”之稱,但僅限于口頭說法。本次高峰論壇的亮點之一,就是將“閩派批評”作為一個特有現象和特定命名加以研討。“閩派批評”何以成“派”?它具有什么樣的文化性格和話語特征?它是如何與時代及福建地理人文結合在一起的?這些問題是本次高峰論壇的討論焦點之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朦朧詩”論戰的主帥。回憶起波瀾壯闊的歷史往事,謝冕說,他首先要感謝時代。“溫暖的時代,激情的歲月給了我們言說的自主,特別是按照個人意愿言說的自主。”

      提起“朦朧詩”論爭,不得不提與謝冕南北呼應的孫紹振。會前,來自香港的閩籍評論家秦嶺雪先生向他提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閩派批評”到底存不存在?孫紹振在高峰論壇中答道,考察“閩派批評”不能從概念出發,而要從歷史過程出發。

      孫紹振說,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前后,福建是思想烽火臺的前沿,以嚴復等人為代表,名家輩出,他們這一代人曾經創造了“閩派批評”的輝煌前史。

      “閩派批評”素有“傳幫帶”的優良傳統,作為“閩派批評”“中堅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福建光澤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陳曉明就是孫紹振培養的得意門生之一。

      針對“閩派批評”這一說法成立與否的話題,陳曉明認為,以地域命名一種文化現象時,考察其文化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他從文化性格的角度闡述了對“閩派批評”的理解。“我個人用五點四十個字簡要概括閩派的文化秉性:文化底蘊,思想傳承;求真務實,刻苦勤奮;創新求異,不懼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傳幫帶領,凝聚集體。”陳曉明說,這五個方面顯示了“閩派批評”的立體文化性格。

      作為孫紹振教授的另外一位得意門生,1972年出生于長汀縣的謝有順是“閩派批評”青壯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閩派批評”老前輩的文章普遍具有文體風格學特征,“比如說像謝冕的激情與優美,孫紹振的邏輯能力,劉再復的情懷與厚重感,南帆、朱大可的修辭,陳曉明的雄辯,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光明教授認為,“閩派批評”之所以成立,可能跟三個因素有關:其一是歷史機緣;其二是邊緣與中心的互動;其三是閩派評論家的獨具特色。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閻晶明發言道:80年代我在山西省作協編《批評家》,同時期福建有本雜志叫做《當代文藝探索》。那個時候,我們同樣都是文藝批評刊物,所以經常互相比較,互相學習。我一直覺得《當代文藝探索》是我們批評類雜志的學習榜樣。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龐井君發言: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全國文藝界、評論界享有盛譽的“閩派批評”,獨樹一幟、人才濟濟,他們立于時代潮流之中,構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標識,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如是說:閩派評論家在我們國家,至少在我們這一塊,有著源遠流長的活力,他們在相當程度上獲得了聲望,有足夠的自信。

      今天,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文學的興起,移動終端的革新,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融入了全球化發展進程,整體性的社會轉型成為文藝批評變革與創新的宏觀背景。

      在大眾文化全面崛起的時代,面對各種新興的文藝現象,批評該如何介入?玄幻體、穿越體、盜墓體……面對新興的文學樣式,批評家又該如何應對?大時代的格局,小時代的癥候,“閩派批評”如何作為?面對紛繁蕪雜的當下現實,閩派批評家在本次高峰論壇中就“新形勢下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這一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教授、原所長張炯祖籍福安,他在中國社科院潛心做科研的同時,也覺察到,文學研究正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張炯說,在這種新的歷史環境中,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應是一個綜合性工程。“我們評論家要努力,但是僅僅靠評論家也不行,首先要加大對文藝批評的投入,他在會上呼吁福建恢復《當代文藝探索》的辦刊,得到與會者的熱烈響應。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林興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文藝批評方法革新的領潮人之一。林興宅說,與京派評論典雅正統、海派評論靈動多變的風格相比,福建的文藝批評有其特殊性。“福建是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我們要引起注意的話,一定要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如果沒有創新,就很難以產生全國性影響,很難引起福建之外的人的關注。”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周星教授是國內影視美學和批評方面學術領軍人物之一。從小在三坊七巷長大的他,在這次高峰論壇上說到了前段時間發生在福州的一場“閩劇比基尼”模特秀。這場模特秀的地點就在三坊七巷,并且引起了北方批評家的關注。他認為,文藝批評不應局限于相對狹小的文學文本而不顧及時代轉換。

      李朝全認為批評家在新媒體時代若不能正確定位,很可能喪失自我,遭遇身份危機。他說到:“90后或者00后的孩子,看完《小時代》,稱其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像我們這些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帶有一種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就會感到憂心忡忡:我們的孩子怎么了?這個社會怎么了?”出身于福建仙游的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李朝全感到憂慮,“在網絡時代,批評家何為?”他認為,批評家應該理性地看待當前的形勢。“如果不能正確地自我定位,很可能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喪失自我,遭遇批評家身份的危機。”

      廈門城市大學陳仲義教授與詩人舒婷是國內著名的一對“詩歌夫婦”。 他們一個寫詩,一個評詩,舒婷以一首《致橡樹》把自己寫進了詩歌史,陳仲義早年也曾從事詩、詞寫作,而后又不遺余力地專注于詩歌評論研究,前后四十多年。

      陳仲義認為,在這個時代,影響批評主體的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關系、情面、學派等等,都可能影響批評主體的正常心態,使它變得左右搖擺。

      福建自兩宋以來,文論之風興盛,文論傳統不斷,文論名家輩出,其中尤以詩論成就最為突出,是中國詩話重鎮之一。嚴羽、朱熹、劉克莊、楊載、王慎中、李贄、陳衍等文論名家,均有重要作品傳世,在中國文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及至近現代,嚴復、辜鴻銘、林紓、林語堂、鄭振鐸等文論名家,更是引人注目,在近現代文化轉型過程中貢獻巨大。

      “閩派批評”這一說法的出現,最早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謝冕、孫紹振等閩籍批評家為“朦朧詩”辯護,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以此為起點,閩籍批評家迅速發展壯大,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成為極具規模和影響的一支隊伍。這一時期“閩派批評”的說法開始出現,反映了國內文化界對閩籍批評家的整體實力的充分肯定。當時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文論界由京派、海派和閩派三分天下。這一說法更是讓“閩派批評”備受矚目,因為北京、上海兩地作為全國文化中心,集中了來自全國的文論精英,所謂京派、海派,并非由北京、上海本土的批評家構成,而“閩派”雖然也包括了閩籍和在閩工作的批評家,但福建畢竟不是全國文化中心,在閩工作的外籍批評家較少,閩籍批評家占絕大多數,因此更富有地方人文色彩。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閩派批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是當代文學新思潮的重要“領潮人”,在“朦朧詩”論戰、文藝批評方法革新、“后現代”的興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型等關鍵性歷史節點中扮演著理論先鋒的角色,對當代文學思潮的演進做出了突出貢獻。“閩派批評”為何能在中國文論界占據理論前沿位置,這個還有待深入研究,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閩派批評”曾打出“以開放眼光開拓思維空間,用改革精神革新文藝評論”的旗幟,已頗能說明“閩派批評”的創新和開拓精神。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