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9月27日在榕舉辦的“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給福建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小新的感覺“就像重啟‘閩派批評’的儀式”。“重啟即是打開邊界”“重啟即是重建一個對話的平臺”,他在闡述這些觀點時,對“閩派批評”重裝上陣持樂觀態度,并堅信這有助提升福建文化的影響力和能見度。
劉小新主要從事文藝學和臺灣文學研究,兼任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福建省美學學會和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他認為,今天重提“閩派批評”,自有其特定的文化語境和社會背景。近些年,當代文學研究提出“重返(上世紀)80年代”的口號,因為那是一個思想解放,也是人文精神高歌猛進的時代,如今還有許多人慨嘆“80年代”的文學“更真誠,更打動人心”。那時的文化特質是“純凈”的,不像現在受到商業化的污染。
“本次論壇再提‘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在歷史節點上無疑與‘80年代’文學思潮中‘改革與創新’的主流相連接。”劉小新說,“80年代”文論通過幾次大的思想交鋒,顯示其學術開放的誠意,扮演著文化啟蒙的重要角色,“閩派批評”即在當年朦朧詩論戰中一戰成名,打開了思想領域的一扇大門。因此,對于當下而言,“80年代”的閩派批評精神已成為一筆重要的思想遺產,值得我們去總結,去繼承。
劉小新認為“閩派批評”是“‘看見’福建文化的一個突破口”,有助于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和區域文化發展。他說,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歷史積淀,曾發揮過重要影響力的“閩派批評”,其實踐經驗在當前打造福建“文化強省”的進程中極具啟發意義。
要想用好這把思想利器,劉小新認為先要對學術生態的現狀做一番盤點:“閩派批評”目前的陣營,主要由在福建和在省外工作的閩籍文論家這兩支隊伍組成。在學術體制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像南帆教授代表的文化研究群體,孫紹振教授代表的文本細讀群體,汪文頂、鄭家建領軍現代文學研究群體,劉登翰先生代表的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群體,楊春時教授領軍的主體間性文論群,周寧教授領軍的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群……這些團隊是生力軍,在“閩派批評”的知識生產體系中位居要津。
學術新人特別是“80后”人數不少,多具“博士”頭銜,知識基礎扎實,像福建師大文學院、廈門大學中文系等院校及科研單位都出了一批“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劉小新說,他們以“觀點新銳”和“方法多元”見長,代表了“閩派批評”的未來。
福建各個學術團隊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多有建樹,在國內文論界頗負盛名。一些身處港澳臺暨海外的閩籍文論家也值得留意,像曾獲法國藝術及文學勛章騎士勛位的臺灣作家王文興祖籍福州,他寫小說也搞文論,對華語世界的文學批評影響深遠。劉小新建議把這“三大板塊”都納入“閩派批評”的視野,并建立“三大板塊”緊密聯系的機制。
劉小新也注意到:近年來“閩派批評”有一個發展趨勢,即從過去局限于文藝理論批評,轉向到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領域;從純粹的文學研究,拓展到關注區域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
省社科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復興廣義“閩學”的思想,“這對‘閩派批評’重啟有所啟迪,重啟即是打開邊界,建設廣義的‘閩派文論’”。劉小新說,重啟工作必須注意解決“文論的學術化與當代文化實踐脫節”的問題,要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將文學批評與文化實踐緊密相連。若能從小說、戲劇、電影等文藝領域,再將邊界放大到文化產業等人文領域,“閩派批評”不失廣義性和建設性,就能促成福建文化事業的進步。
“重啟‘閩派批評’,也是在重建一個對話的平臺。”劉小新希望論壇能起到集聚效應,吸引凡是關心福建文化建設的人文學者共同參與,包括港澳臺暨海外的文論家,通過與之建立更廣泛、更密切的聯系,一起為提升當代福建文化的影響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