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 >> 正文
人民網福州9月27日電(林長生)27日,“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在福州西湖賓館聚賢廳舉行,近90位閩籍或閩地的文藝批評家、作家、文學界人士共論“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
本次主題論壇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安排在9月27日上午,重點討論“閩派批評”與當代文學的關系,以回顧和總結為主;第二個環節安排在27日下午,重點討論新形勢下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以探索和展望為主。
這是繼1985年在廈門舉辦“全國文學評論方法論研討會”以來在福建舉辦的又一次更大規模、更高規格的以“閩派批評”為主體的文藝盛會。從被笑稱為“都是舒婷惹的禍”的“朦朧詩”爭論至今日,兩次會議時隔30年,推動著“閩派批評”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為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緣起:謝冕、張炯、孫紹振、童慶炳等大家北京論道
去年11月23日,幾位在北京的閩籍文藝批評家進行了一場非正式對話。當時,借“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的契機,在首都師范大學博導王光明教授的倡議和組織下,幾位與會的閩籍文藝評論家,包括謝冕、張炯、孫紹振、童慶炳、程正民、陳曉明、李朝全等人展開一次座談,話題是“閩派批評”的由來、精神內涵及與福建文化的關系。這次即興發言形成一個共同意識,認為“閩派批評”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群體和現象。本次高峰論壇就是受去年的座談會啟發而產生的。
本次“2014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的主題是“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論壇主辦方透露,這一主題是在對多位閩派文藝批評家進行意見征集的基礎上最終確定的。這個創新性和開拓味濃濃的主題,突顯了“閩派批評”的歷史傳統和當下意識,是“閩派批評”的典型性命題。
“大眾文化興起,傳統的精英文學面臨困境。這種局面對整個文藝理論批評界是一種挑戰。”有關評論家稱,長期以來,“閩派批評”缺乏系統的總結和研究,“閩派批評”在進入新世紀以后也面臨著推陳出新的一些問題。
今年距1985年的“廈門會議”已是第30個年頭,“閩派批評”以更大規模相聚,再提文藝批評的變革與創新,既是一種回顧和總結,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新問題的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閩派批評”快速發展壯大,且形成一個具有內部傳統的帶有區域人文色彩的群體,并形成傳統不斷、推陳出新的良好局面。本次高峰論壇的契機,希望能推動各方力量來做一些系統性工作,用必要的交流和互動機制,把過于分散的新人團結起來。
傳承:“四世同堂”盛況中,新人輩出
本次高峰論壇,有近60名來自福建省內外的批評家赴會,是閩派文藝批評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高峰論壇。
經過30年的激蕩和淘漉,閩派批評家的“四代同堂”蔚為壯觀。其中,有出生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謝冕、張炯、孫紹振、陳駿濤、程正民、林興宅、陳仲義等老前輩,有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張陵、王光明、南帆、周星、陳曉明等“中堅代”,有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的吳子林、黃發有、李朝全、謝有順、石華鵬等“青壯代”,還有出生于1988年并在近年初露頭角的曾于里等“新生代”。除個別人因特殊原因外,多數人都參與了本次論壇。
“四代同堂”顯示了“閩派批評”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壯大的梯隊形成過程,他們在不同時期出道或成名,在各自的時代扮演著各自的精彩,在當代文學批評史上留下光采的一頁。童慶炳是諾獎獲得者莫言的正牌導師,是國內文藝學界的泰斗級人物,他在五十多年的學院生涯中他建成了文藝學界的一支“童家軍”,閩籍評論家吳子林也是童慶炳的高足。
福建有很好的文化積淀,而發現新人的傳統值得好好繼承。發掘文藝批評新人,對壯大“閩派批評”新銳隊伍意義重大。閩籍評論家朱大可剛開始發表文章就被廈大教授林興宅關注到。朱大可在林興宅的熱情邀請下參加1985年的“全國文藝評論方法論討論會”,成為當年脫穎而出的文藝批評“黑馬”之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朱大可就以批評謝晉的電影模式而成名。他將上海的都市欲望描述為“情欲的尖叫”,將余秋雨的散文描述為“文化口紅”,其獨特的批評語匯和文體形式被稱為“朱語”。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大中文系教授的陳曉明最早在國內文論界開啟了后現代思潮。作為孫紹振的高足的陳曉明,是“閩派批評”在京“中堅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曾經的“理論先鋒”,陳曉明在新世紀不遺余力為“文學性”辯護,他的《當代中國文學主潮》一書,被學術界公認為開創了文學史的另外一種寫法。
70后的謝有順,也是孫紹振的得意門生之一,他在本科階段就已顯示出色的文學批評才華并得到孫紹振的重視和提攜。世紀之交,身在廣東的謝有順在新的文學思潮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新銳批評人物之一。謝有順關心文學中的世道人心,關心文學的靈魂敘事對生存意義的揭示。
追溯:閩派與京派、海派三分天下,對當代文學有突出貢獻
福建自兩宋以來,文論之風興盛,文論傳統不斷,文論名家輩出,其中尤以詩論成就最為突出,是中國詩話重鎮之一。
嚴羽、朱熹、劉克莊、楊載、王慎中、李贄、陳衍等文論名家,均有重要作品傳世,在中國文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現代,嚴復、辜鴻銘、林紓、林語堂、鄭振鐸等文論名家,在近現代文化轉型過程中貢獻巨大。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閩派批評”最早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謝冕、孫紹振等閩籍批評家為“朦朧詩”辯護,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以此為起點,閩籍批評家迅速發展壯大,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成為極具規模和影響的一支隊伍。
當時,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中國文論界由京派、海派和閩派三分天下。這一說法更是讓“閩派批評”備受矚目。
閩派文藝還具有“海的胸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閩派批評”曾打出“以開放眼光開拓思維空間,用改革精神革新文藝評論”的旗幟,體現“閩派批評”的創新和開拓精神。最新研究成果還顯示,“閩派批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是當代文學新思潮的重要“領潮人”,在“朦朧詩”論戰、文藝批評方法革新、“后現代”的興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型等關鍵性歷史節點中扮演著理論先鋒的角色,對當代文學思潮的演進做出了突出貢獻。
本次高峰論壇由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中國作協《文藝報》和福建省文聯主辦,福建省文學院、福建文藝網承辦,福建省作協、《福建文學》雜志社、福建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所、中文書刊網協辦。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文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張帆,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閻晶明等人出席本次高峰論壇。會上,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將主持論壇開幕式,李敬澤、龐井君、謝冕、張帆、李書磊先后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