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知道朱德這個名字還是小學的時候,讀過那篇《朱德的扁擔》。那根“扁擔”讓我知道當年紅軍隊伍里有一個朱軍長,他年紀挺大、卻帶頭下山去挑糧,一擔幾十斤糧,一挑就是100多里。戰士們心疼他,不讓他去,把他的扁擔偷走了。但這并沒有攔住他,他又做了一根,并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據說,這根后來被放進博物館的扁擔,“文革”時還被別人“偷”走了。有人氣憤不過,告訴了朱老總,老總淡然一笑:“他借去用用而已,早晚還要還回來的。”
或許,正是這根扁擔的故事,遮蔽了朱德一生那些舉世矚目的烽火傳奇。當時,我們并不知道,就在我們一年一年地讀著這篇扁擔故事的時候,全世界早已有17種文字刊發史沫特萊的《偉大的道路》一書,而只有這“偉大道路”的原產地中國沒有出版。
2000年,我和軍事科學院的軍事專家們攜手策劃了一套世界軍事叢書,其中《軍事家卷》介紹了世界上影響人類歷史進程最著名的100位軍事家 。在當代軍事家中,軍科院的專家們赫然提出了朱德的名字。當時我恰恰不同意入選的就是朱德。理由很簡單,朱德除了有一根扁擔,還有什么呢?軍科院的專家們于是用大量事實來說服我——從南昌起義講到湘南暴動,從井岡山講到中央蘇區,又從長征講到抗日戰場……最終他們征服了我。從那一天起,我的心中又多了一個我所敬仰的人物……
2004年,朱德的長孫朱援朝為了紀念爺爺,想出一本書,計劃在朱德誕辰120周年(2006年12月)時出版。這卷書的主編就落在我的身上。這件事就逼著我了解朱德,并且必須更詳細深入地了解。從此,我和朱老總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結整整10年。
2006年,《在戰爭與和平的歲月》一書在朱老總誕辰120周年前出版了。這時,我早已下定決心要為朱老總做一部電視劇,并且,一些重要的場景已經寫出來了。在2006年開始申報立項的時候,40集電視劇本已經刪改了七八稿之多。但是,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周恩來都沒有傳記片,朱德怎么可能呢?我說,陳賡都有了呀。朋友說,朱德怎么能跟陳賡比呢?于是說出種種理由……我啞口無言,之后想了又想,最后執著戰勝了他人的勸說。
當我真正走進朱德的歷史生活之中,我內心的激動是無以言表的。這是一個真正能讓我欽佩、讓我尊敬的偉大軍人:他從23歲走出四川邁進云南陸軍講武堂,40余年的戎馬生涯,“大仗五百、小仗三千” 的輝煌軍事業績;視民如傷、愛兵如子的悲憫情懷;功高不居、德高不顯的偉人風范;他如海的胸懷、如鐵的意志,還有他那“臨大節而不辱”的人生操守,常常讓我肅然起敬、潸然淚下……我不知道,在人類的歷史上,在全世界的軍人中,是否還有如此輝煌業績、又有如此深厚的人類愛心的偉大軍人?我敢說,這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都能夠出現的偉大軍人;在中國能有一個朱老總,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力量。
在他的極偉大而又極平凡的輝光之下,我們都顯得渺小。我敬畏他,我不能不寫他。
(作者系電視劇《開國元勛朱德》總制片人、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