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緬北抗戰(zhàn)英雄頌

    ——讀陳堅油畫《緬北之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24日12:23 來源:中國藝術報 姜士林
    緬北之巔(油畫) 120×250cm  陳堅緬北之巔(油畫) 120×250cm 陳堅

      >>英雄戰(zhàn)史的回顧

      今年夏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美術作品展,當我看到著名軍旅畫家陳堅先生表現這段歷史的油畫大作《緬北之巔》時,眼前頓時又浮現出緬北野人山的莽莽叢林,浮現出正艱難地行進在野人山之中、疲憊不堪的中國遠征軍的身影;瞬間這身影又轉化成中國遠征軍沖鋒陷陣、日軍大潰逃的壯觀場面。歷史和畫作、畫作和歷史交織相融成一體;我是在讀畫,但腦海中又翻騰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我是在翻閱史料,但我分明是站在巨幅油畫之前。

      1942年3月,為阻擊日本法西斯對緬甸的侵略而組建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要防止日寇通過緬甸侵占印度,中國要保護當時已成為接受外援唯一的交通要道滇緬公路,阻擊日軍是中英雙方的緊迫需要。在美國的支持下,中英雙方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公路協(xié)定》 。但是對于中國軍隊進入英屬殖民地緬甸,英國很不情愿,只要戰(zhàn)事不到英軍的燃眉之際,就拖延中國遠征軍入緬,以致中國遠征軍入緬時已失去作戰(zhàn)先機。在日寇的進攻下,英軍一再撤退。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付出了重大代價,但也消耗了日寇的大量兵力,掩護了英軍的撤退,阻止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

      由于英軍的撤退,中國軍隊面臨日軍包圍,不得已而撤軍。當時入緬參戰(zhàn)的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中國遠征軍第一陸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選擇通過野人山、避開日軍回國的命令,而是帶領部隊退入印度。在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美軍中將史迪威的組織下,這支部隊在印度蘭姆伽訓練整編,換成美式裝備,戰(zhàn)斗力大為提高。廖耀湘率新22師也進入了野人山,但受日軍阻擊未能回國,也進入印度。1943年8月,這兩個師改編為中國駐印軍。

      為打通滇緬公路, 1943年10月,中國遠征軍空運到印度,再次入緬,與中國駐印軍同仇敵愾,士氣大振,開始反攻緬北。1944年8月,攻克緬北重鎮(zhèn)密支那,新38師擴編為新1軍,孫立人任軍長;新22師擴編為新6軍,廖耀湘任軍長。孫立人、廖耀湘率軍反攻,過關斬將,連續(xù)作戰(zhàn),席卷緬北,1945年3月30日與英軍會師,日軍逃離緬甸。中英取得緬北反攻勝利。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3年零3個月,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zhàn)爭史上極其慷慨悲壯的一頁。

      陳堅先生大作,通過對緬北戰(zhàn)地情景的描繪,通過對中國遠征軍杰出代表人物英武形象的塑造,把遠征軍兩次入緬作戰(zhàn),猶如驚濤駭浪中行船,起伏顛簸,百折不撓的大無畏氣概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把中國遠征軍將士誓死報效中華的赤誠愛國之心,昭示于天下。畫作氣勢恢宏、主題鮮明,所蘊含的豐富意境和激勵人心的神韻,使中國遠征軍英雄戰(zhàn)史在我眼前迅速閃現時,似真似幻,恍如身臨其境,史與畫難分;引起我思想與情感的震撼,使我由衷贊嘆:戰(zhàn)史千秋氣壯山河,畫作再現以勵后人。

      >>既廣深又精煉的構思和取材

      中國遠征軍戰(zhàn)史是一個重大創(chuàng)作題材。陳堅先生創(chuàng)作表現這個題材作品的成功,于史于畫,必當都是做過精細研究的。畫作構思之典型而精當、簡煉而概括,特別是畫作命題《緬北之巔》所包含素材之廣、之復雜,最能使人感悟到這一點。

      緬北之巔,是中國遠征軍慷慨激昂赴緬作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緬北所有戰(zhàn)事的艱難曲折、犧牲與勝利,都發(fā)生在緬北之巔,是所有過程的發(fā)生地、交匯點。畫家由此把中國遠征軍滿腔熱血奔赴戰(zhàn)場,在英軍配合不利、遠征軍多頭指揮不當下失利回國、喋血野人山、遠征軍將士不屈不撓二度入緬再戰(zhàn)日寇侵略者、終獲全勝的歷史過程全都表現了出來,塑造出腳踏實地而又有氣魄地站立于這塊土地上的中國遠征軍將軍的英雄形象,情、景、人融為一體,一幅畫面有聲有色地演繹出了戰(zhàn)史的主要內容,表現出緬北抗戰(zhàn)所具有的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將士誓死保衛(wèi)國土的歷史豐碑性的意義。 “緬北之巔”命題,顯示了作品構思、取材的廣深與精煉。

      >>情景交融色濃筆重  戰(zhàn)地悲壯英雄慨歌

      構圖視野豪放開闊,線條粗獷,用色濃重,寓情于景,深刻襯托和點化主題,是此幅畫作的又一顯著特點。緬北地區(qū)山勢連綿,叢林茂密,是當年中國遠征軍的主戰(zhàn)場。畫家以粗獷的筆觸,畫出了緬北長達3年多抗日激戰(zhàn)后的場景:戰(zhàn)火還未散盡,與高山云霧攪成團團煙霧,在落日余暉中漫天滾卷、彌漫,漫山遍野一片血紅,遮蔽了大半個天空,只有一抹淡淡的粉紅色的光線,那是大地顯露的曙光,也是長達8年抗戰(zhàn)的勝利曙光,更是畫作最深沉的意境。勝利者安然穩(wěn)固地站在滿是雜草的黑色土地上。血色的霧團與黑色土地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了緬北戰(zhàn)事的激烈、莊嚴;凝重的血紅色成為畫作大面積背景的主色,又使觀者強烈感到,它泛揚著幾十萬遠征軍將士在這里為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所流淌的汗水與鮮血,蘊含著無限的力量;它是畫家以藝術語言表達出的人民大眾對先烈的崇高禮贊!歷史證明,孫立人、史迪威、廖耀湘,是20世紀國際反法西斯的英雄人物。他們在幾經戰(zhàn)役的折磨之后,依然堅持著挺立于這充滿悲壯之氣的情景之前:人,即寓于景色之中;景,則飽含人之情。那情,那是遠征軍將士守護國土的赤膽忠心,那是讓人永遠銘記的將士們的不朽貢獻!高高的緬北之巔,山風永遠在為壯烈的英靈呼喊:再也不能讓法西斯玷污人世間美麗的土地山川!

      畫作人景合一的創(chuàng)作,將主題含蓄而又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古人繪畫,有詩畫相通之說;今人繪畫,人景相通也!

      >>史實與藝術相融而塑造的歷史偉人

      畫作所刻畫的孫立人、史迪威、廖耀湘這3位人物都是兩次入緬抗戰(zhàn),發(fā)揮了重大領導作用和決策作用的典型人物。畫作對這3位英雄人物富于個性神態(tài)的刻畫,則是畫作極為成功之處。畫作不僅只是塑造了幾位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畫作所塑造的人物,生動地體現出中華民族所有抗日英烈在與侵略者生死搏斗中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的偉大精神,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歷史意義。

      表現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必須使史實與藝術塑造相融為一體。這不僅是強調藝術塑造要有歷史的真實基礎,同時還必須理解,這樣的融合,充滿生命力的現實的素材融入藝術家的藝術構思之中,人物才是鮮活的,才具有個性,才具有生命力。 《緬北之巔》的3位人物,都是在史實與藝術相融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顯得真實偉大而又不失激戰(zhàn)之后的常人之態(tài)。

      中國遠征軍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年輕時,好學上進,讀了清華土木建筑,又到美國繼續(xù)讀建筑,后又上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投筆從戎,回國在軍界服務。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參加了淞滬抗戰(zhàn)、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受過傷,立過功,可謂是一位為國為民、敢于征戰(zhàn)的愛國軍人。

      1942年4月,他所率領的新編38師編入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zhàn)。在中國遠征軍遭受挫折的第一次赴緬作戰(zhàn)中,他也立下了震驚世界的功勛。4月17日,駐緬英軍7000人被日軍包圍于仁安羌。孫立人奉命率部星夜馳援,解除了英軍之圍。孫立人以一個團的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敵人,戰(zhàn)績轟動全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著名的戰(zhàn)例。蔣介石給他頒發(fā)了勛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帝國司令”勛章。

      畫作中激戰(zhàn)之后的孫立人,頭戴鋼盔,身穿美式軍裝,雙手緊握望遠鏡,兩腿叉開,兩腳堅立于黑色的土地之上,顯露出一幅威武神態(tài),但畫家寫實的筆觸,又同時表現出了他有些疲倦的神態(tài),他是戰(zhàn)將,但也是人啊。也許是戰(zhàn)火剛剛開始散去,將軍面部還留有硝煙的痕跡,但仍然遮不住充滿勝利愿望的自信與自尊。從將軍粗黑彪悍的雙眉、直挺的高鼻,觀者不易看清的有倦意的眼神,仍然可以看出其性格的冷靜與果敢,在戰(zhàn)爭中的敏銳與大膽;高高的個頭,則給人一種勝利者高大魁梧的感覺。看到這一形象,我不禁想起資料上所寫到的場景:在撤向印度途中,遭遇到日軍的阻擊,孫立人端起沖鋒槍,吶喊著,率領士兵沖鋒陷陣。畫中人物對勝利堅信的神態(tài),又使我想到, 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 9月7日,將軍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23軍投降;抗戰(zhàn)8年,與日寇搏殺8年的孫立人將軍,那時的英雄本色該是如何?

      望著孫立人將軍畫像,心中涌起無限崇敬之意。耳邊仿佛回響起他在戰(zhàn)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戰(zhàn)歌《知識青年從軍歌》。歌中唱道: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這或許就是他在那時高遠的志向吧。整個形象的塑造,仿佛是戰(zhàn)地寫生,是史與畫的融合,逼真生動。

      畫中所塑造的新6軍軍長廖耀湘,湖南邵陽人,也是中國遠征軍的一位智勇雙全的高級將領。年輕時從軍報國,黃埔6期畢業(yè)后,又以公費赴法國留學,學習機械化騎兵,1936年畢業(yè)回國。抗日戰(zhàn)爭中戰(zhàn)功卓著,在淞滬戰(zhàn)役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均有貢獻。1939年9月,率軍發(fā)起昆侖關戰(zhàn)役,奪占昆侖,被譽為抗戰(zhàn)英雄。

      1942年2月,廖耀湘率中國遠征軍新編22師赴緬甸作戰(zhàn)。入緬不久,就取得了斯瓦河阻擊戰(zhàn)的勝利。1942年3月30日晚,廖耀湘奉命率新22師在斯瓦河阻滯敵人,以便中國遠征軍集結準備下個戰(zhàn)役。廖將軍在南北兩岸成功地構筑了梯形陣地,巧妙配置火力,日軍久攻不下,增加大量兵力,仍未達目的,遲滯半月之久。廖耀湘率部勝利完成阻滯任務。抗戰(zhàn)結束時,廖耀湘將軍率新6軍奔赴南京,參加了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大典后,又主持了南京地區(qū)的日軍簽降儀式。這是經過8年與日寇血肉相拼的廖耀湘將軍畢生的榮耀。

      對這位智勇雙全的將領,畫家著力刻畫出了他在激戰(zhàn)之后的安穩(wěn)堅定、善于思考的神態(tài)。他雙手掐腰,兩腿堅挺地站在黝黑的蒙著炮火煙灰的土地上,綠色的軍裝上殘留著灰黑色的硝煙,那是他在一年多的反攻作戰(zhàn)中留下的光榮的痕跡;也許經過連續(xù)的激戰(zhàn)他也乏累了,站在那里稍有歇息,但仍透過眼鏡凝視前方,也許他在構思滇西的作戰(zhàn),把日寇從大西南徹底趕出去。將軍沉靜而有韜略的形象,給觀者留下了難以逝去的印象。

      三人之中站在中間的是史迪威。約瑟夫·沃倫·史迪威(1883—1946),在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受美國軍方、美國政府派遣,多次在中國任職,不但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對中國國情也十分了解。二戰(zhàn)時期,他是中國戰(zhàn)區(qū)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在緬北與中國遠征軍并肩作戰(zhàn),是中國遠征軍的戰(zhàn)友,也是中國人民可靠的朋友。

      畫家一如塑造孫立人、廖耀湘的形象一樣,對史迪威在緬北之巔與日軍激戰(zhàn)大獲全勝之后的形象做了生動逼真地個性化刻畫,不但展示出他的個性,同時也充分地展示了他在緬北與中國將士們同生共死、與日本法西斯強盜決戰(zhàn)的英雄氣概。

      畫中的史迪威,一身普通的美國軍裝,顯出普通一兵般的簡樸,雖然那時他是中將高官。畫作中的史迪威稍有左轉側身,突顯身體右部膀臂,右手提一支湯姆遜槍。這一描繪,彰顯出雖然其時史迪威已年過六旬,但老人并沒有因為長年累月的戰(zhàn)斗、戰(zhàn)役,被疲勞打倒,仍保持著一幅隨時上戰(zhàn)場的姿態(tài)。史迪威是個性格直率、耿直的老將軍。畫家對老人眼神的細微刻畫,使觀者透過眼鏡,即可看到他倔強的性格。

      事實如此。在中國長年的工作中,他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對中國高級將領中存在的敷衍推諉、“吃空餉”那一套作風深惡痛絕。相反,對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中國士兵評價很高,將他們稱為“我的孩子們” ,而士兵們則親昵地稱他為“喬大叔” 。他平易近人的作風贏得了士兵們的愛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zhàn)失利,史迪威拒絕乘坐飛機到昆明,而是率領中美將士還有傳教士、記者近百人,徒步220公里進入印度。他要與將士們同甘苦、共患難。

      他不贊同蔣介石的許多有關抗戰(zhàn)問題的主張和意見,認為中國軍隊、中國政府許多問題的錯誤根源都在于蔣介石。他得罪了蔣介石。1944年8月在緬北戰(zhàn)事勝利結束時,在蔣介石的堅持下,他被調回美國。蔣介石授予他“青天白日”勛章,他拒絕了,帶走了自己繳獲的一把日本軍刀和鍛煉身體的啞鈴。羅斯福授予他最高軍銜四星上將。

      畫作把史迪威和與他同為緬北戰(zhàn)役中流砥柱的孫立人、廖耀湘的形象共同彰顯于高高的緬北之巔,富有深刻的含義。畫作的這一設計,不僅顯示出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國際性,顯示出中國抗日戰(zhàn)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偉大貢獻,同時也謳歌了史迪威作為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士的貢獻。

      畫作的這一構思——史迪威激戰(zhàn)之后,不顧疲勞與戰(zhàn)友高高站立于緬北之巔,遙望戰(zhàn)場,也折射出他是真誠地全力地參與到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之中。作為蔣介石的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他不但關心對日作戰(zhàn)計劃,而且親臨前線指揮作戰(zhàn)。第一次入緬作戰(zhàn)失利,他徒步進入印度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美國政府建議,反攻緬北,建立中國駐印軍蘭姆伽訓練營,為遠征軍提供新裝備。

      謀求美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接觸,也是史迪威所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與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聯手, 1944年7月和8月兩度向延安派出美軍觀察組進行考察,謀求合作的可能。合作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史迪威在離開中國時寫給朱德的告別信中表示,由于不能“與你和你所發(fā)展的優(yōu)良部隊”在一起,而“非常失望” 。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忘記史迪威在抗戰(zhàn)中所做出的貢獻。在200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之際,中共重慶市委將當年嘉陵江畔史迪威寓所修葺一新,史迪威將軍紀念館重新開館,館內陳列著這位老兵的生平事跡。這也是中美兩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結下深厚友誼的象征。

      >>期盼有更多表現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大題材作品問世

      緬北之戰(zhàn),是20世紀中國與盟國聯手合作、共同打擊日本法西斯的偉大戰(zhàn)役,中國遠征軍將士以巨大的犧牲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zhàn)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贊可嘆的抗戰(zhàn)豐碑,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緬北之戰(zhàn),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史上輝煌的一頁,是贏得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世界人民高度贊揚的偉大戰(zhàn)役。陳堅先生的油畫大作,對這場偉大戰(zhàn)役的藝術表現,是一曲飽含緬懷激情,對保衛(wèi)國土、捍衛(wèi)民族尊嚴而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將士的英雄頌歌,是對愛好和平、反對法西斯,世界人民真誠合作、緊密團結、共同維護當代世界和平發(fā)展主流趨勢的期盼。藝術是時代的號角,作品表達了當代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鼓舞了當代中華同胞銘記歷史、珍視和平,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們盼望著有更多的表現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好作品問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