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是中國歌劇井噴的十年。這里的所謂中國歌劇是以中國語言,也就是普通話發音演唱的近代漢語為演唱語言的西方歌劇模式下的音樂戲劇。自然,我們被稱為中國歌劇范疇的作品,都是以中國歷史題材創作的。這其中包括古代圣賢、帝王將相或是傳說人物,也有革命志士或平凡又特殊的人士。
其實,俄羅斯也有這么一個時代。
由于俄國在農奴制改革之前的文化政策,本土文化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制約。大概一個半世紀以前,自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成功上演宣布俄羅斯民族樂派誕生之后,俄羅斯(包括原蘇聯)的歌劇創作從未停止,經典之作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文學、繪畫、音樂和舞蹈的多種藝術在那個時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俄羅斯歌劇創作的井噴期在19到20世紀之交的五十年,不但數量質量之高,而且在世界上傳播之廣泛也是堪比意法。今年10月天津大劇院首演的歌劇《戰爭與和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衍生品包括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美國電影、邦達爾邱克導演并主演的分四部分上演超過六小時的原蘇聯電影巨制,當然,還有普羅科菲耶夫在原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創作的這部同名歌劇。
回到前文提到的我國歌劇創作,因為在發展的道路上畢竟要經歷一個漫長而又困難的探索時期,我們應該有耐心,允許作品的失敗和重生。意大利和法國的歌劇創作早于其他國家上百年,甚至早于我國京劇徽班進京,這一點俄羅斯也是起步晚于他們兩百年。不得不說,有創作就有糟粕,這也是藝術存在的自然優勝劣汰。這其中也有首演后寥寥可數,演出后被淡忘的拙劣之作,也有由于歷史原因被淡忘的佳作。
普羅科菲耶夫的巨作《戰爭與和平》創作于1941-1944年之間,歌劇腳本由作曲家本人和其第二任夫人共同改編,在艱苦的衛國戰爭時期只能以音樂會形式首演,而歌劇的完整版本1959年在莫斯科上演,那時作曲家已經不在人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1941-1945年)堪稱目前為止人類史上最慘烈和血腥的戰爭,傷亡人數和破壞力遠超過一個世紀前的法俄戰爭數十倍。在歷史上,人們總是拿這兩次戰爭作為比較,而巧合的是,普羅科菲耶夫在創作以法俄戰爭背景之下的《戰爭與和平》的時間,恰恰是130年后的衛國戰爭時期。托爾斯泰原著中超過500個人物的巨著顯然不能在歌劇舞臺上實現,在普氏歌劇中有姓名的角色也超過了50人,這一點上堪稱歌劇之最。同時,本次天津的演出動用超過120人的合唱隊和300人的群眾演員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但是,這部歌劇對托氏原著內容的刪減是巨大的,小說開頭很大一部分被基本刪掉,戰爭部分之后的內容也交代得并不完整。某種程度上,這部歌劇客觀上突出了民族意識已經對勝利的巨大渴望,家族的紛爭以及感情的糾葛在戰爭危機面前已經變為史詩的插曲。此部歌劇的情感表達的重心是普氏心中對時局的迫切和內心激情的抒發,特別是那個命運叵測的時代。
《戰爭與和平》的中國首演,不得不說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創作的一種精神。
這個時代我們有很多真的藝術家和當初的普羅科菲耶夫一樣為心而創作屬于我們時代的歌劇,而即便再難,總有一天能夠展示出它本該有的藝術面貌。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演出者,都是在逆境中的一種奮爭精神,去實現內心中永恒的平靜;而這平靜是一種對藝術的坦然,正可謂,戰爭“語”和平。
(作者為低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