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演過他編劇的電影,趙麗蓉演過他創作的小品,30年來他帶領劇團走遍大江南北,但農村才是他永遠的精神家園,他就是編劇趙德平。
在外人看來趙德平的身份很多,他是國家一級編劇、河北省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大廠縣副縣長,但在他看來自己永遠是一個深愛土地的農民。他說,農民文化是最接地氣的文化。
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大廠評劇歌舞團,作為一個縣級文藝團體,該團每年的利潤超過千萬元。有人說是團長趙德平成就了歌舞團今天的輝煌,但趙德平認為是歌舞團讓他走上了編劇道路。1980年,當時還是民辦老師的趙德平接到為大廠縣評劇團趕寫一部原創劇本參加河北省文藝會演的任務。這就是后來讓大廠評劇團載譽而歸的現代評劇《嫁不出去的姑娘》。
《嫁不出去的姑娘》開啟了趙德平新的人生軌跡。該劇后來拍成了故事片,在全國上映后反響很好。上世紀80年代初,關于婚姻、戀愛主題的文藝作品創作者很少涉獵,而這部反映農村婚姻題材的電影卻意外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也奠定了趙德平一生的創作基調,之后他的創作題材與思路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農村和農民。
然而第一部戲的成功并沒有拯救被解散的大廠評劇團。離開評劇團的趙德平開辦了企業,并順利地挖到了第一桶金。但當縣里請他回去當評劇團團長時,他毅然放棄了掙錢的機會,回到評劇團。上任之初,戲曲演出市場已經嚴重萎縮,趙德平敏銳地看到了小品這種演出形式的巨大潛力,提出將評劇團更名改制為以小品為主的綜藝歌舞團。他說,我們演的東西一定要讓老百姓愛看、經得住看。
當上團長的趙德平沒有放棄劇本創作,1995年他寫出了反映干群關系的現代評劇《水墻》。演出前夕,趙德平放棄了原本可以進京參加的現代戲會演的機會,像往常一樣將舞臺搭在了鄉村的空場上。北京胡各莊的農民在特制的大篷車流動劇場里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后,所有觀眾站起來鼓掌。趙德平再一次用他的農村戲征服了觀眾。
(詳細報道見中國文化報官方微信或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FM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