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主講人 王春立(畫家,美術評論家,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副秘書長)
儒學與當代中國美術
放眼望去,在漫漫歷史進程中,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無限光彩的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其它均已斷裂、轉移或消亡;唯有中華民族文化,經歷五至七千年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具有磅礴的生命力。
巴比倫文化、亞述文化,歷經戰爭、天災、民族遷徙以及與其它民族不斷融合,早已消失。
古埃及自公元前3100年在上埃及美尼斯建立第一王朝,傳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第21王朝,相繼被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征服。今天的埃及人,已不是古埃及人,而是阿拉伯人;今天的埃及文化,是伊斯蘭文化。
在南亞次大陸,最初創造與發展印度文化的民族,是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公元前1500年,該民族被雅利安人征服。從這時起直到公元4世紀,經吠陀時代到笈多王朝興起,古印度文化,則是雅利安人與印度人在文化上的融合。雅利安人屬于歐洲日耳曼語系,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化,實質上已經成為日耳曼化的古印度文化。到了公元10世紀,穆斯林加茲尼與古爾王朝入侵印度。德里蘇丹國于公元13世紀至16世紀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導致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兩種文化相互沖突而又交融。18世紀,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傳承英國文化。所以,屬于古印度民族的文化,早已斷裂。
公元前3000年前,在愛琴?死锾貚u,誕生了米諾斯文明。公元前2000年,進入繁榮期。這是一種海上文明,它的航海業以及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公元前1400年,來自多瑙河及頓河一帶的亞該亞人——即后來稱之為的“希臘”人,征服了希臘本土,開創了邁錫尼文化。接著,古羅馬文化繼承了古希臘文化,并把古希臘文化融匯、轉移至歐洲大陸。
為什么在世界上唯有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沒有發生斷裂、轉移或消亡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性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和諧相處的各民族,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改變。從秦朝開始,中國始終保持著延綿不斷的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雖然有時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爭斗,導致了地域割據或朝代更替,但這絕不是被外國占領,也不是取得政權的少數民族,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取代漢文化,而是以漢族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統一的文字等等手段,結合新形勢,治理整個國家。特別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猶如貫穿古今的思想大動脈,剛健中正,生生不息,為我國各族人民增強凝聚力、創造力,激發愛國主義精神,戰勝內憂外患,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當西方大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所推動的“世界文化一體化”的浪潮,已經席卷全球、橫掃我國的情況下,如何對待以儒學為代表的民族文化,這是每一位炎黃子孫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須予以足夠重視的大問題。
一、時代呼喚儒學
儒家思想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兩千多年來,它是促進國家穩定統一,中華各民族和平相處與不斷融合,建立健全政治管理體制,增強吸收外來文化的涵攝力,最根本的基石與原動力。
在我看來,當今世界存在著中西兩大文化主軸: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西方文化,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公元前五六世紀,在世界文化史上,出現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榮。當時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全都成了以后各時代文化發展的策源地。西方文化,勃興于希臘。希臘畢達哥拉斯哲學學派,與大約生活在同一時期晚些年度的中國的孔子,同是通過對于音樂的研究,奠定了中西美學不同的發展道路。
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從音樂中發現了數率的和諧,以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美的相對性;從比例、對稱、節奏、簡約化等方面,探討了形式美的構成。他們鑒賞希臘建筑與雕塑“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 。注重研究藝術形式美的科學的理性精神,一直貫穿于西方美學整個發展過程中。
繼畢達哥拉斯學派之后,蘇格拉底認為,“美”與“善”是統一的( 《古代思想家論藝術》序言) 。亞里士多德也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柏拉圖在評價文藝作品時,主要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件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對社會影響不好,藝術性再高,也要把它鏟除掉。但是古希臘哲學起源于對于自然規律的研究,注重形式邏輯,并以此解釋自然界的和諧與秩序。因而,在美學思想上追求和諧美,探討構成和諧美的各種形式因素,始終是西方美學從古至今非常重視的研究課題。
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以及政治等級制度之上的中國孔子儒家學派,是我國上古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認為,音樂應該“盡美矣,又盡善也” ( 《論語·八佾》 ) ,要做到美與善的統一。其目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 《論語·述而》 ) 。就是說,文藝作品要符合一定政治路線的“道” ,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的“德”和“仁” ,描繪出了道德與藝術和諧統一的“為人生而藝術”的最高理想境界。
孔子生活于春秋戰國,被他稱之為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為鞏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秩序,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論語·顏淵》 ) ,“弟子,入則親,出則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學而》 )。認為孝于宗族長輩與忠于國家,是統一的。
繼孔子之后,孟子對人的精神美,同樣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定要養成“至大至剛” 、“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 《孟子·公孫丑》上) ;要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完美人格;要養成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肮侍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玻叵瓤嗥湫闹荆瑒谄浣罟,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 ) 。這與孔子所闡述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論語·子罕》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 ( 《論語·衛靈公》 )等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孔家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價值思維與文化內涵,構成了一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變易更新的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經世代傳承,生生不息延續至今,雖歷經波折,但仍具有蓬勃的生氣?芍^“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 。儒家思想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兩千多年來,它是促進國家穩定統一,中華各民族和平相處與不斷融合,建立健全政治管理體制,增強吸收外來文化的涵攝力,最根本的基石與原動力。
自古以來,作為“天朝大國” ,以儒學為核心、儒道釋相融的中國傳統文化,總是處于中心地位,對周圍的異邦文化,保持著由高向低走勢的輻射?傻搅斯16世紀,正走向文藝復興高潮的歐洲,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加快的工業化進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以及對海外貿易的擴張,特別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的來華,向中國輸入西方文化,開始了“西學東漸”的過程。這種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到了1757年乾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宣布告終。
從1840年鴉片戰爭直至滿清滅亡,以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堅船利炮做后盾的西方文化,如同摧枯拉朽的颶風,促使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震蕩、裂變,而至黯然失色。此時,林則徐、魏源等人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的經世主張,表現出了勇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氣概。容閎高呼“以西方之學術,灌輸入中國,使中國日趨文明富強之境”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洋務派領袖,更加明確地提出了“中體西用” ——即“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嚴復認為,學習西方文化,是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 。辛亥革命,結束了歷經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之更替。孫中山在為同盟會撰寫的“三民主義”綱領中,強調了“揖美追歐,舊邦新造”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主張光大中國的道德傳統,正如章太炎所說,“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熱腸” 。“國粹”的含義,已包括從外國傳入并為我國所接受的文化成果(此段引文,皆出自《世界文化史》第441 - 447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隨后,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對儒家倫理道德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陳獨秀于《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一文中寫道:“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指科學、民主) ,可以救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他在《法蘭西與近世文明》中,把“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 ,稱之為“近世文明” ;把同時期的中國、印度文明,稱之為“猶古之遺也” ,主張走全盤西化的道路。當時雖有梁漱溟等人針對西方文化出現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未來世界文化的發展,將走“中國的路,孔家的路” ,定能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 ,但是效仿西方,否定傳統,在近百年中,一直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
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國在推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同時掀起了加快向第三世界輸出西方價值觀、以西方文化取代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一體化”的浪潮。各民族多元文化,體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缺失,必然削弱民族自信力,易于在精神上成為西方強國的附庸。當我們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走上國家振興之途的今天,已經站到了近百年歷史的新拐點,應該充分認識到呼喚儒學、復興民族文化之必要。
至此,這使我想起了上世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曾經提到的“軸心時代”這一概念。何謂之乎?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在古希臘、中國、印度、以色列這些地域,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如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的孔子、老子,印度的釋迦牟尼等等,獨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個時代,被稱之“軸心時代” 。作者認為:“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對于上述論斷,我有同感。我認為,只要我們批判地找回了儒學精神,也就找回了強國富民的精神之源。
二、儒學是歷代美術創作之魂
儒學強調文藝作品的教育功能和認識作用,主張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確立了天人合一、剛健中正的美學要義。“德”和“仁” 、“興、觀、群、怨” 、“美”與“善” 、“變” 、“氣”等儒學觀點影響了歷代美術創作。
中國美學思想體系,形成于戰國中后期至秦漢之際。它的基本內容,以道家法自然人與天調為基礎,以儒家中和之美以及宗法制倫理道德為核心。漢以后,與佛教相融。
儒學強調文藝作品的教育功能和認識作用,主張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確立了天人合一、剛健中正的美學要義。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所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把符合一定政治路線的“道” ,以及為此而服務的社會倫理道德的“德”和“仁” ,作為衡量作品優劣的首要標準。以后的儒家在論述美術作品時,經常從不同側面表明如上觀點。
《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觀乎明堂,覩四門墉,見堯舜之容,桀紂之象” ,曰“興廢之戒也” 。漢代王充雖然在《論衡·自然篇》標榜自己的學術觀點“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 ,可在該書《實知篇》卻寫道:“見兆聞象,圖畫禍福,賢圣共之。 ”又在《須頌篇》中說:“宣帝之時,圖畫漢烈士,或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何也,父祖不賢,故不圖畫也。 ”表明他對美術作品政治教育作用的看法,與孔孟一致。隨后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論及繪畫教育功能時,也說“惡以誡世,善以示后” 。
魏晉之時,曹植《畫贊序》云:“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 ……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稱:“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 ”陳時姚最《續畫品錄》說:“夫丹青之妙,未易言盡。雖質言古意,而文變今情。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故九樓之上,備表仙靈;四門之墉,廣圖賢圣。云閣興拜伏之感,掖庭致聘遠之別。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探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 ”宋代《宣和畫譜》也稱:“是則畫之作也,善足以觀時,惡足以戒其后,豈徒是五色之章,以取玩于世也哉! ”按照荀子的話來說,文藝作品之“道,與政通矣” ( 《樂記·樂本》 )。
在孔子看來,文藝作品的教化作用,可表現為“興、觀、群、怨”四個方面。即:“興”者,可使人感發志意,有益于修身;“觀” ,觀風俗,知得失;“群” ,明了群體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怨” ,指諷喻,補察時政。
上述觀點,已成歷代美術創作立意之圭臬。如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婦人形相》 ,主張美術創作要有“理趣” ,這實指儒家“道統”思想。他在同書《敘圖畫名意》中,開列了自漢代至北宋熙寧七年一系列名畫。云:“古之秘畫珍圖,名隨意立。典范則有《春秋》《毛詩》 《論語》 《孝經》 《爾雅》等圖(上古之畫,多遺其姓) ;其次后漢蔡邕有《講學圖》 ,梁張僧繇有《孔子問禮圖》 ,隋鄭法士有《明堂朝會圖》 ,唐閆立德有《封禪圖》 、尹繼昭有《雪宮圖》 。觀德則有《帝舜娥皇女英圖》 (亡名氏) ,隋展子虔有《禹治水圖》 ,晉戴逵有《列女仁智圖》 ,宋陸探微有《勛賢圖》 。忠鯁則隋楊契丹有《辛毗引裾圖》 ,唐閆立本有《陳元達鎖諫圖》 ,吳道子有《朱云折檻圖》 。 ”此外,該文還以“高節” 、“壯氣” 、“靡麗” 、“風俗”為條目,列舉了眾多名畫。從存世的古代美術作品來看,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觀和教化觀,始終是決定美術作品立意的一條主線。不僅人物畫如此,通過“因物寓性” ,“意在象外” ,山水畫與花鳥畫,也不例外。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畫訣》寫道:“山水先理會大山,名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遠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如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麻九疇《中州集》已集跋范寬《秦川圖》有詩云:“大山巖巖如國君,小山郁郁如陪臣,大石盤盤社與稷,小石落落士與民” ,即是其例。
在花鳥畫中,托物寄情,不乏其例。南宋遺民鄭肖思,以表達忠君愛國之情,元代之初畫無根蘭花,上題“純是君子,絕無小人”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四) 。明代英宗時期,畫家顧輸抨擊宦官王振攬政,畫荊棘一叢,題曰“都無君子,純是小人” (徐沁《明畫錄》卷三) 。清代鄭板橋在畫竹跋中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深刻地表達了他的“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的愛國憂民之情。
一般說來,儒家學說,是求實的,積極進取的,主張文藝為政治服務,主題思想蘊藉精神之美;老莊哲學,是務虛的,強調超功利的無為境界,對于文藝的影響,側重藝術創作規律。但是這絕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儒家重視文藝作品思想內容,老莊影響著藝術形式。儒家的美學思想,對于文藝創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孔子《論語·八佾》稱:“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把“美”與“善”的結合,作為文藝創作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美”與“善”的結合?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指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說,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作為儒家群經之首的《易》 ,在《說卦傳·第二章》寫道: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 ”這些觀點,實為先秦時期儒、道等各種文化思想的總合。其中所展現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 《文言傳·乾文言》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親和的觀點,構成了中國美學最基本的綱領。
南朝宋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寫道:“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 ,令眾山皆響。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輯孫暢之《述畫記》中記載,劉褒畫《云漢圖》 ,使人看之覺熱;作《北風圖》 ,欲之覺冷。朱景玄《唐朝名畫錄》 ,錄明皇稱贊李思訓所畫嘉陵江山水畫“夜聞水聲” ,不愧為“通神之佳手也”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寫道,面對山水畫,“不下堂筵” ,即可“坐窮泉
壑,猿聲鳥啼不絕于耳,山光水色蕩漾奪目” ;其可謂“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 ( 《林泉高致·畫意》 ) ,保持著人與自然、人與繪畫和諧的情境。
在《易》中,“變”為《易·傳》核心思想-- “生生之謂《易》 ”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 《系辭上》 ) !耙魂H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同上) 。“文”者,美之創造也。表明藝術之美,應具有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以山水畫而論,隨著時代推移,為適應新時期人們審美的新需求,藝術風格總是不斷地發生變化。正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所云:“山水畫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又變也。 ”北宋中期的米芾,被看成是文人畫派的代表畫家。其子米友仁畫于南宋時期的《瀟湘奇觀圖》 ,以濕筆水墨之法,變當時山水畫以“線”造型為主,為以“面”造型為主,渲染了山水畫煙云變幻之妙。
“氣” ,在中國古代美學中有多種定義。孟子為提高道德倫理素養,提出“善養吾浩然之氣” ,以達到“至大至剛” 、充“塞于天地之間”的人格美( 《孟子·公孫丑上》 ) 。莊子提出“通天下一氣耳” ( 《莊子·天運》 ) 。“一氣” ,分陰陽;陰陽合,萬物生。曹丕《典論·論文》稱,“文以氣為主”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六法”之“氣韻生動”說。在這里,何謂“氣” ?指作品所表現的陽剛之美;“韻”者,陰柔之美也。宋代鄧椿《畫繼》說:“氣韻生動” ,即“傳神而已” ,為畫法“第一” 。由此,孟子之“浩然之氣” ,與道家之“氣”融合,衍化為“氣韻生動”說,并從人物畫擴展到山
水畫、花鳥畫,成為衡量中國繪畫重要的美學標準。就宋代山水畫而論,范寬的作品,“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熔鑄陽剛之美,以氣盛;二米的水墨云山,顯陰柔之風,以韻盛。
此外,儒家詩學“比” 、“興”說,乃是形成中國繪畫意象美、意境美的理論基礎。儒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宗法等級觀念,也對繪畫構成形式有著深遠影響。如在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把位于情節中心的主要人物畫大,把陪襯人物畫小,這都顯示了中國繪畫美學的特點。
三、儒家對當代美術創作的指導意義
中國美術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時代品格呢?我想這就是:立足現實生活,面向世界,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特點的新美術。中華民族新美術,必須堅持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創新性與繼承性的統一,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與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統一。
改革開放三十年,使得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撥開西方大國所推行的“世界文化一體化”的迷霧,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維護我國主體價值觀,掌握文化主動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因為國家的振興,本質上則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復興,其靈魂,是儒學的復興。
在這樣形勢下,中國美術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時代品格呢?我想這就是:立足現實生活,面向世界,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特點的新美術。中華民族新美術,必須堅持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創新性與繼承性的統一,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與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統一。
中國實現現代化,不能脫離自身發展歷史,不能脫離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恒定性以及與新時代政治、經濟狀況的適應性,構成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延續的發展歷程。
建設中華民族新美術,首先它應該是民族的,維護中華民族尊嚴和獨立,維護國家和諧和統一,繼承并發展中華民族的美學體系。民族性,是中華民族美術從傳統形態過渡到現代形態的內在的動力。只有正確地對待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才能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
中華民族新美術,它應該是科學的,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地繼承傳統與時代創新相結合。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世代積累的精神財富。如果一個國家削弱或中斷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那就很容易淪為其它國家的文化殖民地。
古為今用,既不能對傳統文化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對那些能夠革故鼎新、推動歷史發展、具有勃勃生機的文化精神,應該予以總結和運用。一概肯定,是文化保守主義,遵循祖制萬古不移,必將墮為民族前進的阻力。一概否定,是民族虛無主義。那些主張我國美術創作定要砸掉民族傳統、改為納入西方文化評判體制的做法,只不過是“假洋鬼子”的鬧劇。
洋為中用,對待外來文化,第一要有開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懷;第二要有去粗取精的判斷力和涵攝力。我國民族美術,自古以來,總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長處為己用,形成新血液,構建新傳統。例如:寶相花、纏枝蓮紋樣,源于古希臘,東周時經波斯傳入。佛教藝術,東漢末年傳自天竺。明朝利瑪竇來華,始習西洋畫法。民國初年,徐悲鴻等人在歐洲學習素描、解剖、透視、色彩,并在國內發揚光大。所以說,閉關自守,是不符合中國繪畫發展規律的。
如何去粗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對外來文化是怎樣進行鑒別、取舍的問題。我想,凡一切有益于國家繁榮昌盛,有益于民族團結,有益于振奮民族精神,都在學習、借鑒之列。西方美學對于形式美的研究,頗有建樹,值得關注。至于西方現代派美術中所表現出來的非理性的、頹廢的思想狀態,以及“反審美” 、“反崇高”的做法,都不可取。
中華民族新美術,應該屬于人民。我國有13億人口,只有人民所接受、所喜愛的藝術,才能成為真正的民族藝術。若為人民所喜愛,其作品的文化內涵,必然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彰顯了時代精神,符合歷史潮流。為此,藝術家定要熟悉生活,與人民心心相印。但是近些年來,卻有人主張大搞“學院”派,在創作中不問思想內容,只談表現技巧,追求“為藝術而藝術” ,卑視“為社會而藝術” 。這種傾向,值得思慮。
近百年來,中國人民推翻滿清,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使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飽受凌辱的“東亞病夫” ,變成了為世界矚目的東方巨人。但是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學習西方文化,卻以“打倒孔家店” 、“批孔” 、摧毀民族傳統文化為代價。這種激進的革命做法,雖然有其矯枉過正的必然性,但是隨著我國國勢逐漸強大,才使我們真正明白了,不能以西方價值觀,取代國人的民族意志。這也使我們猛醒,充分感覺到了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之偉大。為看清這一點,我們同樣用了一百年。
為發展立足現實、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美術,審視儒家經典,對于美術家的修身與創作,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比如:
第一,樹立憂患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關注現實生活,表現時代風采,為人生而藝術。個人的命運,永遠從屬于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這是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應該看到,儒家崇道尚德、明義重公、樂群貴和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剛健進取、厚德載物的健全品格,都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 ,這些警句,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奮勇前進。作為當代美術家,在作品的立意上,大則可以使人“明勸戒,著升沉” ,小則也可以讓人“清心澄懷” ,都要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啟示。不要把別人倒過來的垃圾,奉為至寶;也不要見了錢,就不要靈魂。
第二,樹立“天人合一”的藝術觀,與漢唐比肩,弘揚“剛健、篤實、輝光”大美、壯美的民族精神。為此,要做到“美”與“善”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藝術風格上,要提倡萬紫千紅,不拘一格。
第三,發揚儒家“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斷創新的思想,積極開拓今日美術創作的新天地。不容諱言,儒家有“天不變,道亦不變”因循守舊的一面,但也有隨著歷史發展,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不斷變易的一面。先秦諸子百家,儒家只是顯學之一。漢初黃老當道,武帝時董仲舒獨尊儒術。魏晉以降,儒學中衰,佛、道盛行。隋唐儒、釋、道合流。宋代又形成了以儒家為核心,融入佛、道的程朱理學。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把儒學變為實學。民國以來,新儒學吸取西方科學與民主的意識,正在促其往現代化轉型。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新形勢下,如何遵循儒家變易觀點,把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吸收世界文化長處,與時代創新結合起來,建設中華民族新美術,已成為當前十分重要的任務。
最后,草就絕句,以結束此文:神州中興期已至,百蟄聽雷萬山鳴。儒學綿延民族脊,大美不言賦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