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長劇是困難的(徐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09日10:40 來源:北京日報 徐 江

      

      《甄嬛傳》劇照

      《與狼共舞》劇照

      《雪豹堅強歲月》劇照

      增肥:大勢所趨

      電視劇集正在悄然往超長篇幅發展。這是新世紀以來,尤其是 2010年以來的一個“大勢”。2000年以前,長劇是以20集為標準長度的,像趙寶剛的《東邊日出西邊雨》、尹力的《無悔追蹤》,長度都是20集。達到 或接近30集,便可稱作是“大制作”,比如《編輯部的故事》(1991年)、《永不瞑目》(1998年)、《還珠格格1》(1998年)、《警壇風云》 (1998年,續集后來改名叫《重案六組》)、《像霧像雨又像風》(2000年)、《激情燃燒的歲月》(2001年)。至于像36集的央視版《紅樓夢》、 50集的《渴望》、100集的《我愛我家》、43集的央視版《水滸傳》、84集的《三國演義》無疑都屬于當時的超長劇集了。

      到了 2008年前后,30集大約已經成為常規熱劇的一個長度底線。著名的戲如《五號特工組1》、《潛伏》、《落地,請開手機》、《身份的證明》、《誓言永 恒》、《我的青春誰做主》、《媳婦的美好時代》、《黎明之前》、《借槍》……而電視屏幕和業內口碑里的大贏家,這前后更不乏在所處年代“標配集數”的基礎 上挑戰更大篇幅的,如2003年的《軍人機密》(43集)、 2004年的《歷史的天空》(36集),2005年的《暗算》(40集)、《刀鋒1937》 (48集),2006年的《新上海灘》(42集),一直到近年的《甄嬛傳》(76集)、《打狗棍》(70集)。這還沒有算《走向共和》(59集)那樣的歷 史劇和《新三國》(95集)這樣的名著劇。

      劇集的長度,直接影響到電視劇的知名度。這在趙寶剛拍《過把癮》(8集)、鄭曉龍、馮小 剛導《北京人在紐約》(21集)的年代,以至于陳健、張前導《亮劍》(30集)的年代,恐怕都未必是主創們明確意識到的。但這不代表各時期業內人士中沒有 自覺者和敏感者。比如最早的英達和魯曉威,還有最初策劃《警壇風云》時的徐慶東,后來做出“神探狄仁杰”和“燕雙鷹”這兩條產品線的錢雁秋,以及推出“五 號特工組”系列及其衍生姊妹劇集的潘軍,包括現在似乎已經立志于在電視劇里做“抗戰戲金庸”的郭靖宇。如果沒有這些導演和制作人的支撐,熱劇市場在今天的 火爆肯定是不一樣的格局。

      改變歷來是娛樂業的主旋律,即便是在長度上最穩健的導演,恐怕也無法回避長度所帶來的誘惑與風險。毛衛寧 2002年推出成名作《誓言無聲》,長度還只是20集,現在拍《平凡的世界》卻已悄然攀升至58集。內容當然是決定因素,但趨勢也已無法避免。更穩健資格 也更老的趙寶剛,最近的一部《老有所依》也已經拍到了41集的長度。這種改變已經是影像和資訊市場提出的行業性要求,而不僅僅是某個導演和制片方的野心 了。當個別心細的觀眾注意到2014年黃文利、傅程鵬、程愫的兩部《與狼共舞》獨占眾多頻道,第二部又比前一部“漲”了6集時,他們可能料想不到,半年后 由《雪豹》的原制作公司推出的翻拍劇集《雪豹堅強歲月》,也比4年前的原作漲出了6集。消化投資的需要,滿足觀眾對新劇情的期待,都是正當的理由。但更關 鍵的也許是——時代變了,播出平臺對劇集的吞吐量變了,競爭對手眾多的前提下,保持足夠的時間長度,已是贏得生存空間最穩妥的選項之一。當然長度也會帶來 額外的負擔,那就是成本上的壓力。

      補鈣:勢所必然或“登天之難”

      影視是燒錢的生意,成本上的壓力,永遠存在,也永遠會隨著時間水漲船高。那么,投資方或制作人回收成本的信心來自于哪里?劇情、主演和導演、編劇的號召力,當然都有,但最關鍵的還是它們最后形成的核心競爭力——開播后口碑對于收視率的支撐。

      超 長劇時代序幕的拉開,固然給電視劇市場開辟了一條新的類型與途徑,但這一切如果沒有觀眾的耐心,會瞬時化為泡影。怎樣留住看劇者的耐心,演員精彩的發揮, 劇情出人意料之外,對生活邏輯的遵循,以及劇集制作所抵達的審美高度,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鄭曉龍《甄嬛傳》既為劇集長度提供了一個分水嶺式的坐標, 也為超長劇集的品質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范本。

      我們知道,電視劇作為大眾娛樂產品,歷來不是以文化上的嚴肅性和世界觀上的嚴謹性著 稱的。改編自同名流行小說的《甄嬛傳》,當然也帶有這方面明顯的烙印:一個善良的女人在通往不善良人生高峰的路上所有經歷的一點一滴(當然,她必須很無 辜),皇帝的所有女人都在鉤心斗角,皇帝歹毒而陰險地對待自己幾乎所有的家人,皇帝寵愛的每個女人,都在心底暗暗給陛下準備了一頂綠帽子……這大約是所有 宮斗戲的核心主題,充滿了腐朽的東方價值觀和人生負能量。但《甄嬛傳》在主人公人性變換節點的情節處理上、演員在角色個性的詮釋上、影像在對宮廷禮儀以及 服飾、道具的呈現上,都有著審美性的追求。這種追求有時甚至會在吸引力上蓋過劇中角色所傳遞出的負面信息。

      有一些觀眾看《甄嬛 傳》,顯然是帶著看“宮廷版《紅樓夢》”的心理去欣賞的,正如十多年前,人們帶著“看民國版《紅樓夢》”的心理去欣賞《金粉世家》一樣。以女性群像為主體 的古典故事,其背后的依托絕大多數都是人們的“紅樓情結”,這是無論清代的偉大小說《鏡花緣》還是今天的古裝電視劇,都無法回避的。它既證明了曹雪芹的偉 大,也揭示了中式受眾心理在“審美”這一維上的重要民族性母題。而在情節和熱鬧背后,找到作品暗合于民族性的審美、倫理和價值觀的因素,歷來是成功影視的 必修課。從這點說,《甄嬛傳》遠超出了一般的“宮斗劇”,讓美沖淡了些許俗氣。對于這部戲而言,美成了它情節之外的“鈣”。

      超長劇 勢必構成拖沓。雖說電視劇集在制作時可以預設自己的觀眾群,內地的電視劇觀眾也早經歷了我國臺灣超長言情劇、韓劇、泰劇,甚至二三十年前日劇、巴西劇、墨 西哥劇的磨叨訓練,但置身于生活節奏日漸細碎的眼下,拖沓的劇情是否吻合生活的內在邏輯,還是難免要受到觀眾的考評的,尤其對于那些志在成為“時尚話題” “國民記憶”的劇目,在屈從于市場和資本引誘的同時,怎樣保持住產品“正常人”的智力層次,這是每個導演、編劇和投資人都需要盡力的。這就需要每個看到問 題的人,具有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否則市場的蛋糕再大,也會有吃到“發霉那一塊”的時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