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陶克:傳播雷鋒精神是快樂的事業

    ——訪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編外雷鋒團》作者陶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09日10:20 來源:解放軍報 張書恒

      編者按 

      由軍內外知名傳播雷鋒精神專家、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陶克與蔣永武合作出版的著作《編外雷鋒團》,不久前榮獲由中宣部頒發的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是陶克繼1999年長篇報告文學《’98長江大決戰》獲得第7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之后再次獲得這一獎項。

      從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到習主席指出:“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我們要從娃娃抓起,讓雷鋒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世世代代弘揚下去。”雷鋒精神一直是當代中國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精神支撐,是全民族共同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楷模。

      在《編外雷鋒團》獲得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作者陶克。

      記者:首先祝賀您再次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請您先簡單介紹下寫作《編外雷鋒團》這部書的基本情況。

      陶克:謝謝!2011年,我回到故鄉——河南南陽采訪鄧州市的“編外雷鋒團”。“編外雷鋒團”是當年雷鋒的540個鄧州籍戰友復員回鄉后自發成立的一個社團組織,如今已由當初的540人發展到12000多人。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里,他們仍然舉起雷鋒的旗幟,堅持做好事,一生做好人。他們的事跡讓我深受感動和啟發。兩年里我6下鄧州采訪,其間又寫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這本書。在鄧州采訪時,聽說新華社駐濟南軍分社原社長蔣永武在2003年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在鄧州采訪,寫作報告文學《鄧州編外雷鋒團》,在送審過程中他不幸病逝,稿子一直沒有發表。經過打聽,書稿在新鄉軍分區參謀長殷明全處保存。殷參謀長很樂意將書稿交給我,這部分被當作該書的第二部分,我又充實寫作了書的第一、三部分,就成為今天的《編外雷鋒團》一書,由解放軍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

      記者:您這么多年堅持研究雷鋒現象,宣傳雷鋒精神。目前為止您已在全國各地舉辦學雷鋒講座116場,講堂甚至開到北大、國家圖書館。是什么促使您堅持不懈宣傳雷鋒精神?

      陶克:我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生人,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長大的。受益于當年良好的社會風氣影響,形成了穩固的道德風尚觀。當時小朋友過馬路,民警領路,秩序井然,大家路不拾遺,鄰里相互關照,老師對學生非常關愛。雖然我那時還是個小學生,后來又經歷了文革,但這種美好的印痕始終沒有磨滅。入伍以后,又感受到部隊學雷鋒做好事的濃烈氛圍,天不亮,許多戰友就悄悄起床做好事,你臟衣服換下來如果不馬上洗,一眨眼就被別人拿走幫你洗了。我即便是當了指導員,也同樣保持著悄悄做好事的習慣。實際上,做好事不留名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踐證明,什么時候講學雷鋒,社會風氣、部隊風氣就好。

      記者:從小時候的耳濡目染,到今后多年不懈地宣傳雷鋒精神,這其中的契機是什么?

      陶克:1986年,我到解放軍報社政治工作宣傳處做編輯工作,有機會接觸到雷鋒的宣傳。1989年底,中華大地上又一次掀起學雷鋒熱潮,我參加了學雷鋒的幾個大項活動的組織宣傳工作:一是由國防大學與解放軍報聯合舉辦的第一個全軍性的學雷鋒理論座談會“學習雷鋒27年的回顧與展望”;二是由解放軍報與人民大學、軍隊院校協作中心聯合舉辦的“雷鋒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座談會;三是到沈陽軍區參加了強調領導帶頭學雷鋒的會議“雷鋒精神與領導干部”。這幾個研討會開闊了我宣傳雷鋒精神的視野,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與編輯王躍生合作寫出了一篇5萬字的報告文學《中國雷鋒現象》,發表在大型文學雜志《昆侖》1990年3月號上。之后又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一個30萬字的同名長篇述評,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獲得了中宣部當年頒發的全國青年優秀讀物二等獎。從此便走上了研究雷鋒、宣傳雷鋒精神的長征。

      記者: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社會上一直存有否定雷鋒真實性及其意義的不同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您仍然堅持宣傳雷鋒精神。在您的心目中,雷鋒是個什么樣的人?

      陶克:你提的問題是客觀存在,而且,雷鋒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也正是我要探尋的。為此,我多次借助工作的機會,到雷鋒的家鄉和他生前工作戰斗過的地方采訪,接觸了一大批雷鋒的親友、老師、同學、工友、戰友,還有他輔導過的學生。有3點切身感受:1,雖然雷鋒已犧牲50多年了,但提起雷鋒,他們的感情仍是那么深,用他們的話說,我們雖然結識雷鋒才幾年,但雷鋒卻成為我們一輩子做人的榜樣。2,發現了雷鋒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事跡,對雷鋒有了新的認識: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雷鋒從一個孤兒成長為新中國的一名偉大戰士,是在組織和許許多多人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他很懂得知恩圖報。3,由雷鋒而產生的學雷鋒活動開展50多年了,表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把中國建設得更加幸福美好的堅定信念。由此我認為,雷鋒作為時代的道德楷模,已經成為“好人”的代名詞了,成為一個社會的道德準繩和標高。

      記者:多年來您在積極宣傳雷鋒精神的同時,也對雷鋒精神的國際影響有所研究。在您看來,雷鋒精神與不同種族與文化間的價值觀有哪些內在聯系?

      陶克:自從雷鋒出現以來,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發行過介紹雷鋒的書籍和小冊子。在國內的許多雷鋒紀念館,外國游客在參觀后留下了數萬條感言,最有代表性的是“雷鋒屬于世界,雷鋒是人類英雄”。一個時期以來,少數西方國家用他們的價值觀對中國說三道四,對我們進行文化滲透,卻忘記了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傳統文明的大國,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世界意義,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我們共產黨人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宗旨,以及以雷鋒為代表的一代新人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崇高信念、大愛情懷、奉獻精神,以及助人為樂的美德,也同樣可以成為當今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由此,我們可以把雷鋒理解為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世界楷模。雷鋒的行為和意義表達了世界上一切善良人們的共同理想。

      記者:在您看來,學雷鋒活動應該怎樣持續下去?面對一些人對雷鋒的質疑,您是怎么做的?

      陶克:實際上,自1963年3月全國范圍內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以來,學雷鋒活動一直就沒有中斷過,而且,不同的歷史時期也表現出不同的方式與特點。特別是習近平同志擔任黨的總書記以來,高密度地6次論述雷鋒精神,表達了黨帶領全國人民弘揚雷鋒精神,共創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和追求,必將鼓舞千千萬萬的人們像雷鋒那樣做好事、做好人。

      當然,我們必須正確對待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倡導的是人的精神層面的提升,它不可能解決社會上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把雷鋒精神當成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2013年元月我出版了我的另一本作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陜西人民出版社)。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對雷鋒的詆毀和歪曲,我用“八張名片”的形式為雷鋒正名,回答一些人對雷鋒的質疑,告訴大家真實的雷鋒是什么樣。此外,我把演講報告開到部隊、工廠、學校、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聽眾微笑的面孔上,我感受到傳播雷鋒精神的快樂。

      記者:您宣傳雷鋒精神這么多年,在您看來,雷鋒精神對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風氣的好轉作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陶克:當今的時代已不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時代,和平的時代要靠每一個勞動者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爭做崗位模范、敬業模范,營造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大家庭。而雷鋒正是寄托了中國人民最美好、最善良的愿望,被公認為是永遠的好人。有了一大批雷鋒式的好人,整個社會就會快樂和諧起來。

      多年的采訪也讓我深切感受到“德高壽長”的內涵:學雷鋒的人心地都善良、心胸都開闊、心理都健康、生命都長壽。在東北就傳誦著這樣的歌謠:小孩學雷鋒,越學越聰明;學生學雷鋒,金榜能題名;女人學雷鋒,越活越年輕;商人學雷鋒,賺錢很輕松;老人學雷鋒,個個都是老壽星。你看路上跑的那些出租車,凡掛“雷鋒號”的都受歡迎,因為在人們心目中,“雷鋒號”就是講誠信的代表,不用擔心坐上黑心車,不用擔心“挨宰”。這也提示我們:我們的社會應該出現更多的“愛心團隊”“愛心工作室”,出現越來越多的“雷鋒號”、雷鋒志愿者、雷鋒公益活動,讓大家感到雷鋒并不難學,雷鋒就在我身邊,學雷鋒很快樂。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