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別樣荷花分外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08日10:51 來源:光明日報 鄭凌
    紅荷 鄭凌紅荷 鄭凌

      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雅稱。其花朵艷麗,碧葉翠滴,清香滿溢,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周敦頤之《愛蓮說》稱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征。以荷花為創作主題的藝術作品也因藝術家們的偏愛而數量不菲。

      然而畫“荷”者眾,為世人所熟記者寡。要在對“荷花”這一流行題材的藝術創作中形成獨到的藝術風格,并非易事。可是真正的藝術家從來就不缺乏創作靈感,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也從未停止過尋求突破。裝飾畫《紅荷》便是運用綜合材料元素創作出的裝飾韻味濃厚的藝術作品。它最為獨到的地方便是對材料語言的充分運用——以泥打底,泥與土紅色融合,朦朧而厚重;覆以金箔的背景呈現出斑駁的皸裂效果,增添了畫面的滄桑感;附著于畫面表層的顆粒狀材料產生微浮雕的效果,使畫面肌理變得別有質感,大大豐富了視覺和觸覺感官;短促而遒勁的鐵線描塑形出的“紅荷”與底色相得益彰;倒垂的荷、殘敗的枝干,零星散落,如低頭沉思,又似垂頭喪氣,表現出一種黯然的場景,烘托出憂郁的情感,使荷花頓時被賦予人的生命氣息與神韻情志,讓人不由得與之默默相惜;工、寫結合的形式語言成功運用于裝飾畫面,大膽融入的敦煌壁畫和傳統工筆重彩的風格為裝飾色彩另辟蹊徑。其豐富多樣的畫面表現是對荷花多元感官的絕佳詮釋。

      傳統藝術資源是民族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沃土,講究墨色是傳統中國畫最顯著的特征。作者在《荷》系列裝飾畫的創作中,以水墨與綜合材料語言相結合的獨特方式建構了意蘊豐富的“墨荷”。畫面雖以墨色做底,但表現手法卻是將傳統的“撞水”技法與墨色及銀箔材料相融合,與畫面中偶有的局部留白相得益彰,營造出水天一色的氣氛,形成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象。水墨語言與綜合材料語言的碰撞,打破了傳統繪畫材料表現的局限,拓展了畫面的表現空間,突破了裝飾繪畫藝術的表現方式。變化萬千的底色與不同形態的紅荷有機組合,形成水與墨相融、墨與荷相交、水墨與材料相間、形體與空間相聯、有形與無形相會的藝術格調,把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中“有容乃大”“容天下萬物”之理念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了作品之中,給人以獨特的藝術美感。

      作品還靈活地將打底、重彩、勾線、堆金以及水墨等手法自由發揮,在豐富畫面語言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裝飾藝術感,充分演繹了中國現代重彩畫的神韻。中國現代重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東西合璧的產物。縱觀《荷》之畫面,不僅詮釋了傳統寫意水墨和工筆重彩的內涵,而且再現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精髓結合下的裝飾畫語言。其鮮明的造型、色彩、肌理強化了畫面的裝飾性,營造出自然樸實的視覺魅力,展現出傳統技法與綜合材料融合運用所爆發出的卓爾不群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里,綜合材料已不是簡單的堆積和粘貼,而是和墨色一樣作為獨立的表現元素呈現,成為藝術創作的一種嶄新的觀念,正如藝術家楊重光先生所說:“觀念是藝術創作的熔爐,在這樣一個熔爐里,材料將變得不可思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