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北京調研戲曲工作時強調,振興戲曲藝術關系中華文化薪火相傳,關系民族精神維系傳遞。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做好傳承和創新兩篇大文章,努力實現戲曲藝術的振興與發展。這對于堅守在戲曲行業的廣大戲曲工作者是極大的鼓舞。
中國戲曲藝術是表現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百年來,城里鄉間搭臺唱戲,是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但進入新時期以來,受新的文化樣式和傳播方式的沖擊,戲曲藝術市場萎縮,觀眾流失,劇院團生存發展陷入困境,有的劇種面臨消亡的危險。據統計,1983年,全國共有374個戲曲劇種,到2012年已經減少到286個,常演的只有1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消亡速度驚人。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戲曲藝術的扶持,文化部先后實施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確定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并啟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及曲藝、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和發展規劃,確定了39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史料搶救與保存、赴境外演出等方面給予資金扶持。廣大戲曲工作者亦自覺承擔起振興戲曲藝術的使命和責任,沒有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堅持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并舉”的創作方針,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優秀劇作,保證了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
振興戲曲藝術,首先要繼承好經典傳統劇目,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中國戲曲的最大特點是虛擬化、程式化,我們要繼承前輩藝人創下的程式、行當及流派,還要在新的形勢下創造新的表演程式,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和欣賞習慣,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如白先勇先生與蘇州昆劇院合作、兩岸三地藝術家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作精華的基礎上,加入許多現代元素,一改老戲的沉悶與冗長,給這門古老的藝術以青春的喜悅和生命,引起巨大反響,并開始在全世界巡演,在美國上演時場場爆滿,創下了昆曲演出的奇跡。
戲曲藝術要向前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戲曲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劇種的盛衰,往往取決于是否擁有領軍人才和完整的人才梯隊。新時期以來,各地戲曲院校和劇院團都加大了人才培養的力度,中國戲曲學院承辦的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已有6屆,一百多名畢業生已成為所在院團和劇種的中堅力量。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不斷涌現,中國戲曲一定會呈現出好戲連臺、精彩紛呈的喜人景象。
劉奇葆還強調,要深化戲曲院團改革,完善扶持政策,加強和規范政府購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把戲曲產品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戲曲院團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戲曲院團要積極探索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的新體制新機制,改進戲曲教育、加強人才培養、注重師徒傳承,不斷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發展活力,推動戲曲藝術活起來、傳下去。在改革大潮中,不少劇院團轉企改制,但很多劇種和劇團并不能完全推向市場。當地政府可以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和扶持傳統戲劇職業劇團和半職業劇團多演出,并在演出中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和社會影響。同時,戲曲院團也要積極營銷,不斷開拓市場,注重演出和宣傳,包括運用現代傳媒擴大劇目、劇種、劇團的社會影響。
戲曲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離不開戲劇界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多方鼎力、多方匯力的支持。我們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振興戲曲。當保護、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社會的一種自覺行為之時,也就是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發揚光大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