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美術家為何偏愛“少數民族”題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26日11: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阿詩瑪插圖之《媽媽的好女兒》 黃永玉阿詩瑪插圖之《媽媽的好女兒》 黃永玉
    根藏 吳長江根藏 吳長江
    塔吉克新娘 靳尚誼塔吉克新娘 靳尚誼
    織地毯 蘇天賜織地毯 蘇天賜
    垛草的婦女 妥木斯垛草的婦女 妥木斯
    苗嶺踏歌 葉淺予苗嶺踏歌 葉淺予
    天安門前 孫滋溪天安門前 孫滋溪
    歡騰的草原 黃 胄歡騰的草原 黃 胄

      青藏高原的人文風貌、新疆青年的俊美樣貌、內蒙古大草原的歡騰景象……一直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都是美術家們關注的焦點;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的表現也非常突出。中國著名的美術家幾乎都有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名家名作多,已成為中國美術獨特的現象。

      少數民族題材為何如此受美術家們青睞?為了更好梳理、更深入研究少數民族美術創作,9月2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民族文學》雜志社、《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有關方面領導及30余名藝術家、藝術理論家、文學家、少數民族專家探討了少數民族題材在美術創作中的特點。

      美術作品的“少數民族現象”

      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經典美術作品都是少數民族題材。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創作,在各個時期也為學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被稱之為新中國美術上的“少數民族現象”。

      “沒有少數民族就沒有我們今天中國。” 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主任朱維群表示。60多年來,民族地區翻天覆地的變革和變化,給藝術家以強烈的震撼,反映各民族嶄新的生活,已經成為他們筆下的重要題材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一批畫家開始深入到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出現了一批與之相關的作品,比如上世紀50年代董希文的《千年的土地翻了身》、吳冠中的《扎什倫布寺》、潘世勛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等。而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家也以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和生活的作品嶄露頭角,如維吾爾族畫家哈孜·艾買提的《罪惡的審判》等。這些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很多都成為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術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凸顯了少數民族題材的意義。

      自1954年董希文到康藏地區寫生之后,相繼有無數的畫家到少數民族地區寫生。因此,越來越多反映少數民族風情的作品問世。其中,西藏題材成為上世紀中期以來主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出現了許多專攻西藏主題的著名畫家。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丁紹光為人民大會堂所作的壁畫《美麗、豐富、神奇的西雙版納》,袁運生的機場壁畫《歡樂的潑水節》,劉秉江和周菱的北京飯店壁畫《創造·收獲·歡樂》,都在一個時期內掀起了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風潮。同時,以丁紹光、蔣鐵峰為代表的一批云南畫家,以反映傣族風情的裝飾性繪畫則成為影響廣泛的“云南畫派”。

      少數民族創作成為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

      今天大家看的美術展覽很多,每次展覽幾乎都能看到有關少數民族創作。在歷屆全國美展中,都有許多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入選和獲獎。比如韓書力的連環畫《邦錦美朵》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1984年),韋爾申的油畫《吉祥蒙古》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1989年),方增先的國畫《母親》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1989年)。

      豐沛的創作和獲獎數量,不能不令人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少數民族創作創作究竟在整個20世紀以來的中國創作中占什么樣的比例?給予中國美術創作乃至中國社會什么樣的影響?在研討會上,專家們也給予了充分的闡釋與總結。

      據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介紹,從2009年開始,中國美協做了西藏專題展覽,去年又先后做了西藏、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等6個少數民族專題創作的展覽,出版了大型文獻畫集,梳理了65年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方面的歷史脈絡、藝術成就、人文價值和社會影響。

      這一系列的展覽、優秀作品、文獻畫集、歷史資料、視頻影像不僅包括許多近現代少數民族題材經典美術作品和知名藝術家的深度個案研究,還有中國美協組織美術家赴各地寫生創作的精品佳作。這些作品展現了少數民族地區奇幻壯美的地貌山川,各民族純樸豪邁的民風,邊防戰士的英姿以及人文社會發展風貌等,共同構筑了一部20世紀中華民族的現代視覺史詩,受到了學界和全社會的廣泛好評。

      《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指出,從這6個展覽和出版活動中,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美術創作是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這個重要組成占到了一小半,或者一半分量。

      畫筆講述民族大團結,記錄社會變遷

      如何來評價20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對中國美術創作的影響?專家們一致認為,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擴大了20世紀美術歷史表現范圍和領域,甚至使得一些美術史審美品格獲得了擴充和發展,也豐富了20世紀流派風格和樣式。

      “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是最能代表中國美術特色的作品和藝術。”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表示。不僅如此,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創作也是最能表現社會變遷的。

      從宏觀上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宋曉霞認為,整個20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使社會生產力發生很大變化,尤其在文化發展上,20世紀可以說是中原文化和邊緣少數文化一個大的融合時代,這樣一個融合時代可以通過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得到呈現。從微觀上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記錄了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在朱維群看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是最為直接、最為酣暢淋漓地表現少數民族的藝術。

      當代民族題材創作指向何處?專家們一致認為,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創作,應該既真實愛護少數民族基因和傳統,又注重他們對現代文明生活的期待和努力,注重表現中華民族共同成員的精神貢獻,即體現各民族物質和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