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生態視野下的人類未來思考

    ——觀王林旭超象藝術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22日14:33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亞萌
    齊魯青未了(紙本綜合材料)    王林旭齊魯青未了(紙本綜合材料) 王林旭

      《云山夕照》 《暮雨》 《水痕》展現的天地自然的變化,在觀者的想象中成為真切的圖像; 《絢——海洋》 《盧森之戀》 《金韻》則更為抽象,吸引觀眾駐足的是畫面中明麗絢爛而不媚俗的色彩碰撞……8月29日至9月9日,作為“第七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的系列活動之一,由山東省文聯、山東藝術學院、民族文化宮主辦,山東美術館、山東省美協、國家民族畫院承辦的“情系桑梓·王林旭超象藝術作品展”在山東美術館舉行。此次展覽共展出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國家民族畫院院長王林旭的超象藝術作品60余件。

      本次展出的是王林旭一批有代表性的超象藝術作品,不僅具有超象藝術在創作技法、材料和視覺上的典型特征,也反映了王林旭的創作歷程以及他在關愛大自然的視角下對于人類未來的深刻思考。“每個藝術家都有一個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面對自己所在的現實世界。藝術創作是對古、今世界的一種文化表述,它折射出的是藝術家對歷史、傳統和時代的態度。我的藝術態度和我的生長環境緊密相連。無論我走到哪里,家鄉都在我的心里、我的畫里,我在藝術創作中始終傾注著對家鄉的情感和體驗。 ”王林旭說。

      王林旭專門為此展創作的長達14 . 1米的巨幅超象作品《齊魯青未了》 ,氣勢撼人、意境悠遠,深刻反映了厚重博大的齊魯文化內涵。一幅《齊魯青未了》 ,既是他30年后榮歸故里,赤子情懷不能自禁的暢快抒發,也是本次展覽的點題之作。這件作品是王林旭在考察山東美術館整體環境后,內心激動進而觸發創作激情所作,正如山東美術館館長徐青峰所說:“是王林旭的內心和山東美術館相互碰撞之后產生的作品。 ”

      從墨竹到超象

      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最初接觸王林旭時,他在畫《墨竹》等一系列作品,“從中可以看出來他對傳統的吸收,同時,他可以從傳統里面找到一些真諦” 。王明明說。

      其實,早在王明明接觸到《墨竹》等作品之前,王林旭就在超象的創作趨向上進行探索: 1981年到1990年,他一方面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和特質,另一方面也學習和體驗了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劉國松、吳冠中等畫家創新水墨藝術的經驗; 1990年到1992年,王林旭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潛心研學橫山大觀、平山郁夫、東山魁夷、加山又造等日本繪畫大師的技法,體味金銀粉等材料帶來的審美效果,并開始嘗試把東洋的繪畫理念和技法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創作之中。

      而探索“墨竹”時期,王林旭正受邀在紐約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參與“自然與藝術的和平與發展”事業,并在美國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學亞洲文化中心研學。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和美國現代藝術家開展廣泛交流,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種參觀考察的機會,感受西方現代藝術不同流派的繪畫特點,借以把握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思想脈搏,并重點研究了畢加索、布拉克、蒙德里安、米羅、康定斯基、布朗庫西、克利、馬蒂斯等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畫作特點。由此,王林旭認識到,一種新藝術要立于世界高度,需要在能夠獲得世界共鳴的藝術觀照下,借助世界性的藝術語言來完成。

      超象,就是王林旭在深入研究東、西方繪畫藝術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的一個藝術范式,它起源于1200多年前中國學者司徒空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理念,代表了一種取自具象之外、略去萬物形態、追尋生命本源的藝術表現方式。

      從超象到筆墨

      展覽開幕式現場播放了大衛·格瑞特的《四季》 ,王明明感覺這跟王林旭的繪畫路子很近,“20年前,我跟他聊,他說他在想一些大的人類問題——環境問題、戰爭問題、工業化問題,我說你可以用這些東西去表現你心中的想法。沒想到過了一個多月,他就畫出一大批抽象作品,他不再局限于傳統墨竹的小情調,而是放眼世界,能夠感覺到藝術應該在世界的舞臺上有所見識” 。王明明認為,雖然王林旭作品的形式是新穎的,但他抓住了最核心的問題——中國藝術家如何把中國的意境、中國的意象表現出來,“所以能看出來,它是中國藝術家畫的,而且表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對水墨的感覺和特質,同時兼顧對其他材料的綜合利用” 。

      王林旭的超象藝術,被中國美協理事、 《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目之為“自然與人文、意象與抽象、富麗與清雅”的有機融合。在藝術語言上,它蘊涵了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神韻,體現出“天人合一”的中國宇宙觀,同時融匯了西方抽象藝術的審美精華,為中國水墨畫賦予了光感、量感和體積感;在繪畫材料上,則以宣紙為載體,使用水、墨、礦物顏色、金粉、銀粉和銅粉的同時,配合以火山灰、咖啡粉、花草汁、樹漿、翡翠石、南美紅土等具有原生態特征的材料,強調了樸素的繪畫美學,彰顯出畫家關注大自然的藝術境界。而美術評論家王鏞看了王林旭此次展出的新作后表示,相比2011年的作品,此番新作的重要變化是對色彩、機理、金銀材料的控制十分謹慎,重新強化了水墨因素。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馮遠看了展覽后說:“王林旭的超象藝術作品展的重大意義在于,改變了人們對國畫、油畫這兩個畫種的既成認識,感受到是傳統也好,現代也好,都讓老百姓的審美理念有了重大改觀。 ”

      從筆墨到世界

      評論家殷雙喜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說:“王林旭唱的不是地方曲子,是《國際歌》 。 ”評論家魯虹表示,中國水墨畫一直在中國文化圈里面轉,走向世界確實有很多困難。怎樣走向世界?這是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面臨的問題。

      超象藝術概念自2010年正式對外發布以來,王林旭的創作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地多次展出。他的藝術創新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政要的喜愛和熱議,得到了國際藝術團體的認同。聯合國授予王林旭“世界杰出超象藝術金獎” ,并在聯合國總部大廈長期展示超象作品《互動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園》 。聯合國大會主席耶雷米奇曾說,超象藝術具有跨越文化、宗教和國別的共享性審美特征,是一項用藝術溝通各國人民心靈、積極而成功的世界性成果。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艾格奈瓦克·蓋圖則認為,王林旭的“超象藝術”系列作品表現了自然和現實世界,展現了人類的精神和靈感,也抽象化地展現了他內心關注的世界,給人很大震撼。

      “超象藝術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它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闡述了一種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藝術話題,關懷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態,也成為生態美學的藝術;其二,超象藝術是當下全球化、信息化、互聯網時代人們視覺藝術的需要,是感知大自然和地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人們對大自然關懷和對生態發展的憂患,是多元文化共同努力下的藝術成果,是藝術正能量的體現。 ”王林旭說。

      生態觀、國際話題,這正是王林旭的超象藝術能夠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中國畫走向世界是一個時代課題,因為我經常到國外參觀,在國外展出的中國畫家作品,觀眾的反響并不熱烈,也不會有轟動效應,往往是觀者寥寥。我認為中國畫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出自己,走出傳統的筆墨程式。如果只一味地關注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當代的外國觀眾很難欣賞和接受。 ”王鏞表示,王林旭恰恰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作為一個當代中國藝術家,必須關注當代人類共同面對的與人類生存命運攸關的焦點,特別是藝術文化關注的焦點。“我回顧了一下,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生態與家園’最有號召力,世界各國的藝術家投稿空前踴躍,而且作品質量非常高。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抓住一個當代人類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王林旭也是這樣,他的超象藝術特別關注水污染、沙塵暴、霧霾、荒漠化等人類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這也是王林旭能夠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作品能夠走向世界、喚起各國觀眾共鳴的重要原因。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