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紀錄片進入寫史時代(韓業(yè)庭)

    ——從《北洋海軍興亡史》看歷史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22日11:38 來源:光明日報 韓業(yè)庭
    本文配圖均為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

      翻看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電視紀錄片的獲獎名單,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題材占了一大半。有專家甚至指出,紀 錄片已經進入了寫史時代。因此,在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歷史題材紀錄片如何發(fā)展,才能更好地觀照現(xiàn)實、啟示未來,引發(fā)了業(yè)界的思考。在這一背景下,由中 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出品,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海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聯(lián)合承制,陳紅擔任總導演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甲午海戰(zhàn)120年祭》 日前在中央電視臺首播。該片吸收了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從歷史啟示和現(xiàn)實交織的角度,全面翔實地記錄了北洋海軍建立、發(fā)展以及全軍覆沒的歷史,分析了甲午 海戰(zhàn)中國失敗的原因,澄清了一些人們對那段歷史的錯誤認知,向世人呈現(xiàn)出北洋海軍的真實面貌,實現(xiàn)了北洋海軍和甲午海戰(zhàn)題材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新突破。為了總結 該片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藝術特色,9月16日本報與人民海軍在京聯(lián)合主辦了作品研討會。

    還原歷史真實面目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因為真實,所以有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指出,《北洋海軍興亡史》之所以在眾多北洋海軍和 甲午海戰(zhàn)題材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它摒棄虛構,拒絕道聽途說,以扎實的史料、求實的態(tài)度撥開歷史迷霧,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澄清了很多關于歷史 人物和歷史事件以訛傳訛的不實傳聞,對“歷史真實”的還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李準看來,這部吸收最新歷史研究成果的紀錄片,更加自覺地站在海洋、海權、海軍、海戰(zhàn)與國家民族命運、世界格局變化關系 的高度上去回望過去、揭秘歷史,實現(xiàn)了這類題材創(chuàng)作的新突破。影片從悲劇中寫崇高,從失敗中寫覺醒,通過對北洋海軍興亡史的真實再現(xiàn),激情謳歌中華民族精 神的不屈和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深刻揭示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革命是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自強的必由之路。

      《北洋海軍興亡史》不僅是一部全景展示甲午海戰(zhàn)過程的歷史資料片,更是一部深刻反思北洋海軍失敗原因的思想啟迪片,一部海魂激蕩、浪涌千 帆、燭照古今的教育勵志片。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評價道,該片以專家訪談和史實講述為主體,輔以相關影像資料、實景拍攝、特技制作和情景再現(xiàn)等手 段,刻畫了一大群自強不息、忠勇仁義的北洋海軍官兵形象,并將他們置于近代中國的時代風云中,還原了豐島海戰(zhàn)、黃海海戰(zhàn)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讓歷史有血 有肉、鮮活生動、警世醒人。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會會長劉效禮認為,人民海軍《北洋海軍興亡史》的制作團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 點、方法,向世人完整準確地呈現(xiàn)出北洋海軍的真實全貌,并讓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起來,深刻挖掘和全面分析甲午海戰(zhàn)失敗的根本原因和經驗教訓。作品對北洋海軍萌 芽、誕生、發(fā)展、興盛、衰敗、覆沒六個特定歷史階段進行客觀公正的解讀,尤其是對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站在國際視角,鞭辟入里,引人沉思,體現(xiàn)了紀錄片人的勇氣 和情懷。

    激發(fā)國民海洋意識

      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所說,今年正值甲午海戰(zhàn)120周年,也是甲午戰(zhàn)爭中國徹底失敗120周年。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今天中國周 邊的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拍攝制作《北洋海軍興亡史》這樣的紀錄片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該片突出鮮明的海洋、海 權、海防主題,有利于凝聚建設海洋、維護海權、加強海防的思想共識,有利于汲取北洋海軍失敗的教訓,以史為鑒、啟迪未來。

      海政宣傳部副部長兼海政電視藝術中心主任王虎成也認為,《北洋海軍興亡史》通過對那段屈辱歷史的回顧,將喚醒全社會的海洋意識和憂患意識,在輿論上營造支持海軍、建設海軍、發(fā)展海軍的氛圍,引起各界對海軍建設的關注和支持。

      營造以歷史真實為基礎的“第二現(xiàn)實”,即在充分尊重歷史、認真還原史實的基礎上觀照當下,發(fā)揮作品對現(xiàn)實生活的借鑒意義,這就對歷史題材紀 錄片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許華對此進一步分析,《北洋海軍興亡史》沒有停留在單純宣泄情緒這個邏輯起點上,而是通過對那段失敗經歷 的反思得出對今天生活的啟示。紀錄片對于北洋海軍歷史的敘述是在中日之間對比穿插中完成的,這就生動而令人信服地詮釋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fā)跡史和擴張史就 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史,中國越軟弱退讓,日本軍國主義就越膨脹囂張”的道理,這在今天頗具歷史警示意義。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煒說,甲午海戰(zhàn)中雖然有很多英勇作戰(zhàn)、精忠報國的民族將士,但也有一些膽小怯戰(zhàn)、臨陣脫逃之徒。可見,北洋海軍 一敗涂地的一個深刻原因就是缺乏以武止戰(zhàn)、以武保國的戰(zhàn)斗精神。這也警示著人民海軍的廣大將士,有備才能無患,能戰(zhàn)方能止戈。要破除和平積習,解決“忘戰(zhàn) 不思戰(zhàn)”的問題,必須強化安不忘危、有備無患的思想,要有枕戈待旦的戰(zhàn)備意識和“假如明天打仗”的思想準備。

    學術藝術完美結合

      在文藝作品中,思想的力量必須通過藝術的表達才能更好地顯現(xiàn)出來。所以,《北洋海軍興亡史》高超的藝術手法、嫻熟的拍攝技巧、完美的剪輯處 理和動聽的音樂配音不得不提。文藝報原總編輯范詠戈就對主創(chuàng)們精心制作的誠意印象深刻。“影片構思達到了‘大含細入’的境界。‘大含’就是要有宏大主題、 宏闊視角,但這樣就容易忽視細節(jié),使作品流于空洞,無法‘細入’。而《北洋海軍興亡史》卻用俯拾皆是的細節(jié)彰顯了大視野、大情懷,做到了‘一石二鳥’。像 日本人雖然穿和服,但鞋卻是皮鞋,與清朝長辮馬褂形成鮮明對比。諸如此類情景再現(xiàn)、專家出鏡、畫外解說、歷史圖片的使用,融歷史大事、人物經歷與艦船知識 于一體,最后以英烈榜的形式加以強調,再加上導演陳紅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主題歌,在如怨如訴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力量,凡此種種藝術處理,可謂細膩深刻到骨子里 去。”

      “拍得悲壯,看得激奮”,這是《北洋海軍興亡史》給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的第一印象。她認為,影片巧妙地處理了戲劇化與史實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戲劇美學與敘事美學的有機結合,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在我看來,《北洋海軍興亡史》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當屬史詩性和悲劇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說,所有的史詩都是在宏大 的社會背景中描寫個體的命運,展現(xiàn)建立在民族命運基礎之上的個體命運的沉浮。《北洋海軍興亡史》講述的是北洋海軍的歷史,也是丁汝昌、劉步蟾、林永升、鄧 世昌、林泰曾、方伯謙、薩鎮(zhèn)冰等北洋海軍將領的人生和命運。甲午一戰(zhàn),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些北洋海軍將領們要么犧牲生命,要么自殺殉國,要么因戰(zhàn)敗被追 究責任——在國家敗亡的歷史進程中,個體也難逃悲劇的命運。正是這些個體命運和人生的跌宕起伏,讓后人在唏噓不已的同時,加深了對那段屈辱歷史的認知和反 思。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總編輯陳宏認為,《北洋海軍興亡史》貴在立意,除了在宏觀上再現(xiàn)北洋海軍戰(zhàn)敗的歷史外,更注重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北洋海軍愛國忠勇的形象,一抹長期以來我們關于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敗的沮喪情緒和灰暗的歷史心理,使之成為一部在悲愴中提振人心的民族英雄史詩。

      長期關注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紀錄片創(chuàng)作水平基本上三年為一個發(fā)展階段,而始創(chuàng)于2012年的《北洋海軍興亡 史》在學術水準和藝術質量上,卻能達到2014年的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創(chuàng)作團隊組建了一支代表學術頂級水平的專家隊伍,從策劃到撰稿,從拍攝到 制作,參與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實現(xiàn)了學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