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邵璞詩選》新書發布暨作品研討會 >> 正文
詩人邵璞堅持業余寫作三十余年,詩不多,但很精。他的詩作表面上不涉及政治、歷史和人文,基本上都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以此表達自己獨特的心靈感受。這個以抒情詩為主的詩人更擅長寫情詩,可見邵璞是個多情的種子。
多情的種子肯定是個有故事的人。在邵璞身上,男孩般的羞澀與東北漢子的豪放、細膩的內心與爽朗的行為、天真的羅曼蒂克與老練的江湖氣息那么矛盾而又諧和地融合在一起,多重的性格也是造就了他截然不同的情感表達風格。粗略概括起來可分為兩類:一類如《周末,我們去了女生宿舍》《給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詩人》《火山》《夏天,我們從黃土高原經過》等,屬于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的詩風;一類如《致地中海》《囚鳥》《鴿棲》《透明的第三只手》等,屬于是隱晦曲折、含蓄蘊藉的風格。
邵璞詩最突出的成就是表現他直抒胸臆的部分,這些詩一瀉千里地渲染著青年一代的青春激情和心理渴求。通常而言,青春激情的表達容易直露,懵懂的異性饑渴有時不免帶著幾分情色因素,但邵璞的詩沒有這些毛病,從青春期開始他的詩就是老道的。他善于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捕捉詩意,有獨到的觀察視角和充滿激情的敘事,雖然受傳統詩歌影響很深,但藝術表達卻十分現代,所以特別受當時大學生們的追捧。他的成名詩《周末,我們去了女生宿舍》,寫盡了小男生們羞澀的情感、渴望的心理和青春的騷動,濃而不艷,烈而不熾,洋溢著蓬勃的青春朝氣。《在一個無名的小站》多少天、多少年,漫長的日月,初戀的酸澀、相思的痛苦,在表面上的娓娓道來中飛速地撞擊著讀者的神經,眼前僅剩下“紛紛飄落的雪花”,激情過后的痛苦躍然紙上。《路》:以泥濘、溝壑、高原、海港、高山險阻、急流險灘,都擋不住一往無前的開拓者,實現理想的路正一天天接近,“生命多長它便有多長,世界多久它便有多久”!這首詩聲情并茂地宣泄出追夢人不歇的情懷。《遠山近水》一唱三嘆,淡淡的鄉愁如泣如訴,寫盡一個游子對故鄉的眷戀、思念和急切歸來的向往。這類詩歌前后延續三十年,詩人一如既往地保持著當年的文學青年范兒,依然能激情似火地抒寫自我,沒有一顆年輕的靈魂,那是難以想象的。難得的是邵璞做到了,他不僅用激情引燃自我,而且還借助了那些似火的文字把激情傳遞并引燃了當初與當下的讀者。
應當說,邵詩中最成熟的部分是借景抒情的篇什,此類詩意在言志,滲透著作家深刻的人生思考。所謂文人騷客,騷者“牢騷之義也”,騷客者“憤怒出詩人是也”。以情感面對生活,詩人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最容易偏激,但是邵璞沒有絲毫憤世嫉俗的激憤和悲觀蒼涼的心態。他始終懷揣一顆自由篤定的心,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無論處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心平氣和地坦然處之,能以一種非常樂觀從容、積極昂揚的進取心來面對人生,所以他對生命的感悟自然也有超乎常人之處。《紅水謠》中,“盡管那一池銀河已在酣睡中發酵,盡管汪洋中升起和落下的驕陽已流進血管里燃燒,簇擁夢想和給生命再度洗禮的狂飚里,還要看熱血有多少,還要看颶風付出的代價有多高?”《黃土高原致中國》里,“所有土地的性質與生命的負荷,都仿佛生鐵仿佛炭火,精力和自然的光澤被風化暴曬成干裂。”在詩人筆下的紅水與黃土高原不再單純是客觀景致,紅水是驕陽流進血管的產物,黃土是生命重荷被炭火焚燒的結果。這樣的詩句在詩選中比比皆是,其中深刻的哲理蘊含著詩人幾多世事艱辛和人生困苦的生命體驗!
邵璞詩歌的成功源自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意象駕馭能力,尤其是繁復交織的意象組合讓邵詩呈現出斑斕多姿的色彩。邵璞是個畫家,以畫入詩使他的詩比別人具有更加清晰的畫面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一體的巧妙組合,讓詩人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表達出深切、復雜且又瞬息萬變的心理感受。在《給》中,人們看到,“腦海恍惚消失于復出的沙礫,恍惚浮現于重又涌近的潮汐,在這悲喜交集的瞬間,指針屏住了呼吸”。在《別》里:“綿綿的崎嶇步步落下塵埃,山嵐再響起有虎嘯和山洪撞擊熾熱的情懷,道道懸崖垂下徘徊,人行到熙熙攘攘的地方才能感到肩上的無奈。/厲風層層從風扇吹來,歸途迷失在疾駛的車外,從枝頭飄蕩的將不再是楓葉和柑桔,將是無邊的情懷,再度同卵石一樣光滑的將包括英雄的豐采。/匆匆來去的是腳步,茫茫洶涌的是心海,高聲喧嘩的是由胭脂涂抹出的臉蛋兒,一望無垠的空曠是送行的站臺。”在這一連串急劇跳動的意象中,天上人間、自然社會,一個個蒙太奇鏡頭展示出凄美的畫面,詩人敏銳地抓住了每一個意象對于遠行游人的繾綣、依戀、不舍與感傷所形成的可能撞擊,把傷別的痛苦和無限的愛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如此天馬行空地把人與物、情與景自然而然地糅合在一起,絲毫不牽強、不凌亂、不堆砌,完全得益于詩人的語言功力。這最典型地表現在邵璞重名的詩篇中。《詩選》有四首《給》,基本上是寫給歲月;三首《紅水謠》,基本上寫給生命;三首《別》,大致是寫給離散,分別用不同的意象、嚴整的詞句表達出共同的主題。總體上,無論是生命、歲月還是離散,都是寫給愛的,寫給心中圣女的情詩。這種方式觸犯了同中見避的作文常規,邵璞有意為之,固然涉險,但也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詩人豐富的寫作經驗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當然,詩人對遣詞造句的酷愛,也導致詩中有不少朦朧的意象和晦澀的詩句。比如“一枚金飾在這雨鞭般的茫茫手指上”,“遲疑便會阻擋銜在口中的正常,便會有針線般的目光銹到你衣襟的紐扣上”之類,有時不免讓人費解。然而,這些不直露、不蒼白且十分優美的語句,同樣給詩帶來細品耐嚼的意味。
在物欲橫流的時下,做一個純粹為感情為詩歌而書寫的詩人,實在難能可貴。邵璞就是這樣一個真正純粹的詩人!作為朋友和讀者,我們真誠希望邵璞在自己事業成功、繪畫突飛猛進的時候,還是不要丟掉詩人的本行。因為,復雜的人生閱歷、多層面的心靈糾結和各種難以言傳、欲說還休的情感沖突,折磨著作為詩人的邵璞,說不定哪天激情爆發,更多氣勢恢宏的詩篇會由此噴薄而出。我們沒理由不給予殷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