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客家文化的追憶之旅

    ——觀電視連續劇《大南遷》有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16日10:13 來源:太原日報 曹穎

      近日,首部以客家文化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大南遷》在多家省級衛視熱播。該劇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反映歷史上我國北方漢人南遷以及客家文化孕育的大型歷史劇目,主要講述了唐朝末年朝廷腐敗、社會動蕩,中原百姓被迫舉家南遷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

      唐朝詩人韓愈在被貶潮州的路途上曾有“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嘆,體現了其在南遷時心境的凄涼和路途的困頓,亦令后人唏噓不已。而就在唐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中原地區成千上萬的居民舉家南遷,毅然進入嶺南蠻荒之地,在此安身立命,生存繁衍。但至今很少能看到反映他們遷徙命運的文學作品,而留下來的更多是遷徙過程中那一條條由生命軌跡聚合而成的路線圖,以及今天對我們而言既遙遠又熟悉、既新奇又親切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漢唐風韻的客家文化。

      《大南遷》從唐朝監察御史利中漢因查處朝中貪腐幾遭滅門之禍開始,并沒有過多地展現宮廷權術之爭,而是著重描寫了利嫂攜帶家小翻山越嶺一路南遷,最終來到武夷山下的葛藤凹客居的艱險歷程,以及比路途的顛沛流離更為兇險的仇家追殺和官府壓榨。盡管這是一部民族歷史題材的史詩之作,但走的卻是大環境下小人物的命運線,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在南遷過程中的辛酸與堅韌。在表現手法上,也沒有偏重用大場面來渲染南遷的苦難與悲壯,而是用紀錄片式的一路苦行的手法,以一個又一個克服艱險、走出困境的懸念故事,一次又一次挺身互助、惺惺相惜的溫暖細節,表現出災難中家族離亂、恐懼無助的人們仍然可以看到生命的亮光,在黑暗中伴隨著希望前行。

      該劇最大的亮點是豐富而生動地展現了民族間的融合與團結。以細膩鋪陳的手法層層描摹,既展示了因信仰、文化和習俗的不同而產生的碰撞與糾葛,亦表現了雙方在相互磨合與交融中建立起的難分難舍的情誼。劇中,利嫂的慈愛、包容與堅韌,山民十七娘的善良、執著與率真,利洛生的堅強、果敢與機智……這些平凡渺小卻又可敬可愛的人物形像在一個個環環相扣、曲折動人的情節中躍然生動。最令人感動的一幕是劇尾山民和漢民團結一心,以血肉之軀保護共同的家園——葛藤凹,為守護自由、安定的生活奮起抗爭。而開放式的結局同樣令人感慨,在有情人終成眷屬多年之后,利嫂的兒子洛生、兒媳十七娘,攜帶他們的兒女和部分村民,離開用生命守護的家園,再次南遷。正是這一代代南遷的客家人和原住民的艱苦耕耘,把嶺南的蠻荒之地變成了魚米之鄉、小橋流水的春雨“江南”,也使客家文化在世界各地薪火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大南遷》的編劇是由我市著名編劇趙愛斌擔綱的,也可以說是一次文藝創作的南遷之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