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1905年,在法國的巴黎秋季沙龍畫展中,發生了一個現代藝術史上有名的事件——當年輕畫家馬蒂斯、弗拉芒克、杜飛等人的一批造型粗獷、色彩強烈的作品,被集中在一個廳里展出時,那些從沒見過的畫法,大大挑戰了觀眾的審美習慣,人們被激怒了!以致批評家路易斯·沃塞爾看見展廳中間擺著一件文藝復興時期多納太羅風格的雕塑時,俏皮地說了句:“多納太羅被一群野獸包圍了!”于是,這群畫家便被冠以“野獸派”的稱號,載入了現代藝術史冊。
然而,被公認為野獸派領袖的亨利·馬蒂斯,無論開創精神還是藝術成果,都遠遠超越了這個稱號的局限。在他85年的生命中,作出了更多重要的風格實驗和理論貢獻,對現代藝術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1869年,馬蒂斯生于法國諾爾省勒卡多鎮的一位商人家里。20歲之前,他對藝術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天賦和興趣。中學畢業到巴黎學習法律,回來后在律師事務所當了書記員。21歲時,因為做了一次闌尾炎手術,療養期間,母親送給他一套繪畫材料作為消遣,不料,初試畫筆的馬蒂斯,竟體驗到了從沒有過的“自由、安寧和閑靜”,從此一發不可收。
他回到巴黎,先后在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朱利安藝術學院和巴黎美術學院系統學習。期間,經常到盧浮宮里認真臨摹研習前輩大師們的經典畫作。1896年,馬蒂斯第一次參加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展,其傳統風格的油畫《讀書的女人》,便被時任法國總統菲利克斯·佛爾買走了。此后不久,他便成為沙龍的永久會員,并獲得了收入不菲的臨摹工作。
但是,馬蒂斯內心銳敏而奔放的色彩世界,卻被當時頗受爭議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喚醒了。隨著他對莫奈、凡·高、高更、塞尚新藝術風格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加上恩師莫羅和支持者夏凡納的相繼過世,馬蒂斯的作品在沙龍越來越受到排斥,評論家和畫商們都遠遠躲開了他。那是馬蒂斯生活最為貧困的階段,為了養育三個孩子,他做過裝修工,并因此患上疾病,一度靠夫人開帽店維持生計……但這些都沒能影響他對新藝術的癡迷追索,他從塞尚的繪畫中了解到結構法則的重要意義,宣稱:“塞尚是我的老師,給了我力量和鼓舞,在我對自己產生懷疑的時候,在探尋中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就想‘如果塞尚是對的,我就是對的’,因為我相信,塞尚沒有錯�!�
馬蒂斯的色彩解放,緣于他1905年夏天的柯里歐爾之旅,面對南部海邊強烈光照下的大自然,馬蒂斯頓悟到鮮艷色彩構成的和諧,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畫出了一批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他說:“我對色彩的探索不是從繪畫作品中得到的,而是從大自然光中受到了啟示。”馬蒂斯反對“奴隸似的抄襲自然”,認為“要解釋自然,使它服從畫面的精神”。他說自己:“不是按照科學先驗地選擇顏色,而是讓色彩完全憑本能地向我涌來�!�
回到巴黎后,馬蒂斯在調色板上繼續開拓著對色彩的鮮活感受,并用這種屬于自己的新方法進行創作。接下來,便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次重要事件。
其實,對“野獸派”這個稱號,馬蒂斯從來沒有買過賬。他有過一段著名論述:“我所夢想的是一種純粹、寧靜、平衡、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喪的題材的藝術,對一切腦力工作者,無論商人還是作家,它像一種鎮靜劑,或者像一把舒適的安樂椅,對心靈進行撫慰,使身體消除疲勞。”
馬蒂斯深受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的啟發,他說:“我的靈感來自東方的藝術”,東方的線條繪畫“顯示出了廣闊的空間,它幫助我走出寫生的局限�!�1908年,馬蒂斯在發表的《畫家筆記》一文中,明確提出了表現的問題:“我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現……我認為的表現,并不是指人臉上的表情,也不是通過某個激烈動作顯示出來,而是整個畫面安排,如人物所占的位置、他們周圍的空白、比例,都起著表現的作用。所謂構圖,就是畫家把表現情感的各種不同的元素,以富有裝飾意義的方法安排在一起的藝術�!�
在馬蒂斯眼里,無論風景還是人物,都是組成畫面的線條和色塊。他的創作擺脫了表象世界的束縛,建立起更加自由純粹的藝術語言架構。他說:“描繪一幅秋天的風景,我不考慮什么樣的色彩適合這個季節,我只畫這個季節激起我的那種感覺。”并提出:“準確的描繪不等于真實�!�
有一次,一位夫人看到馬蒂斯畫的形色夸張的女性時,不客氣地質問畫家:“難道我們女人就像您畫的這個樣子嗎?”馬蒂斯回答:“太太,那不是一個女人,那是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