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何香凝:移動的筆墨 移動的心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09日11: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月下小景(國畫)何香凝   何香凝美術館藏月下小景(國畫)何香凝 何香凝美術館藏
    青山瀑布(國畫) 何香凝 王一亭   何香凝美術館藏青山瀑布(國畫) 何香凝 王一亭 何香凝美術館藏

      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何香凝是一個獨特的個案。她的藝術創作、政治實踐都是藝術史家和歷史學家們津津樂道和反復書寫的題材。特別是她的山水畫,明顯有別于中國近代山水畫的主流。8月23日至11月23日,“移動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畫的風格、觀念與世變”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行。該展分為“何香凝的山水畫精品”“何香凝與友人合作的山水畫”“何香凝山水畫手稿”“其他近代畫家的山水作品”四部分,共展出何香凝山水畫精品25幅、手稿9幅,以及黃賓虹、傅抱石、高劍父、陳師曾、潘天壽、溥心畬、陳樹人八位畫家的十余件山水作品,旨在通過同時期各主要流派山水畫家的并置與比較研究,呈現何香凝藝術創作的另一面向,思考她在20世紀中國畫史上的特殊意義。

      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人,生于香港。上世紀初與丈夫廖仲愷一起赴日留學,后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辛亥革命后在廣州受嶺南畫派影響,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1929年前往法國巴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后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將士。1938年以后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并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后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復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

      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她早期作品有著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浮世繪的元素。此次展出的《月下小景》、《山水》均創作于1920年代,是其極為少見的、具有典型日本畫風格的早期作品。在《月下小景》中,何香凝將天空和水面染以墨色,水中畫出倒影,在淡墨中用彩色勾染點擦,渲染出寧靜的自然夜景和心境。大面積的水墨渲染,是何香凝早期創作中常見的手法。

      此次展出作品中,還有一部分是何香凝與其他畫家和政治家合作完成的,如《青山瀑布》、《春山童趣》、《青山紅樹》、《松風流水》、《江淹浦畔》等,合作的對象包括王一亭、經亨頤、潘天壽、傅抱石、于右任、廖承志等,這種合作不同于傳統文人士大夫之間的藝術交往和社會應酬,體現了一種獨特的認同機制。

      1932年至1936年期間,何香凝經歷了淞滬抗戰,同時也為營救身陷國民黨監獄的廖承志和其他民主人士勞碌奔波,使本已欠佳的身體更加羸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謝絕世事,閉門療養以畫事度日。1934年,何香凝與王一亭合作完成了《青山瀑布》,時任中央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到上海,在此畫上題:“能為青山助,不是界青山。出山有何意,聲流大地間。”1979年,廖承志在憶文《我的母親和她的畫》中指出,這是于右任公開為南京政府說項,勸人“出山”。盡管政見相左,但并不妨礙畫友之間的雅集,這件巨幅山水合作畫也是何香凝在民國時期少見的精品之作。何香凝與傅抱石在杭州合作的《松風流水》也在此次展覽之列。1960年,82歲的何香凝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潘天壽、傅抱石為副主席。此后,何香凝常與二人同往杭州寫生。《松風流水》完成于1963年,由何香凝寫主峰、瀑布,傅抱石補萬壑松風,百灘流水。畫中樓亭臺閣,建于山澗之中,松石耄耋,一紅衣女子倚著窗臺,眺望遠方。主峰披背山苔,郁郁蔥蔥,遠處空中的云霧,隱隱透露出層層疊疊的山巒。畫面層次豐富,由近及遠逐漸將我們的視線拉向遠方。

      何香凝晚年有一個轉變,即畫面中日本繪畫的色彩越來越弱,風格更加趨近中國傳統文人山水,她創作了一些“仿古山水”,無論是筆墨,還是形式章法上,都更趨近于宋元以來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風格,但不同的是,她的創作并不是完全依循于傳統文人山水畫的邏輯,而是局部的取舍和“為己所用”,因此,其畫面整體有別于傳統文人山水。歷史地看,在何香凝的人生歷程中,繪畫并非她全部的志業,革命與社會實踐也是她工作的重心之一,這一點和古代文人畫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繪畫本身似乎帶有一種“業余”的色彩。這也是此次展覽主題的由來,即山水是筆墨的移動,也是一種心景的移動,而何香凝“移動”的一生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與展覽同期,何香凝美術館還組織舉辦了“藝術史研究工作坊”和系列學術演講與對話,邀請萬新華、杭春曉和鮑棟等青年學者,一同就何香凝的山水畫創作、近代山水畫的畫意構成、民國美術與當代藝術的關系等話題展開討論。第一期“藝術史研究工作坊”于8月2日至4日舉行,邀請了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白謙慎和浙江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繆哲擔任導師,來自海內外的12名學員參加了此次活動。第二期將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舉行,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王耀庭、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擔任導師,學員的公開招募工作目前已正式啟動。記者 高素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