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家庫 >> 相關文章 >> 正文

    毛茸茸到無法輕描淡寫——讀趙瑜《尋找巴金的黛莉》札記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04日13:50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克海

      那年,黛莉十七歲,還在太原女師念書,讀了巴金的小說,激動中給他寫信,談生活的糾結、人生的苦悶,想到要去犧牲,三十歲的巴金呢,也認真地回復,勸告她:

      “你還是繼續求學吧。我并不是叫你埋頭讀死書,不問外間的一切事情……你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孩子。而中國還充滿著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第一批獻身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樣苛酷地責備你自己!

      巴金的信溫暖,動人,熱忱,筆底全是殷殷的關切和愛護,透著一種責任,一種信仰;趙瑜的筆法也是妙趣橫生,大寫意般,又不乏細節的精心雕琢,高屋建瓴,卻又沒放過任何一叢毛茸茸值得反復咂摸的意味。

      他一點都不著急,完全不管讀者會多么著急知道結果。他從從容容地寫發現七封信的過程,分析巴金寫每一封信時的背景,說他為什么要去找那個黛莉,甚至寫他在文物市場與人打交道的過程,寫他的朋友如何幫助他找人的情形。

      差不多像是紀錄片了。讀起來歷歷在目,讓人身臨其境。

      但又不全是紀實,不是在報告,他自有其講究。他天然懂得怎么把一個有關文學關乎信仰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巴金先生這些信……夤夜燈下品讀,如同一位前輩作家再次向我們細敘心曲……當年,巴金先生致信黛莉一人,而今看來,則是寫給我們大家,寫給他的全部讀者的!

      這是《尋找巴金的黛莉》中起首的一番話,說了尋找黛莉的緣起,也多少透露了他對巴金,對一位逝去的長者的追思和懷念。

      趙瑜的確把這番鋪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眾所周知的圖像式描寫、動人的敘述,在書中展露無遺。他并沒有以個人獨特的方式,想著怎么重現巴金與黛莉交往的經過,他只是寫著有關發現的過程。過程說得上旁枝斜出,讀來真是緊張刺激,引人入勝。尋找黛莉除了用一波三折來形容,還有沒有更好的詞兒?

      如果只是簡要摘述這部報告文學,無法讓人有足夠的概念,因為《尋找巴金的黛莉》的重點不在于結論,而在于看來瑣碎的數十個事件發展成該情境的過程。只言片語,一閃即逝的人物特寫,精確營造的氣氛,這些,都是趙瑜先生身為報告文學家的獨到之處。

      并沒有簡單的循序漸進,而是以精彩的風格進行整個旅程,出色的小故事一個接一個,最后全都貼切地融入到了對黛莉的尋找過程中。故事逐漸推進,事情漸次明朗,其中奪目的是,故事中人對自由的追求,書寫者飽含的激情,以及對信仰的詮釋。

      是的,沒有別的字眼可以形容。這就是一本重新發現信仰的書,在物欲甚囂塵上,精神被忘卻、人文缺失的今天,作者藉此發出了召喚。

      “巴金先生成名后,長年累月堅持回復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且非常真誠細致,絕非一時心潮襲來,而是一種信仰的鄭重傳承,是一種關于‘利他’理念的自身堅守。

      “如今,有著無數私心雜念之我輩,豈能做到?”

      這是最直接的反省,對自己,也是為整個當代文壇。他正是想要通過往事反觀當今,為什么在這樣一個時代,寫不出好作品、大作品。

      作品的意義用多么華麗的詞來形容,來定性,都不夸張。有些明顯的字眼可以拿來比喻這本書,比方說,奇妙,或者直白點說,精彩紛呈。但,單單用這類字眼,還不足以精確說明那種雍容細致的分析,在過程中絕不遺漏任何細節的講究,飽含難以言喻的涵義。不過,我看重的還是趙瑜先生講故事的才能,照他自己的話說是,他當初為了不顯單調,揉入更多的東西,煞費了一番苦心。

      偵破故事的技巧,有意渲染的懸念,在每一個細節中都能見到作者清醒的分析。就是那么身不由己,跟著他一點點走近巴金寫信時的場面,注意到了黛莉收到信后的雀躍。他甚至沒有放過那些信的質地,用的是什么墨,哪個出版社的紙,為了確證,還要翻出巴金的《隨想錄》,找到魯迅的日記,一一佐證。

      他處理事件的手法就是說不上錯綜復雜,至少也可以用奇峰陡轉來形容:在精心呈現兩個世界——黛莉的兩重世界、往事與現實——的沖突之下,有一股潛藏郁積的熱情?陀^事件及姿態如全景般緩緩展開,仿佛那些書簡不再發黃,變成了活生生的畫面。在無可避免卻又似乎不可能發生的形勢下,總是讓人迫不及待想看到最終的命運,那個黛莉后來到底,到底怎么樣了?

      只要看看這部不到八萬字的書中用了多少反問句,就可以見出作者的好奇,也就明白他是如何結構,感受到他是怎樣一步步逼近真相的努力。

      對文學,或者巴金不熟悉的讀者來說,趙瑜先生的敘述雖然有時不夠詳細,但卻生氣蓬勃,雄勁有力。他沒有心思用模棱兩可的詞來旁敲側擊,該謳歌的時候他絕不放過,他知道有時吶喊比含蓄和委婉更有分量。

      事實上,這本書表面寫的是尋找,內里卻是在不斷的反思。既有對過往事件的思考,像革命、抗日、土改、新社會,甚至是“文革”,一個時代的動蕩,幾十年社會的大變化,那個叫黛莉的女子都經歷了,趙瑜的筆墨也觸及到了。

      他的思維又是那么開闊,筆力縱橫捭闔,把要尋找的黛莉置于雄大的中國革命背景中,總有意想不到的阻隔,吊詭的人物命運。他以精簡的筆墨,自然而然地,潑灑出了幾個家族在歷史風云際會中的震蕩。

      其實,一個民族的變遷,民國時期的戰爭與和平,幾個家族的盛與衰,過去多少也從正統的教材中得到過些許信息,只不過沒有像《尋找巴金的黛莉》來得那么具體,那么形象。

      即便去掉巴金的光環,黛莉的形象仍然鮮明,一個大家族中的女子,拋棄安穩的幸福,決絕地尋找自由,追求信仰,盡管終因時世所迫,無法改變命運,但那期間找尋的艱辛,已經閃耀著理想的光。

      還是趙瑜先生說得好:“她是一位真正堅守自己人生信念的人!薄白8K麄儼,熱愛自由的人們!

      此情此景下,一點都不過分,一點都不矯情,黛莉就是以那樣的形象定格在中國的背景中,我們總能從她的命運遭際中,找到自己感慨的理由。而這些,都是透過趙瑜先生的建構,我們才得以看到。多么幸運。

      《尋找巴金的黛莉》   趙瑜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