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家庫 >> 相關文章 >> 正文

    趙瑜創作印象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02日15:5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立國 張宏圖

      我們一直認為,趙瑜最大特點就是報告文學的文學性極強,在藝術審美上達到一定高度,或稱為“報告文學的藝術派”也未嘗不可。趙瑜扛起了報告文學藝術性的大旗。

      近日與南開大學劉俐俐教授交流報告文學的發展前景問題,我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報告文學不外報告性與文學性,初始是以報告性干預生活,震撼人心,開啟民智。繼而報告性與文學性交互增長或此消彼長,引來爭論不休。而它卻在爭論中發展壯大,馳騁文壇。但有一點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歷史是不斷前行的,今天的報告性,明天只會變成資料性、史料性,好作品要想長久地留在人們記憶里,還要靠文學性。回顧報告文學史,《一九三六春在太原》讓我們想起的是“我的廚子”和“好人證”;《包身工》讓我們想起的是蘆柴棒和拿莫溫;《誰是最可愛的人》讓我們記住的是那一段抒情文字: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哥德巴赫猜想》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陳景潤面對周大姐送去水果的細節。無須列舉,無一例外人們記住的恰恰是那些文學性極強的閃光點。也就是說,報告文學要想成為經典,舍文學性而不可得!這也就是孔子所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在當下第四傳媒時代、自媒體時代, 報告文學再以報告性取勝已經很難,除非像趙瑜寫《馬家軍調查》、《犧牲者》一樣敢于去碰別人不敢碰的題材。也就是說,要使報告文學成為經典而傳世,一靠觀念,二靠理性思維,三靠文學性,而作者的觀念、理性靠什么表達?最終還是要落在文學性上。

      看重文學性并非否定報告性,沒有報告還叫報告文學嗎?文學界對報告文學在政治層面是看重的,而在藝術層面是貶低的,而我們想說的是, 講好真實的現實的中國故事,趙瑜是一面旗幟。

      一、“統計學”研究

      文學是不能進行定量分析的,更多是靠定性分析。我們多年從事教學工作,教育界有一句行話:“尖子代表老師水平,升學率代表老師干勁”。適當做一下“統計學”研究,進行一下定量分析,對全面審視、評價一位作家也應該是可行的。

      瀏覽趙瑜作品,進行一下初步統計,我們可以看到:

      《新形象之誕生》(1985年 3 萬字)

      《中國的要害》(1986年 3 萬字)

      《但悲不見九州同——李順達在文革中》(1986年  13萬字)

      《強國夢》(1988年9萬字)

      《兵敗漢城》(1988年5萬字)

      《太行斷裂》(1988年  5萬字)

      《我們尋找什么》(1992年  4萬字)

      《第二國策》(1992  5萬字)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1992年  5萬字)

      《震撼人心的紀實——內陸九三集成》(1995年50萬字)

      《馬家軍調查》(1998年36萬字.2014年40萬字)

      《革命百里洲》(2003年28萬字)

      《王尚志之死》(2006年  4萬字)

      《少年文革》(2006年  3萬字)

      《犧牲者》(2007年70萬字.2013年100萬字)

      《開眼》(2008年23萬字)

      《晉人援蜀記》(2008年25萬字)

      《尋找巴金的黛莉》(2009年17萬字)

      《王家嶺的訴說》(2010年17萬字)

      《火車頭震蕩》(2010年28萬字)

      《籃球的秘密》(2011年27萬字)

      《野人山淘金記》(2013年 22 萬字)

      《紀實創作真談錄》(2013年19萬字)

      綜上記錄,趙瑜在報告文學領域已經耕耘了整整30年,累計奉獻了將近460多萬字的作品。從時間跨度和作品數量及影響上, 都在中國報告文學文壇上占居了突出的位置。

      當年與趙瑜一塊創造8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輝煌的徐遲、劉賓雁、理由、錢剛、麥天樞、蘇曉康、劉亞洲、李延國、牟崇光、賈魯生、郭慎娟、黃宗英、蔣巍、徐剛、賈宏圖、袁厚春、程樹臻等,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閃光的名字,但有的已經過世,有的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離開文壇。始終堅守在報告文學這塊陣地上,在時間跨度上能與趙瑜比肩的也只有“80年代碩果僅存”的不足十個人,但他們年齡都比趙瑜要大,在體力和精力上已不似當年,報告文學創作畢竟是個體力活,是重體力勞動。

      而在數量和產量上當下確有幾位高產作家,雖然在作品數量上他們或可與趙瑜比肩,但他們出道都較趙瑜晚。我們查了一下,這幾位高產報告文學作家最早的成名作出現在1991年,而趙瑜的成名作《中國的要害》完成于1985年。從統計學的角度看,趙瑜在時間跨度和作品數量兩個維度上確立了自己在當下中國報告文學創作上的地位。

      還有一個“統計學”研究的角度,即趙瑜作品在學者和讀者中的評議反饋熱烈,總量十分驚人。山西作家協會于2006年編有《趙瑜研究資料》第一冊,今年又編了第二冊,兩冊合計360多萬字;30年間對趙瑜作品進行評議的專輯刊物近60本;正式成書的專著有《趙瑜調查》《趙瑜批判》《趙瑜評傳》等8部之多;全國高校博士生和研究生以趙瑜作品做出論文選題的有10多位,含北京師范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將趙瑜體育作品的發表及反響作為大事件,特辟專章予以載記;各類評議文章的總字數大大超過了趙瑜原創作品。

      原以為這是我們的“新發現”,不料,翻閱參考資料,發現著名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曾說:“趙瑜是同蘇曉康、徐剛、錢剛、賈魯生、麥天樞、胡平等一批作家掀起中國報告文學新高潮的作家之一。在其他作家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淡出或者減少了報告文學創作之后,趙瑜始終沒有放下報告文學創作的探索實踐和努力,而且成果連連!(李炳銀《趙瑜和他的報告文學》);趙勇也曾說:“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趙瑜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寫作實踐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寫作時間長,從1983年出道,從1985年發表第一篇報告文學《新形象之誕生》至今,趙瑜已讓他的報告文學寫作延續了許多年頭。與中斷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許多報告文學作家相比,這種不屈不撓的寫作姿態本身就意味深長,引人深思,作品數量多,社會影響大(幾乎每部作品問世,都會形成一種‘爆炸’效果,成為專業讀者思考、評論、爭議的對象,成為普通讀者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像《中國的要害》《強國夢》《兵敗漢城》《馬家軍調查》《尋找巴金的黛莉》等作品,便是如此。”(趙勇《在公共性與文學性之間——論趙瑜與他的報告文學寫作》)。

      30年來,趙瑜作品不斷被重出和再版,長盛不衰,加上盜版的總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參予討論趙瑜作品的讀者,階層跨度大,反響層面寬,上至黨和國家領導層,下至最底層的草根民眾,都有紛蕓評說。(現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以普通讀者身份致信趙瑜,便是一例);國內外媒體報道頻繁,持續不斷,網上以“作家趙瑜”點擊搜索,可達120萬條;《尋找巴金的黛莉》已經譯介為英文版,央視攝制為多集紀錄片,并被西影集團改編為電影故事片;從1986年山西作協首次研討《但悲不見九州同》,到目前北京研討《野人山淘金記》,國省兩級舉辦的趙瑜作品研討會,多達15次;所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省兩級文學獎項,不勝枚舉。

      看來,這是大家的一種共識:趙瑜——當下中國報告文學創作領域里名副其實的獨特存在。但他從未以此自居,在與他的接觸中,你會感到一種矜持、謙恭、通達與親和力,找不到半點名家的派頭。他對這些已經看得很淡,他很理性,不愿為名所累。

      二、自由個性與獨立素養

      所謂自由個性, 是一種知識分子的不安于現狀的開放性,是出自醬缸而不染的非奴性,也可以引申為孟子所說的“義”。在中國歷史上,那些因言獲罪的正義之士, 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生命,我們只能在此向他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所謂獨立素養,是一種不茍同于世俗的獨立性。 是一種對信仰、理念的不懈追求,是一種頑強不屈的守成與自律,也可以引申為孟子的“氣”與“節”。魯迅說:“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越到后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币恍┤,在命運鐵拳痛擊之下頭破血流,仍不回頭,且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們不但具有堅貞的自由個性,而且具有良好的獨立素養。古之司馬遷、韓愈、林則徐被貶被刑,無論命運如何打擊,無論境況如何,他們的理想信念沒有喪失,對事業的追求沒有停止,仍能成就輝煌。趙瑜就是這樣的人,他曾藏匿于瓜棚,也曾身陷囹圄,但對報告文學事業的追求,始終沒有放棄。他相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他相信中國的老百姓、讀者需要報告文學,更相信中國需要報告文學發聲!懊颗R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我們認為趙瑜是一位既有自由個性,又有獨立素養的作家。這是透視趙瑜的一個角度。

      我們這樣評說趙瑜,依據一是文本;二是他的言行;三是朋友、評論家們的話。

      從文本看:趙瑜的作品始終沒放棄正義性、批判性,但顯示出從行業批判、政治批判到體制批判,再到社會批判,人文批判的軌跡。眾多評論文章均已論及,此處不再贅述; 作品從急于發表的戰斗的迫切性,如《中國的要害》《強國夢》問世,到不急于求成的追求時空準確性,如反復斟酌而發的《馬家軍調查》,再到追求完美的《尋找巴金的黛莉》。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反復思考,反復琢磨,為求真理而忍辱含垢、蓄勢待發!短猩綌嗔选1986年完稿,放了兩年1988年才發表;《馬家軍調查》放了三年始發出;《犧牲者》一放8年而不悔。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一位歷經苦難后的智者的素養。對此,趙瑜自己的解釋是:“在一些年輕文友眼中,自己最熟悉的區域生活十分庸常,不值一談。即使發現壞人壞事,還牽連著更多的一圈人,不便深入貶批。這時候怎么辦?我以為一方面還要寫下去,總不能等大環境既民主又寬松的時候你才動筆;另一方面更需要讀書不止,從容思考不必過急。多聽多看多感受,磨刀不誤砍柴工。那么,要等到什么時候才是一站呢?說透了,要等到你覺得庸常生活不庸常,區域生活很精彩的時候才好”[①]。這是深有感悟之言,也是理性之言,更是智者之言。從創作實踐和創作感悟上,我們不能不說趙瑜的文本充分體現了他的素養。

      再從趙瑜的言行看。

      他提出:“紅軍親屬被殘殺,當然令人悲痛,可是,白軍家屬亦被殘殺,又當如何?”[②]

      他還指出:“‘文革’后,大批作品憤怒揭批‘四人幫’,這與前一時段揭批‘走資派’的創作取向沒有質的改變,兩種作品只是斗爭對象的轉換,都是時勢所造,都不曾彰顯作家的獨立思考以及科學理性精神,于是兩種單一批判作品合二為一同歸于盡,命運都極短暫!盵③]

      他始終尖銳地提出問題,牢記恩格斯的話“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沖突!弊杂X地對對自己的創作,以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不斷地獨立思維、理性分析。趙瑜說:“自1957年以來,中國的社會學家脊梁骨已被打斷,人人不敢重蹈馬寅初等人的覆轍,到了‘文革’,社會學更是全軍覆沒。”[④]他認為:“人間之悲哀,多在于盲目的趨從。理性的偏失尚有機會糾正,而盲目的趨從卻是愈陷愈深。宗教就是盲從者建起的神殿,不管人們出于什么樣的原因走向盲從。報告文學如今正在被不少盲從者利用著,是文壇之不幸。在少數作者那里,報告文學的神圣精神、正義品格、嚴肅風尚、無私行為、純潔感情等等,已經變得十分蒼白乃至喪失。取代這一切的只是赤裸的功利宣傳。”[⑤]

      他悲憤難平,“六十多年過去,在這個龐大系統的籠罩下,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死了。我們無法在中國的政治化立場上真正立言,是因為在精神道德上俯首于犬儒主義。幾十年來,許多人放棄了知識分子使命,或被政治強權所奴役,或被經濟利益所綁架,或被偽劣宣傳所欺瞞,卻昏昏然不自知,不自醒;自身變做了無骨軟體動物,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現實!盵⑥]

      對現實有了如上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他自己應該怎么辦?能怎么辦?會怎么辦?

      他告訴我們:“當鐵匠你就不能怕火星兒,從更高的意義上講,現代知識分子堅守什么?當然是堅守科學民主,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信念,往大里說,是信仰!盵⑦]

      他清楚:“如果沒有一兩部出版不了的書,那還算中國的好作家嗎?”因此,“我的態度是:承認危機,冷靜平實,堅守理想,提高質量”。[⑧]

      他告誡自己,也是告誡大家:“我們應該是豁達的,是坦蕩的,是樂觀的,生活的坎坷,一時的沉淪,短暫的失敗,都不要緊,你為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出過一點兒力氣,寫了優秀作品,你的人生很值得欣慰”。[⑨]他懂得“理性與自省是非虛構寫作者必備素質。我這里言說外部環境,或悲或喜,不過是客觀情景,而關鍵所在,生命線所在,卻不在外部環境,還在于作家自重”。[⑩]

      再看朋友和評論家是怎樣談趙瑜的。

      蕭立軍曾說:“趙瑜是條真正的漢子,是個哥們!”

      黃菲蒂在其《從“問題”出發,以“問題”為歸——論趙瑜的報告文學》一文中提到:“由于犀利的筆鋒和對敏感問題大膽干預的勇氣,《太行山斷裂》的問世可謂曲折坎坷,幾經輾轉,最終在《花城》上發表,引起文壇注目和社會關注,甚至一度惹發了‘上面’的惱火,趙瑜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辈⒄f:“如果不是出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對國家的大愛,一個作家實在沒有必要做這么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李炳銀在《趙瑜和他的報告文學》一文中評價說:“趙瑜的報告文學,是推動和豐富提高‘社會問題報告文學’這種重大文化、文學現象的堅實力量,這樣的文化、文學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史上都會留下特別分明的痕跡!边說:“趙瑜的成功,時常令人欽佩和高興。這是中國報告文學成熟和高度的體現!

      李建軍在《完整的世界在這里反映出來》中肯定趙瑜說:“為文不作媚時語。這話說說容易,做到很難。然而,趙瑜做到了。在當代報告文學作家中,能夠與市場和媒體等異化力量,保持適當的距離和清醒的反思姿態者,似乎并不是很多,而趙瑜正是這不多的作家中的一個!

      張不代在《對現實的關注、正視、思考是文學的基本品格》中說:“……鄉親們對老趙(趙樹理)和小趙(趙瑜)有一個相同的評價,說他們‘都是最有良心的作家’!

      趙勇在《在公共性與文學性之間》中說:“我們看到,在迄今為止趙瑜所發表的報告文學作品中,他差不多已把講真話的功能發揮到了最大限度!

      好了,我們不再一一引述。趙瑜在人生道路、社會生活、文學征途上,在無窮無盡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難的心竅,于是他既不謾罵也不消沉;既不狂熱也不浮躁;既不敬畏也不啊Q,而是凌駕于事物、事態之上,俯視其來龍去脈,然后,自審、自省、審父、探索,在另一種意義上體現了魯迅所說的: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和血。

      知識分子不執掌國家的政治權力,也不擁有足以制約整個社會的資本力量,但又必須在現實社會關系中獲得自己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并以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因此“自由個性”和“獨立素養”就是極其重要的。敢于言他人之未敢言,善于言他人之未能言,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終對社會進行理性的、善意的批判,堅持真理與正義,堅持民主、自由、科學、平等,為民生求福祉,為社會謀發展,為中華民族求復興,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作家,也才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報告文學作家。

      三、豐碑耶?里程碑耶?

      《尋找巴金的黛莉》取得了成功,受到廣泛好評,分析評論已多,我們在此不想蛇足。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尋找巴金的黛莉》究竟是一座豐碑,還是一座里程碑?現在跟進的作品不少,它是否能引領潮流,改變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走向和現有格局?如果能改變,無疑它是一座里程碑,如果不能改變,它只能是一座豐碑?磥磉@還需要一些時日,還需進一步靜觀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但無論是豐碑,是紀念碑,還是里程碑,它的成功、它的輝煌是毋庸置疑的。它為報告文學的豐富性、藝術性提供了諸多范例。我們呼吁翻譯家們應盡快將《尋找巴金的黛莉》及趙瑜的其他作品譯介到國外去,讓世界更多的了解真實的中國故事,了解中國的報告文學。趙瑜的某些作品具有普適性和普世性,有走向世界的可能,F在一提普世價值觀有些人就神經過敏,我們只要承認人性中全人類有共通的東西,就應該承認普世價值觀,至于怎么解釋,我們應該有我們自己的話語權。

      《尋找巴金的黛莉》的藝術成就不外三個方面:一是結構,趙瑜使用的是一種不斷設疑,不斷解疑,層層剝繭的偵破小說式結構;二是細節,通過真實、感人的細節,揭示文化青年的命運及文化是怎樣被解構、被銷蝕的;三是語言,以平實、簡潔、典雅的生活化語言,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充分體現出語言的時代化特征。就這三個方面而言,我們最關心的是細節,因為報告文學允許不允許虛構,允許不允許合理想象,所有爭議幾乎均來自于此處。

      (一)細節必須真實,不能虛構。一般讀者讀報告文學首先記住的是大事件、大問題,而后記住的就是觸動他心靈的細節。本文作者曾在《“合理想象”的尷尬》一文中列舉了諸多引起爭議的細節,而趙瑜所選細節都是經得起推敲的。

      (二)細節不能獵奇,不能“碎片化”。不少報告文學作者也注意到了細節問題,但出于新奇、搶眼的考慮“見好就收”,結果出現“碎片化”。就連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斯諾有時也難免犯這樣的錯誤,例如他在《復始之旅》中寫到:“宋慶齡說:‘父母說什么也不同意我去日本,想把我鎖在屋子里。我從窗戶里爬了出來,在女傭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焙髞砦覀兊脑S多書籍大多都引用了斯諾此說,在中國流傳甚廣。然而宋慶齡并不承認此說,她說:“我離開家乘輪船,在一個同志和他女兒的陪同下去日本,那時早晨6點我父母還沒醒。那才是事實!”斯諾的生動細節傾刻在此化為獵奇碎片。

      (三)細節必須典型,必須有深刻內涵。報告文學的細節不是越多越好,碎片化的細節只能消解報告文學的正義性、戰斗性,細節必須能為主旨服務,必須能精準深刻地反映作品內涵。例如趙瑜所選馬俊仁怒扯姑娘們乳罩的細節,既生動形象搶眼,又對揭示馬俊仁的性格和工作作風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意義。這才是報告文學所需要的細節。

      歷史和現實不會是一一對應的平面鏡子,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重視歷史真實?或者說是如何寫出有高度真實感的歷史?這有賴于具體的細節,這個細節不是“細節描寫”的細節,而是生活細節。彼時的,也就是當時的生活細節、活動細節,以及數字、方位、時間、地點等細節。報告文學作家必須去跑、去找、去一一核實,正如趙瑜寫《革命百里洲》那樣,不怕啼饑號寒地住在那里,多次往返,為求一實。因為,一個真實性極高的細節(情節),就可以擊垮虛假的歷史。

      其實,細節、間離、閃回、蒙太奇等藝術技巧、文學技術能對讀者產生一種震驚效果,這其實也是對大眾麻木心理的一種刺激。用海德格爾的話說:技術不僅僅是方法,技術是一種展現。如果我們留意這個,技術的本質的另一個領域就會對我們敞開。這是一個展現真理的領域。

      除了趙瑜作品高超的藝術性,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談,那就是翻閱趙瑜全部作品,你找不到下載的痕跡。現在下載注水已成為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大頑疾。任何一部藝術典范的成功,都會隨之帶來追隨之作。蘇曉康《陰陽大裂變》的成功,導致了“集合式報告文學”的產生,蘇曉康將50多宗離婚案巧妙地組織在一起,用以揭示中國人的婚姻狀況,指出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仍然在戕害著中國人民,強烈沖擊了國人的婚姻觀、人文觀。然而蘇曉康的年代網絡還不發達,還沒有走進中國的尋常百姓家。50多個離婚案蘇曉康需要一個一個去尋找,去分析。爾今進入自媒體時代,網絡下載唾手可得,于是為了追求歷史感下載歷史知識,為了追求文化底蘊下載名人軼事,民風民俗。但下載畢竟是接應傳球,是空中接力,與在場主義不沾邊,與原創,與作者的初始動機并不見得符神,這便給人以堆砌之感,反而缺少自然天成渾然一體之美。為避此疾,至今趙瑜堅持手寫不用電腦,這在當下作家中是難能可貴的。明知可為而不為,這需要一種定力,我走、我問、我寫、我說、我便是我!任憑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從他作品反映的思想看,他是開放的而不是保守的,從寫作工具看卻是原始的。因此,他不是守舊,而是守拙。

      本節的小標題是“豐碑耶?里程碑耶?”,其意一在肯定《尋找巴金的黛莉》,二在談《犧牲者》!稜奚摺吠旮逡8年,幾經修正,現仍躺在趙瑜的書桌里,我們雖然無幸瀏覽原稿,但知道這是一部寫“文革”殉難者的大書,這部100萬字的大書之所以遲遲不能與讀者見面,據說:內部有規定,“文革”不準提!

      中央文件明確規定“徹底否定‘文革’”!何以又出來個“話語權者”明令“內部規定不準提”?這樣的事例很多,習近平講了“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人民性,……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講得很對,很好。關鍵是他把詞序擺對了,擺正了,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宗旨就是為人民謀福利,黨性與人民性如果不一致、不統一,那就說明我們的政治出了問題。而到了“話語權者”那里,話就變了,變成了“引導知識分子深刻認識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從來我們文學史上肯定李白、杜甫、白居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的作品具有人民性。這又當如何解釋?

      這些“話語權者”來自何方?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試想當年參加“文革”的最小年齡,應是“老三屆”中的初一,當年十三、四歲,至今48年過去,“紅衛兵”大多早已退休了。而沒退休者恰恰位高權重,可以左右輿情。究竟是什么人耿耿于懷力阻揭露“文革”真相?自揣淺陋,終于找到了一點歷史的蛛絲馬跡,原因來自“革命的三結合”。當年群眾組織的頭頭,“三支兩軍”的軍人,劉格平式的“革命領導干部”,都進了“三結合”的領導班子。清查“三種人”是清查的沒進班子的“三種人”,進入班子,進入體制內的就不再是“三種人”,而是由“革命群眾”搖身一變而成為“革命領導干部”。再隨著“干部隊伍年輕化”的規定,這些人得勢升遷,把握了話語權。因此,他們是最怕提“文革”、揭“文革”,阻撓披露歷史真相的一幫人。偽君子肯定最怕揭露事實真相,不讓揭露事實真相的卻不一定就是偽君子,因為歷史的沿革絕不是快刀斬亂麻,更不是快刀切豆腐,新的改革者必須在承接舊機制的基礎上實施新政,舊人是無法全面徹底拋棄的,即便英明如鄧小平,也不得不提出“一切向前看,不要糾纏歷史舊賬”。他也無法擺脫舊機制給他留下的整個干部隊伍。這樣偽君子就合情合理地存在下來,更有余某某處處顯耀于人,面無愧色。他們是最怕揭露“文革”真相的“話語權者”。

      “文革”遺毒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不徹底清算“文革”我們的民族就沒有希望。對此,趙瑜很糾結,他本想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結果人家不準提,而且,不僅“文革”,許多事都不準提,歷史就在不準提中被閹割,被強暴了!趙瑜對此有自己堅定的看法。

      “當前對于大歷史的強迫性遺忘,聲勢浩大且愈演愈烈,使人逐漸習焉不察,而中國作家卻選擇了逃遁躲避。我們的寫作不僅無力擊敗這場遺忘運動,相反,不少作家竟以種種所謂的藝術創新相互標榜,全然肯定了這場遺忘。數十年間,國人的集體記憶早已損毀得不成樣子,想起來非常悲哀!盵11]

      “可嘆自‘文革’終結以來,統治者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要人民忘記‘文革’這件事,而獨立知識分子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要人民不能忘記這件事”。[12]

      “讓一些政治家繼續他們的‘遺忘與愚弄’吧”[13]。趙瑜在這兒用錯了一個詞,不是“政治家”,而應是“政客們”。

      說到底,在強權面前,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若想有所作為,除了以筆為槍之外似乎別無選擇,中國文人歷來就有“鐵肩擔道義”的文化傳統。放開了想,古今中外政治干預文學,文學干預政治是歷史的常態,恰恰是在這種相互干預的糾結中,歷史在前行,真理在相互干預中顯現。文學以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為目的,無論歌頌還是揭露,表揚還是批判,這一切都是對個人或某個集團的權力欲望和金錢欲望的超越形式,失去了這種超越性,也就失去了文化,或者說成為對文化的異化。我們不應看趙瑜寫了什么,而應看他是怎么寫的,有沒有超越“文革”思維?有沒有人文情懷?有沒有正能量?有沒有對現實政治的超越?是不是在跟我們民族的劣根性對話?這才是我們應該看重的地方。

      做為評論工作者,我們沒有他求,只希望人民出版社能像個真正的人民,作家出版社能像個真正的作家,求實出版社能真正求實,中華書局真能挺起中華的脊梁……盡快推出趙瑜的《犧牲者》,此作的問世將是對極左勢力和偽君子的重擊,對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將會掀起新一輪的報告文學閱讀熱;蛟S《犧牲者》的出版能沖開一座緊閉的鐵門,如果它能肩起歷史的閘門,那它將就是中國報告文學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我們期盼著!

      [①]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05頁。

      [②]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05頁。

      [③]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04—105頁。

      [④]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12頁。

      [⑤]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11頁。

      [⑥]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67頁。

      [⑦]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16頁。

      [⑧]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68、90頁。

      [⑨]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30頁。

      [⑩]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92—93頁。

      [11]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94頁。

      [12]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67頁。

      [13] 趙瑜:《紀實創作真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第68頁。

      作者簡介:

      張立國(1948—)男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報告文學研究所所長 教授

      張宏圖(1976—)男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報告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