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中新網北京8月29日電(上官云) 近日,記者獲悉,著名楚簡書法家李金泰將于9月13日起在北京舉辦“大道至簡·李金泰楚簡書法藝術全國巡回展”,屆時將有《楚簡書道德經》百米長卷和百幅精品佳作亮相。29日下午,李金泰在北京住所接受記者專訪。談到醉心的楚簡書法,李金泰滔滔不絕的為記者介紹自己獨有的藝術理論,并細數與這門新興書法藝術結緣的歷歷往事。他深沉的說,一個藝術家應該思考的是,你為藝術貢獻了什么、你為歷史留下了什么。
歷時8年書寫百米長卷 不厭其煩考據古文字
生于1948年的學者李金泰在楚簡書壇堪稱先行者和領軍人物。在與楚簡書法結緣的十來年中,李金泰最為得意的作品便是即將于9月展出的百米長卷《楚簡書道德經》,這洋洋巨帙歷時六年[l1] ,八易其稿,即便是第八稿的創作也花去8個月的時間,甘苦不言自明。
耗費時間、精力只是李金泰創作歷程遇到的諸多困難之一。因楚簡書法藝術源自臨摹各地出土的楚簡文物上的文字,李金泰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便是為缺失字詞尋找“替代品”。在集中創作的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時間中,他基本推掉所有應酬,甚至有七八個月根本沒有走出書房,通過翻閱圖書、上網查詢等多種渠道獲取有關楚文字的信息。更曾花費四五十天的時間泡在首都圖書館,早出晚歸,靠吃快餐面、饅頭面包充饑,盡量節約時間,為查找楚文字認真做筆記。
“可惜年紀大了,記性差。”李金泰說,有時需要臨摹五六遍才能將字形完整記憶,屆時便需趕快將其放入楚文字“字庫”,時刻對作品進行修改增刪,“我盡可能多的獲取信息,力求保證與最新楚學研究成果同步。”
為做到讓每個字均有出處,李金泰還做了大量文字考據工作。在他書房的案頭,時常擺著《楚文字編》、《金文編》、《說文解字》、《甲骨文實用字典》、《戰國文字編》、《古字通假會典》,以供查找。為了解決楚文字字編中未見的“暫缺字”,李金泰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抱定的宗旨是“必須字字有出處”,絕不生造一個字。歷時六年,八易其稿后,《楚簡書道德經》橫空問世。
研習書法始于“涂鴉” 偶遇楚簡書法深受震撼
李金泰取得這些成就并非偶然。早在七八歲的時候,他便開始寫字,最早的“創作”則是從“涂鴉”開始。李金泰笑著說,大概1956年吧,當時村子里只有一位老先生能寫春聯,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位老先生不愿意到李家來。李金泰看著發愁的父親,說你找毛筆吧,我來寫。
“父親起先不信。后來還是找來一只毛筆,花5分錢買了一瓶‘愛’字牌墨汁。”年幼的李金泰第一次拿毛筆,完成了平生第一幅“書法作品”,當眾揮毫潑墨寫就了一副春聯,贏得圍觀村民喝彩,這給了他不小的鼓勵,那一天,他為六七家窮且請不起先生的鄰居也寫了春聯。
陷入回憶的李金泰告訴記者,自己真正對書法產生興趣是在中學時代。這樣一路走來,直到2004年,正在北京一家雜志工作的李金泰去新華書店閑逛,看到一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那是一套15本的放大影印本。說起當時的感受,李金泰以“震撼”來形容。
恰逢周末,李金泰把那套書買下抱回家,利用兩天的時間通讀了一遍,他知道,這一輩子,自己有事可干了。星期一上班,他找到領導:“我給您一個月的時間招人,我辭職了。”
辭掉工作的李金泰跑遍北京好幾個書店,把有關楚簡的書籍全部搬回家細心研讀。他說,以前從沒想過這輩子會和楚簡書法掛鉤,但這像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我生于湖北,是楚人后裔,專業學習的又是中文;作為書法家,在北京又恰巧碰到楚簡書法精品。這樣多的巧合集中到我的身上,你不認為這是上天的安排先祖的召喚嗎?”
自此,李金泰刻苦攻讀相關資料,一下子便用去整整三年時間。提起這段往事,他笑言:“我總跟人說,老了老了,到老還讀了一個研(究生)。”
隸從楚出發新論 提出3個主要觀點
研習楚簡書法多年,李金泰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藝術理論。他表示自己不是從事書法理論工作的,也不想成為什么書法理論家,只想把字寫好。但李金泰在研究古文字和楚簡書法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前人未曾論及的問題,并形成以下三點主要理論。
首先,李金泰認為毛筆書寫創造了中國文字的筆畫。他介紹,先祖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根據毛筆的特點揮運停駐逐步積累了一些用筆和成字的經驗,原來甲金文字中單一勻整的線條被改造成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點、橫、撇、豎、捺,而筆畫才是中國文字真正成熟的標志。
其次,楚簡帛文字是真正的“初有隸書”。李金泰解釋,楚簡帛文字創造了隸書。秦隸和楚簡帛殊途同歸,后者因其時間跨度大,隸化的層次更為顯著,這是以巨量的楚簡帛資料等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
最后,楚簡帛文字創造了中國書法的歷史。關于這個問題,李金泰提出,中國書法界進行過幾次大的討論,基于對楚簡帛的研究,他提出了“楚簡”說。即中國書法隨著楚國人最先自覺地使用毛筆而產生,伴著楚簡筆畫的形成和楚人審美意識的完善而發展,“楚國人創造了中國書法的歷史,楚簡就是中國書法最早的藝術形態。”
順利舉辦全國巡展 傳承楚文化,弘揚楚簡書法
癡迷楚簡書法,李金泰的藝術創作已達到相當的高度。但令他惋惜的是,雖然對這門新興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眾多,但精通者寥寥無幾。李金泰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08年我參加文化部組織的采風活動,在內蒙古一個20萬人口的邊境小縣城賓館里發現了楚簡書法,當時真是喜出望外,遺憾的是里面錯別字太多了。”
由于已有67歲年紀,李金泰的精力漸漸有些難以擔負如此繁重的研究工作,他也曾考慮過培養“接班人”,但始終未能如愿。李金泰解釋,書法本身便是“精英藝術”,搞古文字書法的人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必須要懂文字學,“不說成為專家吧,但是至少得是內行,相對而言,搞楚簡書法門檻就高了。”
李金泰滿懷憧憬的表示,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擴大一手創建的楚簡書法研究院,結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楚簡書法藝術交流探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最好能夠獲得學術機構的支持,辦一些楚簡書法研習班。”李金泰強調,舉辦這些活動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這方面的青年才俊集中起來,通過學習得到提高,“這樣做,絕不能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要傳承、弘揚楚文化,將楚簡書法發揚光大。”
最后,李金泰說:“為了辦這個巡展,我已經花去了幾十萬,無怨無悔。我們祖先優秀的文化遺產埋于地下兩千五百多年,文字學專家們又花費了無窮的心血將其解讀。我有責任讓它走出書齋,讓所有的人都了解我們曾經擁有的偉大的歷史文明,讓全世界都來享受中國的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