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 >> 正文

    金順珍:為什么讀中國故事,為什么不讀中國故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26日13:28 來源:中國作家網
    金順珍在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中國文學讓我們韓國人有兩種相反的感覺,一種是很熟悉的感覺,另一種是有點陌生的感覺。就是說,中國古典文學讓我們感到很熟悉、很親密,但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讓很多韓國人還是感到有點陌生。

      跟以前使用過漢字的其他國家一樣,很多韓國人一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覺得很熟悉。比如說《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都是這樣。有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讀過的,但還是有已經讀過的感覺。其實很多韓國人從小就常常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本也有很多種類。

      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只在于漢字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文學作品含有很豐富的故事性、哲學性和啟發性,所以到現在還是很受歡迎。

      其實我們要選擇一篇國外作品,其重點不在于要了解一個國家政治、社會、歷史等。就是說,很少人為了解英國而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或為了解俄羅斯而讀托爾斯泰,或為了解德國而讀歌德。中國的也是一樣,一般讀者不是要了解中國而讀中國文學作品。通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我們可以領悟到人間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奧妙關系、平時不容易看到的在人心里隱藏著的內心等。所以,很長時間,很多人都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事實上,不只是中國古典文學,世界名作也都因這個原因,才一直受到了很大的歡迎。

      但是看現在的情況,要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時,很多外國人的心態有點不一樣。讀古典文學的時候,對“文學”的好奇心比對“中國”的好奇心更強,但是讀中國現代小說時,對“中國”這個空間的好奇心比對“文學”的更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好奇心、對具有文化大革命這獨特歷史的國家的好奇心、對突然發展得很快、得到很大成就而引人矚目的國家的好奇心、對已經成為G2國家的好奇心等等。總之,很多外國人要讀中國文學作品時,在其心底里有著這種心態。

      從去年到現在,在韓國,有一本書成為了特別走紅的暢銷書,是一位小說家趙廷來以中國背景寫的小說《叢林萬里》。文學批評家對這本書的評價不太好,他們的一般意見是這本小說太缺乏文學性了。但是要了解中國的一般讀者特別喜歡這本書,尤其是很多公司正式地推薦給職員這本書。看了這本書的促銷詞就能明白這種現象的原因:“能了解中國就能了解世界”。這個現象告訴我們,現在許多選擇中國作品的讀者是要了解中國而選擇一篇作品。當然不是所有的讀者都是一樣。

      反正我們不能否定,一般國外讀者決定中國現代作品時,很容易選擇有中國特色的作品。但是,就因為這個原因,更多的外國讀者不容易選擇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除了有關中國專業的學生們以外,一般的學生們讀中國文學作品時,他們的反應都很相似:“很難”,“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等。 其實中國專業的學生們也不例外。因為不知道中國現當代社會的特殊情況,就不容易了解作品。

      其實我覺得,文學作品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不能分開的。許多世界名作和中國古典作品也有在歷史上、社會上獨特的、特殊的背景。但是這種背景絕對不妨礙讀書行為,也不妨礙讀者受到感動。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社會上的背景,也可以理解人物的心理結構、作品的世界。

      我要說我自己的一個經歷。從小的時候,我一直很喜歡看小說,所以大學畢業以后,不顧一切地決定學習中國現代小說。八十年代,韓國大學生們很少有機會能接觸中國現代小說,更不必說中國當代小說。我也是研究生生活開始以后才可以認真地讀中國現代小說。可是研究生課程一開始,我就有點失望,因為我覺得中國現代小說沒有意思。

      韓國的80年代有特別強的政治性,尤其是搞現代文學的學生們具有很強烈的階級觀念。雖然我在1992年開始研究生課程,但是情況沒有很大的變化。所以當時課堂里討論的作品也都是階級性很強的作品。有一天,上課的時候,我們討論一篇小說,大家都說那篇小說很有意思、很感動、很有意義。但是我覺得雖然有意義,卻沒有意思。那時我告訴大家,我覺得那篇小說沒有意思。千萬不要問我那是什么作品。我一說,一個同學就告訴我,那是因為你沒有階級性。我聽了就很失望。難道要欣賞一篇文學作品,還需要階級性嗎?還需要其他的嗎?那么肯定我不能研究中國現代小說。我覺得研究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受到感動,這個感動也可以從好多方面說起。

      那時我想起以前的另一個經歷,這個經歷讓我繼續研究中國文學,讓我保持對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希望。這是我本科的時候讀的一本書,受到的感動。這篇小說是戴厚英的《人啊人!》。讀英語系的一個朋友看完了這本書也說道,“真有意思,真有意思,很感動!我才發現有意思的中國小說!”。當時韓國大學生對戴厚英作品的反應特別強烈。作為一個讀者能發現有感動的、有意思的作品,這是很幸福的事情。以后再次受到韓國讀者歡迎的中國現當代小說是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其次是蘇童的作品。當然這幾位作家的作品已經被全世界讀者都認可,就不必再說作品的好處。

      我自己不懂詩歌,所以不說詩歌的問題。只對有敘事性的作品來說,我們可以從好多方面討論一篇文學作品的好處。但是作為一個國外讀者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故事性、哲理性和描寫方法。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一直到現在,繼續讓我們從這些方面受到感動。好的故事性不讓我們隨便放棄讀書行為,有深度的哲理性不讓我們放棄對人生的思考行為,好的描寫就能把作品的故事性和哲理性襯托得格外迷人。

      到現在最走紅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都具有很強的、很獨特的故事性和哲理性,他們的故事背景都是很特殊的歷史階段,也可以說對歷史有深度的理解就能產生有深度的故事。現在對“歷史”的解釋一方面越來越廣,一方面越來越細,表面上看來渺小的事情也需要更廣義的理解。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故事是由有生命力的歷史觀產生出來的。

      20世紀以來,形式或技巧成了有關鍵性的重點。其實作品形式里已經包含著作家的哲學、關于世界的看法等。但是,有的作品(包括詩歌)的內容(故事性、哲理性等)不勝于形式和技巧。這種作品讓讀者感到空虛。幸好中國文學作品的傳統一直是作品的內容勝于形式和技巧的。質樸的形式卻讓我感到更大的感動。這不意味著中國文學作品沒有獨特的技巧性。我覺得中國文學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幽默性。這種幽默不是在語言上輕薄的幽默,是看透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以后才能產生的幽默,所以很多作品以幽默方式表現出他們的人生、哲理等。這句話也不意味著所有的中國作家一定要寫幽默,我要說的是在中國作家們的血脈里已經流著他們特殊的幽默感。美國作家的幽默跟英國的幽默不一樣,中國作家的幽默跟他們也都不一樣。我真的愿意許多作家發揮他們自己的特點,能寫出有深度的好作品。

      金順珍(KimSoon Jin)

      女,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韓國韓信大學中國地域學系副教授。翻譯了格非的《人面桃花》,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第一爐香》,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以及一些港臺作家的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