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 >> 正文

    哈賽寧:中國現當代文學在阿拉伯世界的譯介與影響

    莫言《紅高粱家族》為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26日13:11 來源:中國作家網
    哈賽寧在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埃及是第一個在大學中設立了中文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1958年埃及就建立了中文系,但由于當時的中東戰爭而導致的經濟困境,中文系不得不停開。直到1977年又重新開始建系招生。1981年第一批中文系畢業生開始在埃及各個部門工作。至今,埃及已有8所從事教授與研究漢語的高等院校。其中艾因·夏姆斯大學 語言學院中文系的歷史最為悠久,該系最近的學生總數達100多名,畢業生分別投身于埃及的教育、文化、旅游、工業、投資等領域。在文化交流方面,從1956年起埃及就和中國簽訂了許多合作協議,埃及總統和中國主席簽訂了一系列埃中文化交流協議。中國和埃及的文化、教育部門經常互相交流,并簽署了許多文化交流與教育合作協議,為兩國在文化與教育領域的進一步合作與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2002年中國在埃及首都開羅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這是中國在中東和阿拉伯國家建立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2006年中國北京大學和埃及開羅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這也是中國在中東和阿拉伯國家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2008年3月份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和中國電力大學也建立了孔子學院。近年來,埃及文化界、漢學專家也特別關注中國文化與孔子思想的研究。

      埃及現當代著名作家、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2006年)也曾高度評價過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并希望將中國文學介紹到埃及去。一些中國朋友訪問他,問及他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了解時,馬哈福茲表示他曾經看過《論語》、老舍《駱駝祥子》等作品的阿拉伯語譯本,這些作品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駱駝祥子》,他還提到,雖然他并不熟悉這部作品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氛圍,但是他很喜歡,認為它描寫的東西與埃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譯介馬哈福茲先生的文學作品,并在中國擁有大量的讀者,那時他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馬哈福茲先生不僅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而且他也希望埃中兩國的文學交流、中國文學在埃及的譯介繼續發展下去。他曾在他的《開羅三部曲》中譯本首卷中寫過一篇《致中國讀者》,文中寫道:“我希望這種文化交流持續不斷,也希望中國當代文學在我們的圖書館占有一席之地,以期這種相互了解更臻完善。”總之,我們可以看出,馬哈福茲先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欣賞,以及他對埃中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殷切希望。

      毫無疑問,向埃及讀者介紹中國文學,是在埃及乃至全阿拉伯世界弘揚中華文明的必由之路。而且,外向傳播,自然離不開翻譯。回顧中國文學的埃及傳播史,我們不難看到中國阿拉伯語學者、埃及翻譯家與埃及漢語專家代代耕耘,他們的譯介之功不可磨滅。在文學交流方面,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學作品也傳入了埃及。在埃及,中國文學的翻譯和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為第一個時期,從90年代至今為第二個時期,每個時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兩個時期相互銜接,依次遞進。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埃及掀起了翻譯與研究中國文學作品的高潮。埃及學者對中國文學與文化作品的翻譯與研究工作,也積極展開,方興未艾。

      從20世紀30年代起,埃及讀者就能讀到中國文化與文學作品了。此時,中國文化經典以及許多現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并在埃及首都開羅出版。30年代到90年代埃及翻譯中國文化與文學作品的隊伍主要有兩支。第一支隊伍直接把中國文化與文學作品從漢語翻譯成阿拉伯語。這支隊伍主要是當時在埃及最高伊斯蘭宗教學府愛茲哈爾大學留學的中國穆斯林學者馬堅和納忠等人。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埃及翻譯出版的中國作品有:中國古代經典《論語》(2000)、《道德經》(2005)、《孫子兵法》(2005)、《易經》(2007);現當代小說作品有王蒙的《青春萬歲》(2002)、巴金的《海的夢》(2004);中國現代戲劇名著有老舍的《茶館》(2002)、郭沫若的《蔡文姬》(2002)、高行健的《車站》、《中國實驗戲劇選》(2006)、《良辰美景》趙耀民劇作選(2007);詩歌方面有《艾青詩選》 (2004英阿譯本)、《李肇星詩選》 (2005);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史》(2004)、《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2008年)、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卜》、《雜種》,《中國當代女作家作品選》,《中國實驗戲劇》,《沈從文作品選》等等,都已譯成阿文在阿拉伯國家出版。現代作家和詩人郭沫若、劉大白、胡適、劉半農、聞一多、臧克家、馮至、冰心、戴望舒、徐志摩、葉圣陶、張天翼與當代作家及詩人張賢亮、鐵凝、張抗抗、舒婷和食指的部分作品也譯成阿拉伯語,在埃及文學專刊發表。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在埃及翻譯出版的中國文化經典與文學作品已有七十多部。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埃及的中國文學到了現代已并非只是孤芳自賞的業內行為,恰恰相反,埃及幾個漢語專家與漢語翻譯家譯介和研究作品的影響延伸到了漢語界之外。他們的譯作有的直接成為暢銷書,有的融入本國文學作品而廣為流傳。普通受眾自然人數最多,但他們名不見流傳,語不錄史冊,倒是與中國文化和文學結緣的文人墨客,特別是名家巨擘,他們留下許多趣聞和佳話傳誦至今,如埃及著名文學家與思想家塔哈·侯賽因、埃及諾貝爾獎得主馬哈福茲、埃及著名思想家默罕默德·哈賽寧·海克勒、埃及當代著名作家黑托尼等等,他們的作品直接間接地與中國文化和文學譯作及研究有所關聯。

      90年代以來,埃及漢語專家翻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國文學作品越來越受讀者的歡迎。埃及的文化部和文藝界也一直在鼓勵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研究。埃及文化部為了打破“歐洲中心論”,打破英語和法語在世界文壇中的霸權,設立了“全國翻譯項目”。從此,譯成阿文的中國作品越來越多,涵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哲學等領域。90年代到現在堪稱埃及漢學翻譯的黃金時代,中國文學作品在埃及譯介和研究的明天將越來越光輝燦爛。

      2013年1月中國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紅高粱家族》的阿拉伯語譯本由埃及國家翻譯中心翻譯出版,這是莫言先生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個月,埃及翻譯家哈賽寧就第一次把當代作家莫言的作品翻譯成阿拉伯語。《紅高粱家族》的阿拉伯語譯本不僅僅幫助廣大的阿拉伯讀者了解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更重要的是讓廣大的阿拉伯讀者了解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狀況,在這以前,中國當代文學家特別是先鋒作家一代還未翻譯成阿拉伯語,就在這一關鍵時刻,《紅高粱家族》的阿拉伯語譯本讓阿拉伯讀者讀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紅高粱家族》的阿拉伯語譯本自從還沒有出版以來,就一直受到埃及和阿拉伯文藝界與讀者的極大關注,埃及和阿拉伯許多報刊和電視臺談到《紅高粱家族》阿拉伯譯本的出版及其意義。作品在埃及和幾個阿拉伯國際圖書展入選了最暢銷書系列。譯者哈賽寧同年就以這部譯著榮獲埃及文化部國家翻譯中心頒發的青年翻譯獎。總之,莫言《紅高粱家族》的阿拉伯語譯本可以說是最近幾年來譯介阿拉伯語中國文學作品的獨特現象。阿拉伯文藝界相關人士都給予極大關注,有人稱贊作品的翻譯以及譯者精通漢語阿拉伯語兩種語言的水平,同時也有人批判作品的翻譯語言。

      《紅高粱家族》受到阿拉伯讀者的歡迎與極大關注的原因之一,是其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宗教與山東風俗習慣等有關因素。如果說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和極其復雜的問題,那么中國阿拉伯兩個民族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不同,就難免在文化上存在著不少不同之處。從作品的名稱“紅高粱”,到有關中國人婚姻、喪葬、飲食、姓名與釀酒等日常習俗,阿拉伯讀者開始注意到中阿文化的不同。特別是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譯作,這一切都成為了譯者的翻譯障礙,為了能夠克服這方面的種種障礙,譯者盡量采取了直譯、意譯與音譯等翻譯方法。

      哈賽寧(Hassanein Fahmy  Hussein)

      畢業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講師,兼任沙特國王大學語言與翻譯學院中文系主任。魯迅國際研究會會員,莫言研究會會員。2013年榮獲埃及國家青年翻譯獎。翻譯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卜》,阿舍的《逃奔的骨頭》,傅謹的《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以及《中國當代女作家作品選》,《中國實驗劇》等,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待出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