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由作家張石山創作的《清明無戰事》電影劇本以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美日正式宣戰為國際背景,以發生在山西敵我交錯區的小山村唐家山中各方力量之間的沖突、較量為敘事主線,展現了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意志和堅強決心,揭示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真理。8月23日,該劇劇本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來自評論界、投資方、制作方的10余位專家學者、負責人圍繞該劇本的選題意義、藝術實現、敘事架構、人物塑造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
談及創作初衷,張石山表示,當下的抗戰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泛濫,粗制濫造者太多,精品闕如,創作上陷入一種模式化的重復:鬼子殘暴而愚蠢,我們抵抗堅決而慘烈,最終是我們大獲全勝。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無與倫比的慘烈代價,但是在影視藝術的表達方面,更多還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沒有拿得出能夠同國外優秀作品對話的等量級作品。他希望,《清明無戰事》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用中國智慧講述那段歷史,向世界展示偉大的華夏文明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殊死抵抗。
與會者認為,該劇本沒有寫正面戰場,而是將視角投向了戰爭背景下的民間生活,延續了編劇一貫的創作傳統,以小故事蘊含大境界,以小人物書寫大情懷,以新的視角和思路帶來了抗戰題材影視劇敘事模式、表現程式的創新。同時,劇本開掘出了一條揭示中華民族傳統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的通道,直抵人性深處,把中華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提升了此類題材創作的思想境界。(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