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伴隨著花鳥畫的興盛而出現的“沒骨畫”,曾一度衰落,但在清朝初年,著名畫家惲壽平把“沒骨畫”重新發展起來,并使衰極一時的寫生一派風格復興,對當時與后世的花鳥畫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惲壽平,工詩、書、畫,時稱“三絕”。最初著筆山水畫的惲壽平,師法王蒙,后與王翚結交, 卻因不甘“第二”而改攻花鳥畫,終成一代名家。北宋徐崇嗣之“沒骨法”對其花鳥畫影響極大,加之惲壽平自我的潛心鉆研,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獨特風格:融合明代花鳥畫中的寫意筆法,兼工帶寫,筆觸靈動,色彩明麗,以清秀、柔麗代替了濃艷富麗的畫風特點。
清初,摹古之風大盛,繪畫陷入形式模仿的窠臼,形式主義的作畫習氣盛行。彼時,惲壽平追摹古風而不為古意所羈,以寫生入手,苦心專研“沒骨畫”。他不單對宋人的工筆院體畫和元人的水墨花鳥名作反復臨摹,對前代的沈周、唐伯虎、周之冕等人也認真學習。但這種臨摹學習不是死臨,而是獨立思考,比較長短。惲壽平在其《畫跋》中說:“沒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數百年其法無傳。余為古人重開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他創造性地發展了“沒骨法”,這一畫法的產生,引起宮廷貴族、朝野名流的競相仿效,在常州一帶甚是風行,開創了“沒骨寫生花卉”一派,即“常州畫派”。
“沒骨法”是“不用勾勒,則染色無所依傍”之法。惲壽平用色,既不是傳統的寫意平涂,也不是單純地色彩渲染,而是對色、水、粉、意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研究,將成熟的山水畫技法、寫意花鳥畫技法運用到“沒骨法”花卉寫生上來,以達到自己所追求的“曲盡造物之妙”的效果。
“沒骨畫”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這一點使惲壽平極大地發展了“沒骨畫”技法。他根據花卉的特性、生長季節和時間變化,恰當地采用水暈的表現手法,從濕潤到枯竭,將花卉的生長變化巧妙又恰到好處地描繪在畫面中。不論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他的水暈方法使色與水交替暈染,渾然天成。水本無色,而在他的筆下,水能變成無數種顏色。惲壽平在題畫中說:“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其花卉寫生正是在這個最難點上取得了突破。
惲壽平的花卉畫,還追求“筆不到處”的無色之色。以水、色、粉的運用顯現飛白,在一花一葉中留下許多空白,取得“無色之色”的效果。在他傳世的《國香春霽圖》中,畫的是五朵紅牡丹。紅色只染在花瓣與花瓣之間的交聯處,其余全用白色,但看上去仍是粉紅色的花朵,無色顯有色的技法,使花朵色彩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虛實相生,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表現手法。
惲壽平作品的技法特點是點染并用,這與黃荃的“鉤花描葉,細染細開”的工筆重彩風格、徐崇嗣的“不用筆墨,全以五彩染成”的“沒骨”畫法、以及徐渭的寫意畫法都有所不同。他對色與墨的運用有獨到之處,在沒骨畫色彩與水墨之間開拓新的路徑。
我們看到現存的惲壽平沒骨花卉作品,多為折枝花。折枝是指花卉非全株,只截取部分的花與枝葉。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的構圖極為自由。他的畫面,更注重描摹花的自然形態,所表達的主觀情感比較少,這種尊重自然、尊重客觀物象的寫生派繪畫,在當時“四王”倡導的摹古之風中,是有很積極意義的。
惲壽平在表現沒骨畫的題材上也有自己的建樹。為迎合當時清代的市場要求,他繪制過各種題材的沒骨花卉,種類全面。借助畫上的跋或題詩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正是從文人畫中借鑒而來。他用筆秀逸,但潛藏著力量。如《九蘭圖》,繪蘭花數枝于畫面右邊,用一種大特寫式的藝術概括,著力描繪花的繁茂,而無一葉的畫面更顯靈氣,這種對物象的選擇,架構出了一種有氣勢有意蘊的布局。在畫法上惲壽平不用一點水墨,只見色痕。以水色赭石為莖、白粉為花后略加花青點染花瓣,形成白中略青的純凈淡雅的效果,再以純赭石點蕊。濃淡有別,虛實有致。
惲壽平一生作畫,追求逸氣。他認為“高逸”的風格是繪畫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他的審美理想所在。這種風格是筆墨形式和藝術形象最完美的結合,有精純的筆墨技巧、優美的意境和深刻的藝術內容,因此,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極高的要求。他“不露筆墨之痕”的主張,使“高逸”的境界在筆墨之外猶然體現。但他并非完全忽視筆墨的技巧,惲壽平曾說繪畫要在無筆墨處“用意最微”。無筆墨處是對有筆墨處的映襯,作畫要敢于大膽設置虛空,整個畫面要簡不要密,大量的空間透露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雖認為簡優于繁,但他的著眼點并不在繁簡本身。繁也好,簡也好,只要各盡其妙,有利于藝術形象的創造,就是好筆墨。
作為“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壽平,創造了一種筆法透逸、設色明凈、格調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其藝術創造性對當時清代畫壇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