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綜藝節目聯姻電影應慎重(陳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25日10:10 來源:光明日報 陳芳

      中國電視文藝節目在新技術手段和形態的引領下,不僅繼續成為各家電視臺排名競爭和實力較量的平臺,也成為廣告投放的理想載體,更是百姓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引進模板帶來的新形態此起彼伏,讓方寸熒屏充滿了活力。幾檔熱門電視綜藝節目還不約而同地與電影“閃婚”,成為中國電視文藝現象中的一道奇景,個中緣由引人思考,其效果更讓人關注。

      2013年底,電影《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在人們的期待中上映。無獨有偶,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還在播出中,電影版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拍攝完成,于2014年大年初一登陸院線!犊鞓纺新暋方衲7月25日也推出了電影《我就是我》,熱門綜藝娛樂節目紛紛投身大銀幕懷抱,有成為一股風潮之勢。綜觀與電影聯姻的三檔綜藝節目,其本身都家資雄厚。盡管電影版“好聲音”票房慘淡,但該電視節目已經通過各種廣告收回了制作成本;電影版“快男”上映前也從“超粉”中募集了500萬元的票房預售;電影版《爸爸去哪兒》雖然上馬倉促,但憑借電視節目的超高人氣和熱度,又搶占春節闔家團聚的時間點,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跡。

      三個“不差錢”的綜藝節目與電影聯姻,差的可能不是票房數字,卻給人一個感覺——擰巴!三檔節目選擇了三種與電影的“聯姻方式”。電影版“好聲音”走的是劇情片的路子,講故事、玩情節。吳莫愁飾演的女漢子“拯救”星路坎坷的實力唱將李代沫,導師汪峰和同學金池、張瑋充當綠葉,大有超長版“好聲音”MV之感。電影版“快男”做成了紀錄片,內容是2013年“快男”比賽的臺前幕后。電影版《爸爸去哪兒》將真人秀搬上大銀幕,星爸和萌娃在動物園里繼續冒險。三種設想都不錯,但細細想來,三種“聯姻方式”都有些擰巴:首先,唱得好未必能演得好,“好聲音”學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練就“好演技”;其次,電影版“快男”雖有著名紀錄片導演范立欣執導,但其內容決定了該片的觀眾主要是粉絲,而且比賽和影片公映相隔近一年,關注度已大不如前;人氣最高的《爸爸去哪兒》賣點仍是5個孩子的賣萌耍寶,只不過拍攝周期從3天延長至一周,如此制作出來的電影難免讓人有種“換個地方看電視”的感覺。

      其實,綜藝節目電影版的最大賣點,在于通過同名電視節目獲得的高“知名度”,而最大的難點則在于故事性、趣味性和藝術性,后者正是中國電影有所欠缺的地方。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數字屢創新高,但觀眾口碑和欣賞指數卻與之不相匹配,個中緣由值得深思!懊麑涿餍堑扔诟咂狈俊钡臅r代已成為過去,指望靠跨界玩票同時創造電影高票房和業界好口碑的想法顯得簡單幼稚。相較于看電視,看電影是有門檻的,需要觀眾自掏腰包買門票。觀眾花錢進影院,或是想欣賞一個跌宕起伏的好看故事,或去享受美好情感的真摯撫慰,或試圖感受前沿科技手段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總之,觀眾希望門票價格物有所值。倘若影片空洞無物、品質低下,再忠實鐵桿的粉絲也不會買賬!吨袊寐曇糁疄槟戕D身》票房慘淡,看似意外,實則在情理之中。據說該片從開機到殺青僅耗時兩個月,而實際拍攝周期僅20余天,其質量可想而知。而電影版《爸爸去哪兒》拍攝周期不足一周,雖獲得票房成功,業界卻大多對這一現象給電影藝術創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深表擔憂。而近日上映的《我就是我》票房不理想,用紀錄電影的標準來衡量,藝術水準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梢,將電視節目搬上大銀幕,不論是將節目形式直接照搬,還是拍成劇情片或紀錄片,目前來看都未形成一種兼顧票房和藝術水準的成熟模式,必須慎重為之。創作者如果不在電影的整體品質上下功夫,沒有高層次的藝術追求,而是抱著趁熱撈一把的投機心態,那么無論是對已經成功的電視節目,還是對中國電影的發展,都是一種傷害,更是對觀眾熱情的一種褻瀆。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