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軍人迎來了自己的節日,《十送紅軍》《神犬奇兵》《地火》《戰長沙》火熱來襲,讓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再次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近年來,在影視產業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產量和收視率都交出了可喜的數據,也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成為中國電視劇創作中最為穩定的類型之一。然而,藝術創新薄弱導致的簡單雷同、機械復制以及粗制濫造、戲說歷史等問題,則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批評。軍事題材電視劇在高歌猛進、意氣風發之中伴隨著矛盾與陣痛,成為當下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題材選擇:諜戰劇降溫 抗戰劇成主體
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多樣化格局,這種格局在近幾年的創作中得到了延續:既有《延安頌》《東方》《聶榮臻》《尋路》《陳云》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中革命領袖尋路中國、開天辟地的偉業,也有《正者無敵》《血戰長空》《十送紅軍》等抗戰題材中將士們可歌可泣、保家衛國的壯舉;既有《懸崖》《青盲》《借槍》等諜戰劇的波云詭譎,也有《智取華山傳奇》《鐵道游擊隊》等經典重拍。
軍事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是國家文化政策扶持、時代性社會心理需求、大眾審美趣味變化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2009年《潛伏》的成功引發諜戰劇熱潮,2011年廣電總局出臺對諜戰劇的調控政策,使諜戰劇從2011年的27部,直線下降到2012年、2013年的6部、5部。與諜戰劇降溫相對應的是抗戰劇的增加。近幾年來,抗戰劇在話題與商業上的成功不斷轉化為新的產業動力,比例年年急劇攀升:2011年軍事劇共97部,其中抗戰題材50部,占51.5%;2012年,74部軍事劇中有48部為抗戰劇,占65%;2013年,54部軍事劇中抗戰劇有41部,占到了76%。雖然近幾年抗戰劇總量在下降,但在軍事劇中所占比例卻在不斷上升——這就是中國電視觀眾在換臺時發現各個臺都在打鬼子的原因。然而,專家預測:未來抗戰劇比例可能會稍有下降,但它仍將是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的核心題材。
藝術模式:草根傳奇化 人物偶像化
近年來抗戰題材有兩種值得關注的趨勢:一是以《民兵葛二蛋》《永不磨滅的番號》《誰是真英雄》《火線三兄弟》等為代表的民間視角的草根傳奇熱播;一是以《神犬奇兵》《麻辣女兵》《火藍刀鋒》以及《我是特種兵》等為代表的時尚偶像化類型劇受觀眾歡迎。兩種類型作品收視率高、話題性強,藝術上的得與失值得探討。
草根傳奇基本都是抗戰劇,講述出身草莽的小人物如何成長為英雄,走上抗戰道路的故事。事實上,中國軍事文學、軍事影視歷來有傳奇化敘事的傳統,也培養出了中國觀眾偏愛傳奇敘事的審美趣味,當這一傳統與草根人物結合被推向了極致,為劇作突破傳統正劇規范化、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可能。草根英雄的幽默、滑稽一面被放大,平凡怯懦、粗豪強硬、越界犯禁的真實一面也得以呈現,這些豐富立體的藝術形象對觀眾而言更具親近性,英雄成長過程也更具戲劇性,自然受到觀眾喜愛。時尚偶像軍事劇則可以追溯到2010年空軍題材電視劇《第五空間》,其后這種趨勢被不斷強化,不僅包括《火藍刀鋒》《麻辣女兵》等當代軍旅劇,甚至被拓展到《向著勝利前進》《向著炮火前進》等抗戰劇中。這些劇作中,軍營、士兵形象擺脫了拘謹土氣的刻板印象,青春、時尚、帥氣、熱血、勵志,使軍事劇呈現出全新面貌,在有效地吸引網絡時代青年觀眾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傳播了榮譽、責任、使命、擔當等正面價值。不論是拓展傳統還是藝術創新,草根傳奇化、時尚偶像化趨勢作為電視藝術的新探索都有存在價值。
傳奇化、偶像化趨勢也暴露出明顯的問題。一些劇作無視歷史事實、軍事常識甚至生活常識,無限制地夸大、美化甚至神化人物的非凡本領,艱苦卓絕的戰爭成了無所不能、裝酷耍帥的游戲。永遠光鮮亮麗的士兵服裝,女戰士白里透紅精心雕飾的面龐等脫離戰爭情境的惡俗審美趣味占據熒屏,使傳奇變成鬧劇,革命成為裝飾,失去了對歷史的敬畏。當創作被跟風與復制替代,變成廉價的工業流水線生產,藝術及思想的創新則無從談起。資本力量在“革命”“抗戰”等名義的裝飾下粉墨登場,通過偽飾歷史、拆解歷史來追逐利潤,這種惡劣的傾向需要警惕。
傳播效果:中國式“征兵大片”正在誕生
日益火爆的軍事題材電視劇究竟產生了何種社會效果?不可否認,部分“雷劇”對歷史的戲說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從整體上看,當前軍事劇的傳播效果還是正面積極的。
2013年,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先后走訪了20個軍區及軍兵種部隊,針對當前軍旅影視作品的創作傳播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部隊基層官兵對軍旅影視作品的文化功效給予了普遍的肯定,85.1%的基層官兵認為當前的軍旅題材影視作品具有凝心育智的功能,認為能產生鼓舞士氣的形象化教育功能的達到86.7%。調研中還發現,近兩年入伍的新兵包括大學生士兵中,許多戰士的入伍動機是在《我是特種兵》《火藍刀鋒》等軍旅劇的激發下產生的,廣州軍區某電子對抗旅甚至還出現過新兵入伍后主動要求轉入特種部隊并最終如愿以償的事例。2013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師生就《我是特種兵》的傳播效果做了專題研究,以小組訪談形式對55個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受訪者進行采訪,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該劇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自己對軍隊及軍人形象的正面認知。
雖然《我是特種兵》只是個案,但它卻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直以來,《壯志凌云》《兄弟連》等好萊塢影視作品作為美軍“征兵大片”的案例為人們津津樂道,而從《我是特種兵》《火藍刀鋒》等軍旅劇的傳播效果來看,當前中國也創造出了自己的“征兵大片”,這是相當可喜的現象。2014年以來,各衛視頻道引進或開發的多檔軍旅真人秀節目,如《星兵報到》《超級女兵》《真正男子漢》《熱血真男兒之烈火雄心》《士兵突擊Ⅲ》等紛紛亮相。可以說,媒體及觀眾對軍營、士兵以及國防的高度關注與軍事題材電視劇的熱播有直接關系。
軍事題材電視劇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產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也是國家意識形態及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折射。對歷史及當下進行故事講述,完成的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我們從近年來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的發展中看到了問題,但看到更多的還是希望。
(作者為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軍旅影視制作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