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非遺是近10年出現的名詞和學術術語,但是非遺作為“文化”與人類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發展。在歷史上非遺是文化經典的對象,也構成文學經典的一部分。當下非遺仍然可以成為經典,并且通過公眾、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學校教育等多種路徑得以實現。
非遺是經典文化嗎
非遺是經典文化嗎?依據普遍化原則,非遺不是經典文化,它屬于大眾文化,體現的是民眾的生活傳統和文化傳統,但是也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遺是否是經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圣賢們”將其樹為經典,這種現象在古代十分突出,由此在20世紀早期,顧頡剛對于歷史上慣以“圣賢文化”為經典的做法提出了詰難:“我們要打破以貴族為中心的歷史,打破以圣賢文化為固定生活方式的歷史,而要揭發全民族的歷史。”在他看來,“民眾文化”應該得到重視,“民眾文化”與“圣賢文化”同等重要,從而為以“民眾文化”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的經典化開辟了道路。
在筆者看來,盡管不是所有的非遺都屬于經典文化,但是歷史上許多的“非物質文化”曾經被視為“經典”系列而不斷得到傳承,像《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民間風俗,《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這些在中國文學界被視為經典來看待。當然這種被文字記錄下來的經典,既是“非物質文化”的經典,也是文人文學、文化的經典。
除此之外,歷史上的“非物質文化”還在不斷滋潤經典文化的誕生,或者成為經典文化、經典文學誕生的溫床。像《楚辭》里記錄的以楚國為中心的神話、傳說及其風俗等。盡管這種催生文人文學經典中的非遺不是完整的,是有選擇性的,卻記錄了我國非遺發展的基本軌跡而顯得彌足珍貴。
非遺的經典化與其他文化的經典化是有明顯區別的。非遺的經典化還是帶有通俗文化的味道,仍然與其他民間文化一道共同構成生活文化的有機部分,它并不是“懸置”起來說教式的經典,而是“接地氣”充滿活力的經典。
當下非遺還有經典嗎
近30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城市化,民眾的生活受到了工業文明的沖擊,瓦解了人們對文化經典的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動搖了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受和理解,人們會詢問: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經典嗎?
筆者以為,經典依然存在。當下的非遺經典是由歷史造就并傳承下來的,與歷史是傳續關系。作為非遺來說,目前正是塑造和建立非遺經典的時刻,也是最佳的時刻。大量的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盡管經歷著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和進步并不是“斷崖式”的或“躍進式”的,而是接續式的,也就是說,工業文明的到來并不意味著與傳統文化割裂而另起爐灶。
當下的非遺是歷史傳承的,同時每一個非遺門類的經典化又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這些經典表達了共同性問題:它能夠反映一個時代民眾的生活風貌及其文化生存狀態,能夠穿透人類地域的個性而具有跨國界、跨民族的張揚與肯定。非遺的經典化具有自己的文化語法,比如民間故事講述、民間歌謠演唱等就應該具有地方風味,就應該具有地方的人文情懷等。
非遺的經典性總是與時代性結合在一起的,它總是一定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語境的產物,它的接受和傳承,也是在一定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語境中實現的。非遺的經典永遠處于一個被解讀、被釋放的過程,永遠處在傳承、重構的過程之中,這才是非遺經典的“味道”。
非遺經典化的有效路徑
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典化在一定程度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肯定,比如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是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產。在筆者看來,非遺名錄形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化的體現和走向經典化道路的體現。
首先,無論是國家級、省級,還是市縣級非遺名錄,均是從傳承在民間社會眾多的非遺中挑選出來的代表性項目,挑選過程中專家的評審本身就是對遺產價值的肯定,也是經典化的重要步驟。其次,被評審的非遺項目需要對公眾予以公示,這個過程便是接受社會監督,實質上是這些非遺得到民眾的認同和接受的過程。再到最后名錄的最終公布,則是從政府層面和制度層面實現非遺的經典化。這條經典化路徑是政府、學者和民眾共同協商行走的。
此外,當代非物質文化的經典化路徑與傳統非物質文化經典化具有相似之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學校教育之中。從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材來看,小學課本里面就收錄了大量的神話、民間故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開啟著小學生的心智,傳遞著中華民族始祖創造文化的偉力;在大學課堂上,專業性較強的舞蹈學院、音樂學院等開設的民間舞蹈和民間音樂課程,均將大量的非遺納入其中。
傳承人進校園講授非遺內容,也成為非遺進校園的重要方式。比如去年“文化遺產日”期間,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專業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邀請了青海、內蒙古等地民間文學類的代表性傳承人到校現場表演。這些傳承人從他們祖輩生活的原野走進高校的教育殿堂,不僅展現了非遺的價值和魅力,也帶來了非遺經典化的有效力量。在校園中,非遺被收入、被講解、被接受、被傳承、被傳播均是使非遺成為經典的暢達道路。
非遺經典不是遠離“普通人”的經典,其經典化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現實傳承、保護的要求;非遺經典具有典范意義,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并且在歷史性和現實性之間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張力關系,既是過去文明的見證,又對后來的時代發揮著持續的影響。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