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作品 >> 正文

    侗族大歌如天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15日10:36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陳世旭

      雨一下透就停了,風剛吹過又來了,云還沒有散開,彩虹就出來了。塔樓在密密的寨子中間,花旗在灰灰的石頭上,長號從垛口四面伸出,是阿細人揚起的臂膀。寨門上扎滿了女人一樣的野花,寨門下站滿了野花一樣的女人,客人們要進寨子,不把女人們手上的酒碗喝干可不成。

      在山地最干凈的陽光下,侗族鄉(xiāng)親迎接遠來的客人。酒碗高高地端起,包谷酒飄散醇香;山坡成千上萬的蝴蝶,是侗族鄉(xiāng)親的盛裝。

      層層疊疊的山坡,長滿了果樹花草。杉木造的房屋,就像童話中的城堡。屋后紅色的山地像旗幟揚起,村前清清的水塘像明鏡閃耀。烏鴉和老鷹云一樣移過寨子,尋找遺失的珍寶。有種鳥高聲喊叫,清清楚楚就像口號。鞭炮卷起漫天的硝煙!孩子們像吮足奶水的馬駒,頭飾和耳環(huán)叮當悅耳,月亮一樣的是侗族女子的臉。群山逶迤,林海蒼茫,溪河縱橫,古榕依依,山名那么好聽:月亮和雷公。依山傍水的,是侗族村寨。

      黔東南榕江縣,舊稱古州,為江南八百州之一。上世紀80年代在榕江出土了石斧石鏃,發(fā)現(xiàn)了榕江遠古的人類遺跡。榕江古州和三寶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后成為苗侗的宗祖家園。榕江34萬多人,其中侗苗水瑤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87 %,是苗侗祖源文化集散地。

      裁麻鄉(xiāng)的大利侗寨,一個古老的侗寨, 200多戶人家, 1000多人,掩映在森林里的花橋流水木樓人家,是侗族建筑的活態(tài)博物館。

      五座花橋橫跨于利洞溪上,分布寨頭、寨中和寨尾。最具特色的寨中花橋,亭廊式,木結(jié)構(gòu),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橋面由七根長條杉木并排鋪架而成,六排五間,懸山頂,小青瓦;橋廊兩側(cè)設(shè)有欄桿和長廊;橋廊正中有橋亭,重檐四角攢尖頂,葫蘆寶頂。花橋是溪水東西兩岸寨民相互交往的通道,也是他們集會議事、歇腳乘涼、行歌坐夜的最佳場所。

      “三百磴”的石板古道鑲著石雕。全杉木的四合院立于穿室而過的利洞溪畔,樓屋層疊,花橋處處,溪流回環(huán),田疇綠野,茂林修竹,盡收眼底。炎炎夏日,竹椅一把,廊中品茶,臨風賞景,聽鳴蟬葉間小唱,看孩童溪中裸泳,十分情懷,盡在畫圖之中。

      祖祖輩輩生活在依山傍水的遙遠溪谷,體驗著自然帶來的果實與快樂,自由而獨特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宗教、習俗、服飾、語言、歌舞、飲食以及情感表達和生產(chǎn)方式。

      侗寨的保護神是薩瑪。新年伊始,帶著悠久的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祭薩的人們繞寨一周,最后到達固定的耶坪,圍成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齊聲高唱贊頌薩瑪?shù)摹耙琛?。邊唱邊舞,古樸而熱烈。

      “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即“大祖母” ,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社稷神。為了村寨安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們對薩瑪虔誠崇拜,年年舉行盛大的祭典。

      古榕猶如巨龍翻騰,與侗寨、鼓樓一道形成歷史的風景。

      所有這些浮在鄉(xiāng)村時間之河中的場景,都漸漸進入侗族兒女的歌唱,形成至今聞名遐邇的侗族大歌。在侗族,人們說:會走路就會跳舞,會喝水就會喝酒,會說話就會唱歌。

      在侗族村寨,家家戶戶,年長者不論花甲,年幼者剛到學齡,無一不會大歌:感情純真熾熱,形式淳樸稚拙,像他們種植的莊稼一樣生氣勃勃;質(zhì)樸而又多情,浪漫而又絢麗,充分顯現(xiàn)出鄉(xiāng)土氣息和人的原初性天真和生命力。他們的歌聲渾樸一如天籟,讓你從中感受到原始的生命之美,心靈便無法不產(chǎn)生共鳴,由不得你不用呼吸去感應、去了解那片土地揮之不去的深厚情結(jié)。你可以說這是一片偏僻之野,它卻是藝術(shù)的沃土。農(nóng)民藝術(shù)家依偎著土地,懷抱著堅韌和信心,用心的律動來描繪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以及生活和夢想。

      大歌的內(nèi)容以節(jié)慶喜事、特色民俗、田間勞動為主要題材,許多作品即興創(chuàng)作的成分很大,往往是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出來的,看到什么唱什么,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體現(xiàn)他們對自然認知的同時,鮮明地反映出當?shù)孛耖g文化的風采。他們的歌是他們的現(xiàn)實追求和審美追求的統(tǒng)一體,是人類與自然交流互動的產(chǎn)物,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美學模式。侗族大歌這種藝術(shù)活動靈活簡便地貫穿于他們的生產(chǎn)勞動、日常生活之中,和實際生活緊密結(jié)合,直接而充分地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思想、愛憎和道德觀念以及他們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學,這是許多藝術(shù)形式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侗族大歌之鄉(xiāng)宰蕩侗寨,古楓挺立,溪水潺潺,山清水秀。居于此地的侗族屬于榕江縣侗族六大支系中的苗蘭宰蕩侗族支系,民族風情保存完好。這里有著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以歌唱愛情、歌頌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再現(xiàn)生活和歷史、歌唱美好的大自然為主。女生大歌聲音清脆、纖細,男生大歌悅耳渾厚、剛勁有力,堪稱世界音樂殿堂之珍品。

      “誰有天才,誰就是真正的詩人。 ” (別林斯基)宰蕩大歌的藝術(shù)家們以自己的才能表明了民間藝術(shù)的思想和藝術(shù)價值、民間藝術(shù)的巨大生命力。

      火塘和玉米疙瘩在一起,大歌和烈酒在一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時間的河流無始無終,侗族鄉(xiāng)親和快樂在一起。

      描述侗族大歌,就像描述火焰。侗族大歌的語言,卻又像冬天的樹木一樣簡練:無拘無束的節(jié)拍,是生命力量的震顫;原生狀態(tài)的抒發(fā),是對山川大地的禮贊。

      誰能相信,唱出這歌聲的,是砍柴的人、牧牛的人、犁地的人、扛石頭的人、背草運肥的人、月亮出來之前才從田里拔出腳板的人?

      大歌是侗族人最驕傲的才華。侗族寨子最受敬重的,沒有一個不是大歌的行家。

      侗族大歌是土生土長的音樂,侗族大歌是無名無姓的杰作。侗族大歌唱到了京城,侗族大歌的曲子是世界名曲。刀耕火種的祖先,用大歌詮釋了勞作。于是侗族大歌成了傳世之歌,于是侗族人有了永遠的歡樂。

      侗族大歌是山里的大樹,有自己的地力和脈搏;侗族大歌是天上的云彩,有自己的陽光和魂魄。

      從此我記住了那樸素的撥動和旋律,哪怕走遍了世上的城市山河;從此我懂得了什么是藝術(shù)的永恒價值,哪怕世俗的裝點紛紛剝脫。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