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資訊 >> 正文

    總編劇揭秘《鄧小平》:領導曾給出3條指導性意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15日10: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從左至右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鄧小平扮演者馬少驊、演員印小天 從左至右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鄧小平扮演者馬少驊、演員印小天

      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上官云) 連日來,48集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一套熱播,在收獲眾多好評的同時,有不少觀眾對該劇拍攝的幕后工作產生極大興趣,并在微博上發起各類相關話題。14日下午,該劇總編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黨史專家龍平平接受媒體采訪,揭秘該電視劇劇本創作與拍攝的幕后故事。

      劇本創作歷時四年:領導曾給出3條指導性意見

      龍平平首先簡單介紹該電視劇劇本的創作情況。他透露,十年前正值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曾有許多電視工作者來做這件事情,但因題材重大,難度較高,創作時遇到各種困難,項目最終未能完成。

      直到2009年,有關部門決定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牽頭組織創作這樣一部電視劇。龍平平介紹:“當年2月份,領導給我提出3條指導性意見。第一,希望這部電視劇的時間段放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后;第二,核心要反映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形象;第三:除了小平同志個人歷史貢獻,也要總體反映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這在龍平平看來,意在全面反映鄧小平的一個時代。因為長期從事鄧小平思想相關研究工作,也曾經擔任過一些相關影視劇的編劇,龍平平堪稱此方面的專家,但他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仍然感覺到難度太大,“后來想了一個辦法,由專家和作家結合創作創作。”

      “原因在于專家使用抽象思維方式研究歷史與理論,但接到的任務卻是寫形象思維的文藝作品,很多地方不熟悉,所以要請內行參與。”龍平平說,劇本創作歷經4年時間,有人加入也有人離開,前后有很多同志為此做出貢獻。

      創作歷經艱難:人物塑造成難題

      在采訪中,龍平平將劇本創作稱為“艱難的歷程”。為何艱難?龍平平說,關鍵要表現的人物“離我們太近”:“學歷史的都知道這句行規,即當代人不寫當代史,意為當代人看不清楚當代發生的事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否則很難寫的客觀。”

      而他接到的創作任務卻恰是如此。龍平平說,這里面有很多難題。就人物塑造來說,在開創中國特色主義道路的工作中,小平同志是首功,但又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全體智慧結晶,要通過寫小平同志反映這個過程,就不能抹殺這代革命家的歷史功績。

      于是,在龍平平領銜創作的劇本中,出現了大概五十個真實的、有名有姓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甚至有一些領導人至今健在。劇本初成稿,龍平平也曾經有過忐忑,直到著名評論家李準評價改劇本是改革開放的群英譜、光榮榜,“這話說的很到位,也點出我們創作的目的之一。即讓后人銘記這些人為我們的國家發展、人民新生活的開創所作出的貢獻。”

      解決人物創作的難題后,劇中反映事件與電視劇時間跨度的問題又接踵而來。龍平平說,在1979年到1984年這段時間中,鄧小平作出的一些決策影響中國人的生活乃至決定中國未來走向,尤其今天當中國進入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之時,人們審視歷史經歷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議論與認識,要讓大家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很難,這些都要拿捏好一個“度”。

      “現在很多人對清宮、后宮爭斗的事情說起來如數家珍,但對領導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的領袖卻非常陌生。身為黨史研究者,我有責任讓大家了解(這些歷史)。”龍平平鄭重的說。

      鄧家人提供指導性意見:演員表演獲幫助

      相對漫長的創作工作結束后,又經過大致112天拍攝,2014年6月5號完成52集的送審片,并于8月8日順利播出。龍平平說,當時送審的光盤非常多,廣電總局、中宣部的領導們為確保這部劇不出任何問題、保質保量按時播出花費了巨大心血。

      “有時我們需要確定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有次去拜訪中宣部領導,提出能否在10天內給出意見,對方應允了。但就在第三天,我還在外地出差就接到‘領導意見已經提出’的電話。”龍平平說。

      電視劇的順利播出也離不開鄧小平親屬的指導。龍平平介紹,劇本在創作過程中,他們與鄧家人在不斷的交流,主演馬少驊、印小天等人均去過鄧家,在表演上得到不少幫助。

      “比如我們劇本中原來在描述鄧小平同志得知四人幫被粉碎的消息后曾說了一句話: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家屬的意見是,將詞改成‘我可以再干20年’能夠更準確反映老人家當時的心態。”龍平平舉例道。

      同時,龍平平也不無遺憾的提出,這部劇仍然存有缺點,比如已經播出的劇情中,有個人物說“高三學生不會做一元一次方程”,但實際當時中國中學是四年制,并沒有高三,高中三年制大概到1979年才恢復,“這是個嚴重失誤,作為總編劇我要向觀眾道歉。”

      內容情節尋求突破:“平視”塑造鄧小平形象

      在各界幫助下,該劇最終順利播出,一些細節展現頗獲觀眾好評。在近十年來,描寫鄧小平的影視劇有過不少,龍平平說,《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如果說有什么突破的話,那么首先情節、內容是大的突破,“以前沒有任何一部(影視劇)作品描寫這個時期。”

      而第二個突破在龍平平看來尤為重要。他分析,如同導演吳子牛所說,展現鄧小平的形象可以“平視”,即他不只是一位偉大領袖,也是平民,還曾是個命懸一線的人,而在劇情開始的時候設計鄧小平端水為癱瘓的兒子擦身,彎著腰拿收音機都是體現生活化的東西,“這是第一次全景式展現他跟家里人在一起的鏡頭,之前的影視劇中沒有過。”

      “劇中還有個比較‘大膽’的鏡頭,鄧家搬了新家以后,小平同志情不自禁的擁抱一下夫人卓琳,這都是藝術的(表現),但沒有人提出異議。”龍平平介紹,小平同志當初也說過“家庭是個好東西”,“這位老人在之后20年的時間里幫助一個國家改變命運,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使他始終處在一個安全愉悅的狀態。”

      龍平平還分析,該劇可分為三部分。從第1集到第13集,反映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艱難復出、分管科教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撥亂反正;第二部分反映歷史轉折,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第三則是三中全會后到1984年開啟新路的階段,“當年鄧小平被‘保留黨籍以觀后效’曾留下謎團,很多百姓不知道他去向何方,因此劇中人物張貼大字報尋找小平都有真實的事實依據。類似這樣的突破還有很多,觀眾在以后播出的劇集中仍可關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