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玩命一家》:和“上帝”還有距離(郭戚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14日12:07 來源:北京日報 郭戚姍

      知道《玩命一家》這出話劇,是因為曾經看到過其眾籌項目的帖子。在藝術創作大眾融資方興未艾的當下,這種“集資搞話劇”的行為與其說是真正為了籌款,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宣傳手段。《玩命一家》的眾籌網站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追夢網”。而從話劇的最終呈現效果上來看,以上種種行為也的確符合《玩命一家》表現出的藝術風格。在這出戲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年輕的創作者敢想敢為的銳氣、對于作為夢想的戲劇藝術的真誠努力,以及,或許在所難免的一點點缺憾。

      說起來,《玩命一家》其實擁有一個非常不錯的戲劇底本。這出2012年首演于新西蘭的話劇,具備堪稱最標準地嚴守“三一律”經典法則的結構。全劇故事從某天凌晨剛做完一單暗殺任務的殺手小杰回到他和他的姥爺——退休的前公安廳廳長謝老五的家開始講起。晝夜之間,小杰的表弟小文及其新婚妻子高雅、謝老五的弟弟謝老六、大主教古德白等幾個與這個家庭有著各種各樣關系的人物次第到訪,劇情也隨之展開。每有一個人物加入進來,話劇的情節就更復雜一分,矛盾沖突也不斷累積、醞釀。至話劇結束之前,整個劇場的氣氛已經發酵到頂端。更妙的是,劇情在最高潮處突然翻覆,急轉直下,讓觀眾在始料未及的驚嘆之余,一并獲得了戛然而止的不絕余味。

      同時,作為一出黑色喜劇,《玩命一家》之中充滿了辛辣的反諷與弦外之音。雖然該劇人物很少,所有劇情又都發生在斗室之內,但是通過頗多臺詞的描述與鋪墊,劇中的每一個形象都富有豐滿的層次感。主人公小杰,希望以殺戮的方式建立正義的秩序,他看似玩世不恭、藐視一切,內心卻深深期盼尋回父女之愛。他的外公謝老五,從公安廳長的位子上卸任后,仍會對酒駕等違法行為習慣性地進行阻止,但正是他,將自己幼年失怙的外孫培養成了打破規則的職業殺手。恐怖主義爆炸制造者謝老六,真正要開槍殺死一個人的時候竟然難以下手;看似懦弱的神父小文,不聲不響就擅自背叛教義結了婚;將優雅進行到底的高雅,實際身份卻是憤怒的復仇女神;而在教會中地位頗高的主教古德白,竟然只把宗教信仰當做一種生意……所有這些人物,都有一種典型的特征——他們看似堅守著某種篤定的原則,但其內心里更多的卻是困惑和不確定。如果我們可以用“上帝”代指至高無上的信念的話,那么玩了命的劇中人們,其實從未靠近過“上帝”。用近乎游戲的輕松演繹人性深處的迷惘,笑中含淚,這是《玩命一家》最大的魅力。

      不過,略有遺憾的是,與戲內人物們遠離“上帝”的情況相似,《玩命一家》在戲外似乎也與“上帝”——話劇的觀眾們,有著一定的距離。這出戲講述的是一個從頭到尾發生在愛爾蘭的故事,創作者把它原原本本地拿回了中國。但是,如果沒有對愛爾蘭特定的歷史情況、民族性格和宗教習慣的了解的話,觀眾們很難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感,也無法深刻領會到話劇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因此,劇中偏西式的幽默方式并沒有完全奏效,觀眾反應最熱烈的幾處,往往是為了人物用京片子吐臟話或是劇中出現了時新的段子笑料。而這些,實際上恰恰是該劇為了本土化落地而與劇作整體語言風格脫節的地方。此外,由于翻譯的問題,某些疑似原作暗含的寓意(比如“古德白”是否是英語“Goodbye”永別之意等)也無法明確傳達。凡此種種,或許便是《玩命一家》年輕的創作者們面對一出新舶來戲劇遺留的一點美中不足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