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8月11日-17日,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在杭州舉辦。這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5月30日在北京成立后承辦的第一個相關研修班。來自全國的80位中青年文藝評論家參加研修。
本報記者在研修班上采訪了中國文聯副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夏潮,請他就新媒體對文藝評論工作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談了自己的看法。
新媒體對文藝評論的影響
記者:近年來,“押沙龍在1966”“北小京看話劇”等“草根劇評人”影響很大。很多愛好文藝的網民在豆瓣、人人、天涯等網站上集聚,QQ、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臺也有很多“群”,形成數量巨大的文藝評論新媒體聚落。以文藝評論為主題的微信賬號不斷涌現,對文藝評論的傳統傳播格局形成巨大沖擊和挑戰。圍繞各種文藝現象和文藝名人,粉絲、圍觀者在網上“罵架”“互掐”,此起彼伏。與之相對應的是傳統文藝評論的日益邊緣化。對此,您怎么看?
夏潮:正如你所說,新媒體的發展確實深刻改變著文藝評論的形態。網上評論快速發展,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今,文藝評論特別是藝術評論不再是專業的文藝評論作者或者高校學者的專利,而成為所有參與藝術欣賞的人群之間的互動反饋活動。而我們的傳統評論在內容、方式和語言上都出現了不適應,整個文藝評論生態環境面臨深刻的挑戰。
套用狄更斯《雙城記》里的一句話,這是文藝評論最好的時代,這是文藝評論最壞的時代;這是文藝評論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也是文藝評論眾生喧囂的時代;這是文藝評論真知迸發的時代,也是文藝評論泥沙俱下的時代。到底是“最好”還是“最壞”,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時代,應對這個時代的挑戰。
新媒體的時代更需要導向
記者:魯迅說過,批評家的錯處,是在亂罵與亂捧。不可否認,在新媒體上,大量“評論”過于強調個人化的意見表達,漠視客觀的評價標準,缺乏基本的學理判斷和思考。
夏潮: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新媒體上的評論現狀,恰好為“亂罵”與“亂捧”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是客觀存在。因此,我認為新媒體的時代更需要導向。
方向是文藝評論的靈魂。只有堅持正確的方向,評論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思想教育和審美啟迪功能。新媒體為評論打開了便捷、即時、互動、多元的廣闊平臺,有利于激發文藝評論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要確保文藝評論健康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好評論的主心骨。這個主心骨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不管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這一點都不能變。
與此同時,專業評論家要發揮自己的理論優勢和專業特長,要能在新媒體上理直氣壯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按照以理服人、與人為善的原則,在新媒體上快捷反應、主動發聲,講理講美,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有理有據地分析,推心置腹、心平氣和、朋友式地展開討論,堅持公道直言、實事求是,營造新媒體條件下文藝評論的良好生態。
創新文風做好“話語轉化”
記者:新媒體中的文藝評論不乏為吸引眼球而故作驚人之語者,但網言網語的親和力是傳統文藝評論所缺乏的。是不是可以說,傳統評論的邊緣化與其表達方式不太符合當下信息傳播的規律有關?
夏潮:的確,文風決定著影響力和傳播力。好的文風,對于評論的生命力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文藝評論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人的文章學理性學術性要求決定了他們不太符合新媒體的語言要求,這就更加需要學習。新媒體時代,尤其要注重語言和風格的創新,內容上要深入淺出,語言上要生動活潑。
必須強調的是,改善和改進文風,不是一味迎合網民的口味,更不是為了簡單地博得粉絲“點贊”而降低品格。網絡傳播具有匿名性、碎片化、情緒化等特點,往往雜亂無序、聚眾狂歡。在看似海量的信息中,那些平和、理性的聲音一時無法占據主流,很多有意義的批評被遮蔽。這就要求我們把好的文風和好的內容統一起來。我們不是一味地跟風,但是要做好“話語轉化”的工作,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否則就只能自娛自樂。
占領新陣地吸引群眾參與
記者:有人說,能否掌握新媒體陣地,直接決定著文藝評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對此,您怎么理解?
夏潮:陣地是發揮評論作用的平臺。可以說,誰掌握了占領了新媒體陣地,誰就擁有了未來。
一方面傳統媒體陣地和專業評論陣地,是我們的優勢和特點,要繼續鞏固和拓展;同時廣泛利用博客、電子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工具開展文藝評論,扶持和推出一批名網站、名欄目、名博客、名微博、名微信,支持一批具有專業權威性又符合大眾閱讀習慣,“叫好又叫座”的文藝評論新媒體平臺。評論隊伍要在兩者之間靈活地轉換陣地,從而拓展評論空間。
另一方面,還要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群眾廣泛參與文藝評論開辟了廣闊舞臺。事實上,盛行的“拍磚”“點贊”等網絡行為,就是網民在文藝評論領域廣泛發聲的生動體現。而且,有些藝術門類,比如電影、電視等,從網民中涌現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草根藝術評論者,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章。藝術評論源于生活,群眾離社會生活最近,離藝術的本源最近,他們的評論或許有些簡單粗放,但往往有獨到之處,是評論工作活力所在。
文藝評論只有及時準確反映群眾呼聲,才能贏得群眾、引導群眾。無論是專業的、業余的,我們都真誠地歡迎他們參與真正的文藝評論,創作出風格多樣的評論形式,讓持不同文藝觀點、審美立場的人自由爭論,讓不同風貌的評論作品在新媒體的文藝評論百花園中繁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