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激揚文字——陳求之藝術展”將亮相國博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13日10:51 來源:中國藝術報
    范迪安題詞:筆開新境范迪安題詞:筆開新境
    毛澤東《沁園春·雪》  280×2520cm  2013年毛澤東《沁園春·雪》 280×2520cm 2013年
    劉邦《大風歌》  280×1680cm  2013年劉邦《大風歌》 280×1680cm 2013年
    孟浩然《春曉》49×180cm  2014年孟浩然《春曉》49×180cm 2014年
    出發  97×180cm  2011年出發 97×180cm 2011年
    無愧  97×180cm  2014年無愧 97×180cm 2014年
    曹操《觀滄海》  70×240cm  2014年曹操《觀滄海》 70×240cm 2014年
    激揚文字激揚世界  124×248cm  2011年激揚文字激揚世界 124×248cm 2011年
    亮劍  124×248cm  2014年亮劍 124×248cm 2014年

      “激揚文字——陳求之藝術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圳市委宣傳部、安徽省文聯、深圳市文聯共同主辦。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擔任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將展出藝術家陳求之以漢字為基本元素創作的水墨作品和空間作品百余件。

      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因“書畫同源”而具有形式美感,歷代書法創作名家輩出,蔚為壯觀,在引入當代的諸多藝術觀念后,書法的創作又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進而出現了以漢字本身書寫特征為基礎、超越書法本體的水墨創作,如韓美林的《天書》以及徐冰、谷文達等人在此方面所做的實踐和理論闡述,都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陳求之此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作品,根據漢字所蘊含的意境,打破漢字常規的表現形式又不失其可讀性,在具備形式美感的同時傳達出文字本身的情感和感染力,在此類以漢字書寫特征為基礎的創作中可謂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此次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將為書法的現代性表達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課題。

      策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學術主持: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展覽時間:2014年8月19日- 9月1日

      開幕式:2014年8月19日14:30

      作品學術研討會:2014年8月19日15:30

      展覽地址:中國國家博物館南2南3展廳

        跨界之魅:藝術求之

        陳履生 

      陳求之的書法別開生面。他利用中國傳統的文字和書寫的傳統,利用書畫同源所延續的書法和繪畫在審美上的聯系,將兩種具有內在關聯的形式演繹成一種合而為一的現代風格。中國傳統藝術經過20世紀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一種面向國際、面向現代發展的潮流,因此,很多人包括最流行的當代藝術家都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符號。可以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是一種最重要的、最具標志性的符號形式。很多人不管是做雕塑、裝置還是從事繪畫,都把文字和書寫的方式作為藝術語言的一種基本架構,并從審美上連接文化傳統的中國身份。

      陳求之早年學習油畫,作為一名油畫家轉向以文字為主的書寫創作,表現了一種不同于中國當代主流書法的獨特狀態。對于書法在當下的發展,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場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從根本上來看,流行書風與傳統書寫所秉持的原則和文化立場都有所不同。陳求之基于一種現代的方式,用書寫的現代化來演繹傳統文化,他的這一追求,在他的書法中已經呈現了不同于傳統的書寫樣式和書寫風格,甚至改變了審美趣味。他利用水墨的方式把書寫演繹成一種抽象的繪畫樣式,當然他沒有完全舍棄文字,而是通過文字的基本間架結構,去表述一種新的近乎于繪畫的結構方式。因此,在陳求之現代樣式的書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中間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曾經有一批書法家加入到這個隊伍中,當然,在今天回歸傳統的潮流中,面對風和日麗,人們已經忘卻了過去曾經有過的流行颶風。在復歸平靜的現實中,仍然堅守著這樣一種樣式并成為自己個人的追求,陳求之的堅守在當下可以視為這一風尚的代表人物之一。

      陳求之的書法比較大氣,尺幅巨大而且氣勢磅礴。他把從王羲之以來文人在書案上書寫的習性和審美傳統,變成了一種架上的書寫樣式和現代的審美語言,這種書法在本體上的轉變和異化,已經改變了傳統書法的核心價值觀。從書寫的個人化到書寫的社會化、從書寫的平面化到書寫的立體化,由書寫到觀賞的空間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陳求之的書法創作適應了現代樓堂館所的空間和現代的展覽方式,而非傳統文人在案頭的一種把玩的狀態。這種從書寫整體到欣賞的變化為陳求之的書法打開了審美的另外一個視窗。在這個視窗中我們看到了他藝術的新結構,包括他的藝術語言,其追求是基于中國傳統書寫的方式,包括傳統繪畫中筆墨所呈現的一種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中,陳求之不管是大幅條屏的巨幛,還是趣味性表達的尺幅,所表現的整體上的氣勢磅礴與結構間的情趣,相互對照和彼此呼應都表現出了他對于書法和筆墨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在脫離了傳統軌道之后的新的探索中,他的這種現代風格和現代趣味為當代中國書法和當代中國水墨畫藝術進行了一種變通式的置換——這種跨界的表達則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當代文化中的一種特別表現。

      在當今的各個藝術門類中有很多跨界的表現方式,所謂的“跨界”實際上是在審美中發揮各自的優長,使其通過跨界能夠兼容對方的優點而衍生出一種新的方式。陳求之作為一位現代書法家,同時作為一位現代藝術家,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我們很難給他做一個具體的定位,因此,也很難用原有的批評準則去衡量他。因為他在書法和繪畫之間行走。在這樣一種跨界的行走中,陳求之始終沒有放棄對于中國文化核心問題的追求。這就是在中國的紙、中國的筆、中國的墨以及在書寫方式中,其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具有中國屬性的現代風格。陳求之的藝術讓人們了解了中國文化走向21世紀的當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孜孜以求在這樣一個表現自我與表現當代的文化格局中,用自己的作品提出了如何表現自我、如何把自我的風格和語言展現給觀眾的問題。

      陳求之的書法作為一種另類,他給予當代以及留給后人的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在這樣一個個案中,不管是他的繪畫基礎、書法基礎,還是其他藝術門類的基礎,其綜合性的表現讓人們從另一方面了解到當代藝術的多樣性以及詮釋傳統的多樣可能性。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當代藝術家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如何在這樣一種復雜的文化關系中表現出自我的文化追求、對于傳統的態度,這既關系到文化立場,又關系到藝術底蘊。陳求之個案的意義,正是在文化關系上讓人們思考當代藝術中的諸多問題。所以,這一個案具有一種特殊的研究性。

        陳求之

      1965年出生于安徽望江縣。自幼隨父學習書法。1993年開始涉足油畫創作, 2009年開始從事現代書法創作。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共中央黨校、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等地展出,并被相關單位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有《激揚文字——陳求之作品集》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