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節目一次次上演著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魔幻童話。這些節目所強化的“夢想總會從天而降”“奇跡總會發生”以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邏輯,無疑成為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的現代職場的隱喻。
2014年上半年,“夢想秀”類電視節目依然是小熒屏上競爭最為激烈的戰場,不只是《我是歌手》(湖南衛視)、《中國好歌曲》(央視)等音樂節目,還推出了科學類的《最強大腦》(江蘇衛視)、圓夢真人秀《私人訂制》(北京衛視)以及喜劇類的《笑傲江湖》(東方衛視)等。從《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到《中國好歌曲》、《笑傲江湖》,無藉藉名的“圓夢人”或“追夢者”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競技比賽,演繹著一波又一波的人生悲歡,他們或喜極而泣晉級或黯然神傷退場。電視機好似一臺哆啦A夢般的造夢機器,生產著普通人也能夢想成真的奇跡。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綜藝晚會的時代。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創造了電視晚會的表演形式,90年代初期流行如《綜藝大觀》、《曲苑雜壇》等以歌舞、傳統曲藝為特色的綜藝節目。此時的電視節目在強調表演性的同時也展現知識性,當時有一檔以海外旅行風光為主的電視節目《正大綜藝》,用旅行者的目光呈現中國之外的奇妙世界。
90年代中后期電視臺升級為衛星頻道,有線電視網絡也隨之普及,出現了《快樂大本營》(湖南衛視)、《幸運52》(央視)、《開心辭典》(央視)等更加娛樂化、益智類的電視節目,這是綜藝節目發展的第二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2004年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大眾選秀節目的時代,這也是電視行業推行制播分離改革的產物,《超級女聲》由上海天娛公司制作完成并在湖南衛視播出。2005年第二季《超級女聲》引起轟動,這檔真人選秀節目不只讓觀眾體驗到“拇指短信投票”的全民狂歡,更使得湖南衛視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芒果”。
這種湖南衛視一枝獨秀的格局直到2010年才被打破,這一年江蘇衛視推出婚戀節目《非誠勿擾》、東方衛視推出《中國達人秀》,都獲得市場認可,尤其是引進英國知名節目版權的《中國達人秀》標志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即通過購買海外原版節目、用大投資制作電視節目的時代。隨著各地廣電事業單位逐漸轉制為更加企業化的傳媒集團以及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王牌電視節目已經成為各大衛視保證收視率和塑造品牌價值的殺手锏。
在這種背景下,各大衛視不惜花重金引進海外節目版權,這些根據海外節目的“制作秘笈”傾心打造的電視節目確實在舞臺調度、拍攝機位以及后期剪輯上更加美輪美奐。2011年浙江衛視引進英國節目《就在今夜》,把其打造成平民圓夢節目《中國夢想秀》,同樣取得市場成功。而真正讓“洋節目”落地生根帶來更大轟動效應的是,2012年燦星制作公司從荷蘭購買版權和浙江衛視合作推出的《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邀請四位重量級的音樂導師,以發現真正的“好聲音”為噱頭,再加上華麗的舞臺以及制造出有實力的歌手,很快成為最有人氣的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重新讓音樂選秀節目煥發生機。2013年,其他衛視也不甘示弱,紛紛強檔推出《我是歌手》(湖南衛視)、《中國夢之聲》(東方衛視)、《中國最強音》(湖南衛視)、《我為歌狂》(安徽衛視)、《最美和聲》(北京衛視)、《中國好歌曲》(央視)等節目。
就在音樂選秀節目滿天飛之時,湖南衛視劍走偏鋒,購買韓國版權打造國內首部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選擇5位從事演藝行業的星爸作為主角,讓他們帶著四歲到六歲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展開兩天一夜的親子活動。其中,笨手笨腳的明星爸爸照顧孩子、萌態可掬的頑童不時冒出的無忌童言以及節目錄制過程中隨時出現的意外狀況,都成為節目最大的看點。電影版也完全保留這種電視節目中輕松、搞怪、親情的風格,成為國產電影中少有的合家歡電影,吸引著作為電影核心觀影群體的都市白領觀眾的目光。
“夢”“夢想”是大眾文化最善于講述的主題,那些堅持夢想并實現夢想的故事也被作為人生的樣板。與前些年講述成功者的奮斗史或者青春靚麗的超女快男不同,如今占據舞臺主角的是一些其貌不揚的草根或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中國達人秀》成為發現、制造“達人”的魔法機器,斷臂鋼琴師、菜花甜媽等悉數登場。2011年播出的《中國夢想秀》同樣是讓“身殘志堅”的殘障人士或擁有超級才藝的普通人圓夢的節目。
《中國好聲音》也是如此,節目組非常精心地給每一位參賽者“編排”了不同的個人故事,并突顯不同的個性及音樂風格,但這些學員卻如同一個模具雕刻出來的工藝品一樣,懷著同一個夢想,這就是一種個人成功的勵志夢、奮斗夢。每個參賽者都是一個孤零零的個體,這種個體來自于父母之家或者夫婦之家,其人生的主體段落就是參加一次又一次的競技與過關的比賽,從參賽者踏著紅地毯走進攝影棚始,到比賽結束、回歸親友的懷抱終,就像一出簡略版的人生戲劇。在舞臺上,被突顯的是個體如何通過自己的音樂才能從已然成功的導師那里獲得認可,能夠被說出的只是個人及家庭的創傷與困難,而支撐個人與小家庭存在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都化為烏有,這使得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節目一次次上演著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魔幻童話。
這些節目所強化的“夢想總會從天而降”“奇跡總會發生”以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邏輯,無疑成為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的現代職場的隱喻。在這個競技的舞臺上,每個參與者彼此分隔,他們既不是“扶老攜幼”的伙伴,也非“同甘共苦”的合伙人,而是相互比拼、搏殺的競爭者。也就是說,個人處在一種去社會化的狀態中,唯一可以提供心靈慰藉的就是家庭。這種競技式的選拔機制、個人成功的價值觀以及對家庭倫理的強調,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經濟自由化背景下出現的某種“新文化規范”。《爸爸去哪兒》把這種競技文化與家庭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一方面爸爸要帶著孩子挑戰一個又一個的小任務,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對孩子的呵護與教育,孩子從小就需要培養競爭、挑戰自我的意識,以便可以在參與成人社會的游戲中獲勝。在這個意義上,節目中所呈現的戶外、野外空間或者電影版中的野生動物園,不僅不是非城市化的他鄉,反而是如競技場般現代都市生活的自我投射。問題在于這些看似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競技,卻是一種既定游戲規則下的比賽。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過于單一化的個人成功夢恰好成為這些電視節目最主要的文化想象,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能否創造新的更具包容性、互助性的人生大舞臺?不過,與這些進口節目所呈現的競技選秀故事不同,近一兩年也出現了一些傳遞公益價值和傳統文化的國產節目。2013年央視推出《為你而戰》、《舞出我人生》等公益類節目,通過參與者的智力過關或技能比拼來賺取幫助弱勢群體的公益基金,把個人競技成功的個人夢轉化為一種幫助他人的公益夢。另外,央視自去年至今推出的兩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把漢字、成語等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設計成趣味比賽,在寓教于樂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都有助于提升中國電視節目的原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