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歌聲何妨作橋梁(馬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12日09:37 來源:人民日報 馬 涌

      在觀摩“同圓中華夢·第七屆海峽兩岸合唱節”的表演時,人們大概很難不會對“合唱”這一藝術形式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現代合唱,有研究者認為其源于宗教唱詩班,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合唱的本源,就在于溝通人和神靈,是一種有著強烈“交流”意向的藝術形式。然而這樣的合唱,在今天這個藝術形式與交流方式都高度多元化的時代,又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和理由被社會所需求呢?也許從此次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支參賽、參演隊伍身上,我們能夠窺見一些答案。

      一種藝術形式的興衰,往往源于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波動。在海峽兩岸青年合唱藝術論壇上,臺灣嘉義大學音樂系合唱團指揮張得恩坦言,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總是在玩手機”,缺少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隨后另一支來自臺灣的隊伍——臺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女聲合唱團指揮丁晏海就表示贊同,這番發言也收獲了現場理解的笑聲。新一代青少年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帶來人際交流的欠缺和人際關系的狹窄,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獨生子女占多數的大陸,也同樣出現在海峽彼岸的臺灣。而合唱這種活動形式,不僅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協助,加上其天然具有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成了加強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聯系青年人敏感心靈的絕佳形式。

      無須諱言,在商品經濟和個人主義的雙重沖擊之下,合唱因其造星潛力遠不及獨唱,在藝術市場中逐漸邊緣化。然而,藝術從其被創造之初,就并不以盈利為追求。合唱藝術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在今日的社會中,不該忽略它的藝術光輝,以及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長期以來,大陸在學生階段開設的包括合唱教學在內的一些活動,常被指責為“形式主義”,或“抹殺個性”,其意義和價值未能得到客觀評價。然而,合唱作為一種藝術教學,大陸有之,臺灣亦有;中國有,國外也有。足見美育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價值體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合唱在這兩個方面都有積極功用,其受歡迎也是世界性的,有著文化上的共性與必然性。

      通過合唱來溝通心靈、戰勝孤獨的,不僅僅是青年人。在此次合唱比賽中,來自中國文聯的退休老干部合唱團,同樣是一支耀眼的隊伍。他們每一位團員都是雙鬢染霜,但是展現出來的熱情和活力,完全不輸年輕人。雖然他們作為展演隊伍并未參賽,但是他們的每一次登場,都得到了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那不僅是對長者的尊重,更是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肯定與贊美。毫無疑問,是藝術,是集體,是豐富多彩而不孤獨的晚年,帶給他們這樣美好的人生體驗。在“廣場舞”引發爭議、市民文化生活時常成為社會性問題的當下,合唱理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歌聲不僅僅是聯系孤零零的個人,更有著跨越地域、聯系不同人群的力量。這一點,在此次“海峽兩岸”合唱節上強烈地展現出來。兩岸合唱團以歌聲為媒介,展現自我,了解彼此。臺灣合唱團隊在表演上花樣翻新,充滿了年輕人的鮮活與清新,嘉義大學音樂系合唱團的一曲《Swing With The Saints》伴隨著他們充滿活力的律動,三次登場都收獲了滿堂彩,最終斬獲合唱節最高獎項——“金茉莉”獎;而大陸合唱團則在唱功上有所專注,河南省教師合唱團的《龍的傳人》和福清市僑鄉合唱團的《With A Little Bit Of Luck》都以精湛唱功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心,同獲“金茉莉”獎。不同的合唱藝術理念,展現出兩地不同的文化氛圍和精神風貌,又在“合唱”這一大概念下和諧統一。在晚會最后,兩岸歌手同臺齊唱《愛我中華》,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與歌聲一起飛揚,跨越地域與歷史,架起一座情感的橋梁。這大概也是主辦方中國音樂家協會將此次合唱節落在福建福清市這一靠近臺灣的著名僑鄉城市的原因吧。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么合唱,則是眾人出力好架橋。通過眾力協調而達到和聲悠揚的旋律之美,這正是“和諧”美的所在。合唱的歌聲化作橋梁,讓我們不僅獲得了純粹的藝術美,更透過溝通、和諧的藝術活動本身,體味到更深遠的意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