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人物名片
蔡志忠,生于1948年,臺灣彰化人。1971年底進入光啟社任美術設計,并自學卡通繪制技術。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拍攝了《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獲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
日前,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帶著新創作的111件作品,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的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舉辦了“水墨禪境——蔡志忠作品展”。25年前,同樣是在王府井大街上,41歲的蔡志忠從臺灣來到大陸,在新華書店舉行簽名售書,并與三聯書店簽約,成為了第一個與大陸出版社簽約的臺灣作者。
借此次辦展機會,《美術文化周刊》與蔡志忠邀約在其住處旁的咖啡廳進行了采訪。多年不變式樣的破褲子、破襯衫、破布鞋,留著標志性的長發,蔡志忠看上去有些仙風道骨,見我們到來,他禮貌地起身迎接,你能明顯地感到他身上所散發出的柔和的力量。
人生,做事要趁早
蔡志忠從小成長于天主教家庭,幼時便受洗成為一名天主教徒。他天資聰慧,三歲半已能背誦《圣經》經文,也正是《圣經》開啟了蔡志忠的繪畫之門。“我慢慢發現,《圣經》中有那么多的厲害人物,像可以分開紅海、帶領希伯來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可以讓‘瘸子走路,瞎子睜眼’的耶穌基督。而我什么也不會。”在這看似些許幼稚的焦慮下,三歲半的蔡志忠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四歲半時,父親給了他一塊小黑板,蔡志忠猛然發現,自己的才能就是畫畫。
由于當時還沒有畫畫行業,蔡志忠把焦點落在了繪制電影廣告牌上,他認為這是最接近繪畫的行業。后來正值臺灣漫畫的“黃金年代”,葉宏甲的《諸葛四郎》、陳海虹的《小俠龍卷風》等漫畫風靡一時,蔡志忠也成了一名狂熱的漫畫迷,并立志要成為一個漫畫家,當時他才9歲。“偉大的漫畫家不是美院教出來的,從來都是上一撥兒的漫畫迷,變成下一撥兒的漫畫家。”蔡志忠說。
15歲的某一天,蔡志忠收到一家出版社的聘請,蔡志忠對正在看報的父親說:“爸,我明天要到臺北去畫漫畫。”父親說:“有工作嗎?”“有了。”“那就去吧!”簡短的父子對話,成就了蔡志忠的一生。
4歲立志畫畫,9歲夢想當漫畫家,15歲成為職業漫畫家,蔡志忠的人生規劃似乎異常清晰。他告訴記者,人應該很早就思考、出發,并確立目標。“就像你們剛才從報社走出來,打開門,知道自己要來這里;像我們開車上高速公路,是提前知道了要去哪個目的地。人生這么長的旅程,竟然大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要去哪里,我覺得這蠻荒謬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復雜,其實還好。”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蔡志忠不僅踐行于此,更深表贊同。“不只是出名要趁早,做什么事都要趁早。”蔡志忠說,如果自己這一輩子有一句話要留給世人,那就是:錯失時效是最大的罪惡。見記者不甚理解,他進一步解釋:“比如說,你可能談過很多戀愛,可是你永遠都不會忘記第一次約會時吻你的那個男人。人要在最正確的時間,做最正確的事情。什么是最正確的時間?第一時間都是最正確的時間。”
漫畫,最有力的表達工具
今年,蔡志忠已滿66歲,從事漫畫創作已有51年,他筆下的《莊子說》、《老子說》等中國傳統文化漫畫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已成為眾多年輕華人的國學啟蒙讀物。每一部作品,都有一套獨特的“蔡氏畫風”,頗具辨識度。談及繪畫風格如何形成,他坦言,自己幾乎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所畫漫畫都是用自己的方法,畫自己所認為的漫畫。“我們初學藝術時都要去臨摹大師,但如果一直去模仿大師,就永遠沒有機會超越大師,這樣還不如去畫自己想畫的東西。”蔡志忠認為,每個漫畫家都會經歷被其他漫畫家影響的過程,但一定要及早“露出原形”。
在蔡志忠心里,漫畫就如稀世珍寶,也是他無聲的表達。“有些人會誤以為漫畫無非是幽默和諷刺,或者說漫畫要為政治服務。對我而言,漫畫則是最有力的表達工具”。蔡志忠認為漫畫可以用來寫詩、寫小說、寫雜文,甚至寫課本,沒有任何形式和內容上的限制。并且現在正是讀圖時代,許多小孩是看著圖像長大的,漫畫屬于這個時代的語言。他舉例說,自己的中國傳統經典系列漫畫在全世界已賣出4000萬冊,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每個人都愿意很輕松地通過漫畫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思想。而在國外,許多《老子》、《孫子兵法》等經典書籍的英文版賣得并不是很好,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缺少魅力,而是相比之下,直接閱讀文字要投入的精力會大得多。
除了畫漫畫,蔡志忠說自己也會畫一些“感覺好玩的畫”。1992年,蔡志忠到溫哥華,認識了嶺南畫派第二代楊善深,并因緣巧合成為楊善深的弟子,“我就變成了嶺南畫派第三代。”
真理,超越享受的存在
從《莊子說》、《老子說》到《禪說》、《六祖壇經》,再到《聊齋》、《西游記》,蔡志忠的漫畫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中國古代經典,可以說,蔡志忠是一個學養極為深厚的漫畫家。據蔡志忠介紹,他從小就酷愛閱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古蘭經》、《奧義書》、《薄伽梵歌》等宗教經典。直到現在,他仍然每天堅持閱讀,僅上個月就看了四五百萬字的書,“眼睛快要瞎掉了”。他說,世間有許多享受,看書也是一種享受,而且可供選擇的類型和數量都比其他要多,同時,看得多了,才知道什么類型的書對自己獲益最大。
蔡志忠同樣將讀書看做世界上回報最豐厚的投資。“莊子用盡了一生,寫出8萬字的《南華真經》;老子將一生的體悟總結成5007個字的《道德經》。我們花100塊,甚至是二三十塊錢,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看人家一輩子最厲害的思想,這樣的投資報酬有多大!”
除了對求知的熱愛,蔡志忠的學習能力也非常人能及。他有些得意地說:“我學習很多東西,橋牌、動畫、日語,都只用不到三個月,沒有想一些垃圾問題,因為大腦是用來思維的。記憶交給電腦、筆記本,大腦就用來思考。”可是后來,蔡志忠發現有兩樣東西的學習需要超過三個月:一個是佛學,一個是物理。1998年,蔡志忠研究佛學時,發現沒有東西可以超出宇宙、超出物理,于是決定中斷社會來往,用10年時間“閉關”研究物理。究其原因,他說,如果經常跟真理在一起,人世間的享受都不算什么。
“就像有人會問我,你為什么要穿破褲子,穿破鞋子?我還有破衣服呢,還有破包包?我是要讓你認識是我嘛。數學、物理,不需要老師告訴你對或不對,你就會知道正誤,因為你有印證過。你如果自己經常處在真理的門口,你就不會把人世間的那些享受當一回事。”
得知年月日,他馬上就能說出星期幾,這是他和采訪者通常要玩的游戲。可這一次,當記者查看手機上的日歷時,卻發現顯示為星期一。他問我們是不是看錯了,當我們一再肯定時,他開始偏頭思考,然后平靜地告訴我們,中間出了一個差錯,接著,他又繼續詢問同行三人的生日,片刻之后都能正確說出星期幾。隨后,他把秘訣分享給了我們,大家會心一笑。
興趣,樂意又拿手的美事
“閉關”期間,蔡志忠曾有過連續工作58個小時的記錄。那時的蔡志忠,就像一個程式,困了就睡,餓了就吃,剩下的時間全在工作。“我連續工作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熱愛的精神。當一件事被我做了1/4,我就停不住了。”他說,這就像處在一個攝像機的焦點上,焦點外的一切都關注不到,才能這樣專注地完成工作。這樣的專注力遍布蔡志忠的各個階段,“我每段人生的焦點是不同的,有時候是畫漫畫,有時候是做動畫,像我去年的焦點就是出書,去年一共出了18.5本書。今年的焦點又變成了做動畫。”
蔡志忠不僅興趣廣泛,還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就。
蔡志忠是一位優秀的動畫導演。“我29歲到36歲,開了7年動畫公司,拍了4部動畫電影,香港、新加坡的很多動畫廣告是我做的,所以我有一個才能很多人不太知道,我是一個很好的動畫導演。”1981年,蔡志忠執導的動畫電影《七彩卡通老夫子》獲得金馬獎最佳卡通大獎。今年,蔡志忠有3部動畫電影同時開始制作,分別是《三星王國》、《烏龍院》和《功夫少林寺》。
蔡志忠還酷愛橋牌,曾在各種橋牌大賽上拿過很多獎。但不論在其他領域取得怎樣的成績,漫畫始終是蔡志忠心中的天堂,在這個天堂里,他可以隨意創作,無中生有,快樂平和。他說,“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天堂”,而在這之前,首先要足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哪里,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能做的事情自然也不一樣。“其實每個人的天堂都是不同的。”
蔡志忠一直希望能在王府井大街36號開畫展,以及舉辦“豐子愷、蔡志忠兩岸漫畫家聯展”,后者在去年12月得以實現。如今,美夢皆已成真,他坦言很開心。此次“水墨禪境”畫展展出新作之余,還舉行了作品簽售活動,每件作品價格僅幾千元。蔡志忠說,賣這些作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造成影響,大家看到別人買,自己也來買,“這樣慢慢大家都會養成買真跡的習慣,就不用再掛復制的招貼在墻上啦。”
生活中,蔡志忠非常喜歡貓,“扮演自己,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最樂意也最拿手的事,這才是貓的本性。”而這,也是對他最好的詮釋:發現自我,在漫畫上走出了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