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五人間》:慧于構想,勝于內容(郭戚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07日10:11 來源:北京日報 郭戚姍
        《五人間》劇照 《五人間》劇照

      話劇《五人間》(劇作:曾偉力,導演:裴魁山,地點:鼓樓西劇場)描繪了一場由“科學怪人”王教授主導、發生在一個密閉空間里的、五個特征最極端的人物互換靈魂的瘋狂人性實驗。創作這出話劇的團隊,從導演、編劇到諸位演員,均非常年輕,不過這并沒有使全劇的風貌顯得稚拙。恰恰相反,《五人間》展示了出人意料的圓熟的戲劇技法。聰明新穎的構思、精心設計的情節,加之新生代戲劇團隊特有的銳氣,令整部話劇散發出十分耀眼的光芒。

      說來,相關于“科幻”的題材,其實是戲劇創作中難度不小的挑戰。因為戲劇不同于文字作品,不能僅用天馬行空的語言構建抽象的異端世界體系;也不同于影視作品,可以依賴后期剪輯的二度發揮制造出炫目的幻想效果。戲劇的表達既要求有形象、具體的動作,又要流暢地一次完成,無法重復,因此“科幻”之于戲劇似乎是難上加難。《五人間》的妙處便在于,成功地在話劇里做到了對科幻題材的“化繁為簡”和“避虛就實”。劇中的靈魂轉換、真人與人偶等有關科學想象的內容,都只是作為概括性的背景和框架存在,并沒有進行過分詳細的解讀,這就直接避免了不少科幻類影視作品中專注于玄妙的科技異想,反而在細節上難以自圓其說的弊病。此外,話劇也不在復雜的、形而上的概念上做無用的爭辯,雖然劇情里靈魂轉換機的存在自然而然要關涉“靈魂與肉體”的哲學命題,但這并不是全劇聚焦的中心。《五人間》關注的唯一核心只是用豐實的情節去表現人性的善惡,此間的靈與肉都是反映人性的手段。如此立意,兼顧了普適的貼近性又不乏文藝的深刻性,堪稱該劇最聰明的地方。

      這份“聰明”的實質,或許是話劇的主創抓住了敘事類作品必須以內容為王的取勝之道的精髓。《五人間》的整體情節設定是一次進行中的“游戲”,演員用略顯夸張的表演方式展示人物靈魂互換之后的異質性特征,以及導演裴魁山貫穿始終的對自己和對話劇創作的自嘲,都充分體現著一種舉重若輕的游戲感。同時,這個“游戲”又是一道類似于密室逃脫的謎題,需要劇中人開動腦筋審視各種蛛絲馬跡,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直到找出最后的答案。這一全程發生于困室之內謎題,讓“第四堵墻”的戲劇效果臻于極致,也恰到好處地引入了重重懸念作為劇情向前的推動力。觀眾被環環相扣的線索牽引,緊湊的節奏中有情節的起伏流動,一波接一波的靈魂與身份置換又自然地形成了敘述的層次,結局顛覆性的反轉更是難得的驚喜和對全劇因果關系出發點的反思。

      而為了實現以上那些“內容為王”的聰明構想,話劇《五人間》各個舞臺技術部門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配合。白色的球形燈和紗簾與黑色的桌椅構成了簡潔但對比鮮明的舞臺空間,矗立兩旁的全裸人偶營造出陰森的質感。在此之上,燈光與音響的呈現亦貢獻良多。頻閃的刺眼白光與令人不安的大片紅光交替,詭異感陡升的視覺效果下,肖邦寧謐的《夜曲》是對觀者聽覺神經的更大刺激。視聽強烈的反差,烘托出無以復加的心理懸疑氣氛,令人難忘。

      如果要說這部新人新作的上升空間的話,或是在于其劇作深度仍有繼續開拓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五人間》的故事流不重“為什么”而偏重“怎么辦”,并未深究情節涉及的“靈魂”、“永恒”等話題的哲學本質,故而劇中展現的人性更似單純的羅列;警察、模特、假釋犯、藝術家等人物身份背后的寓意也未曾充分展開,某些行動仍稍顯缺乏動機。盡管如此,憑借聰慧巧妙的構思和充實豐滿的內容,話劇《五人間》已經足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