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曹禺《雷雨》劇本發表,距今已80周年。這80年里, 《雷雨》被國內各大院團以話劇、芭蕾舞劇、歌劇、戲曲等各種藝術形式呈現在舞臺上; 《雷雨》劇本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周樸園、繁漪、周萍、四鳳這些人物形象在課堂上被分析解讀; 1954年6月30日,北京人藝首演《雷雨》 ,演出持續至9月1日,連演了60場,創造了演出盛況。截至今年7月,北京人藝《雷雨》已演出60年,演出場次共555場。在《雷雨》劇本發表80周年之際,北京人藝日前召開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就這部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作品的價值和生命力等話題展開探討。對于《雷雨》該怎么演,在人藝《雷雨》公益場遭遇笑場事件之后,如何傳承經典,這些專家的觀點值得業內思考。
它的價值恰恰是所有人對它進行的開掘
《雷雨》這部戲帶給北京人藝院長、著名話劇導演任鳴很多難忘的記憶。20年前,北京郊區的一所中學排練《雷雨》 ,請任鳴去看。還有一次是他去外地的一個旅游城,發現一個業余劇團當天在那里演出《雷雨》第二幕。這又讓他心生驚嘆。 “當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好的劇本、一部真正的經典不單單是專業院團可以演,中學生和業余劇團也可以演。這不是靠宣傳,它也沒有商業的東西,純粹是因為作品本身巨大的生命力和影響,能夠吸引這么多人來演。這證明了這個作品是多么偉大。 ”任鳴說,如果有人讓他推薦一個最該排的中國話劇劇本,他的答案就是《雷雨》 。“在我心目中,這么多優秀的劇作家中,曹禺先生作為劇作家永遠是第一位的。在曹禺先生的作品里,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是《雷雨》 。所以《雷雨》是永遠的。 ”
1977年左右,現在的著名話劇導演查明哲當時還是合肥市文工團的一名演員。“文革”結束,文工團的幾個學員和兩個老師一起排了《雷雨》 ,查明哲演周沖。“我們連演了78場,而且是在極其炎熱的情況下,這個話劇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了。 ”他回憶。當年有年輕姑娘看了《雷雨》后,給他寫信。現在他走在合肥的街上,還會有人叫他二少爺。
后來,查明哲看到過舞臺上各個版本的《雷雨》 。“各個地方劇種改編的《雷雨》都不完全是過去原版的架構,有一些新的發揮。比如安徽黃梅劇團排的版本,是以周萍為主角。 ”2007年,上海歌劇院排歌劇《雷雨》 ,查明哲任導演。在這個版本里,編劇莫凡刪掉了魯貴、魯大海兩個人物,繁漪成為核心人物,突出了她與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查明哲稱,這部歌劇給《雷雨》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曹禺這部劇作里的人物形象,每一個挖掘下去的話都可以獨立成篇,真是可以寫出戲來的。 ”他說,“因為《雷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以話劇的形態呈現在那里,它的價值恰恰是所有人對它進行的開掘,它其實是一座富礦。 ”
中國話劇成熟的標志
在今天,如何看待《雷雨》的價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鄒紅將其放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中看,認為其特殊意義在于為中國話劇確立了現代戲劇的規范,從而成為中國話劇在劇本創作層面趨于成熟的標志。她分析:“首先從戲劇結構上,在曹禺以前的戲劇創作,比較有價值的、藝術成就高的大多是獨幕劇,這說明當時的劇作者還缺乏駕馭廣闊題材的能力,缺乏表現豐富生活內容的能力,曹禺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戲劇創作的進程,使戲劇由小到大、由獨幕劇向多幕劇發展,提高了戲劇表現的能力。 ”
在曹禺之前的中國戲劇創作者們,不太善于組織戲劇沖突。鄒紅舉例:“比如劇中人物的對話,在曹禺之前的劇作中呈現的是表面上的激烈沖突,但《雷雨》中的對話,表面上是平靜的,實際上針鋒相對,具有極大的戲劇張力。 ”同樣,在人物形象上,以前的劇作家不善于寫人物,在鄒紅看來,曹禺善于寫出人物各自的性格,“讓筆下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做出符合邏輯的行動” 。
戲劇理論家童道明指出,曹禺的《雷雨》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他心中的悲憫情懷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說,曹禺是中國作家里面最善良的。曹禺在《雷雨》的序言里寫道,‘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 ”在《雷雨》的序幕和尾聲里,曹禺的悲憫情懷展示得淋漓盡致,“我們不能真正體會到曹禺對舞臺上見不到《雷雨》的序幕和尾聲所感到的遺憾。 ”
人藝版《雷雨》在創新中塑經典
一部80年前的劇本,今天依然在演出,并且演得很好,能夠讓觀眾喜愛,在著名文學評論家何西來看來,這個劇作家就永遠活著,“他的生命存在于他所寫的劇本當中” 。而每一次成功的演出,都是一次成功的創作,“導演、演員以及其他的參與者,用他們的生命激活了劇作家的生命” 。
80年后,這個時代已和當年曹禺寫出《雷雨》的時代大相徑庭。“人們的欣賞習慣、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候再演《雷雨》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首先需要懷著敬畏之心來理解你重新創造的這個劇本,這才是對劇作家的尊重。 ”
北京人藝的《雷雨》共推出過三個版本,前兩個版本由夏淳執導, 1954年的第一版強調階級斗爭, 1989年的第二版強調揭露舊社會、反封建,將劇作局限在一個社會問題劇,到2004年由顧威執導的第三版,突出主題“人性的掙扎與呼號” ,繁漪超越周樸園,成為第一主角。顧威表示:“相比之前的兩個版本, 《雷雨》第三版其實已經與時俱進了,設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前,我們大概不敢這么解釋。 ”在北京人藝影視中心主任、電視傳記片《戲劇大師——曹禺》總導演李春立看來,這是個大膽的改動。“夏淳老師當導演的時候,也大膽地往前走。 ”他說,“鄭榕飾演的周樸園始終是穿長衫的,但到了顧威飾演的周樸園穿上了西裝,因為周是留德歸來的。 ”
關于創新,在何西來看來,“創新在有些情況下是自覺的,在有些情況下未必是自覺的。當演員和導演,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來理解劇本時,劇本就給他提供了一個基礎,一個可以發揮自己藝術想象和藝術創作的巨大空間。只要你懷著敬畏之心,在尊重劇作家的基礎上投入你的感情和生命,你的脈動跟劇作家的脈動就是一致的,你的創造就可能成功,可能贏得觀眾,這就是創新。因為每個藝術家的經歷和個性不一樣,所以他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可能有風格上的差異。 ”他舉例,比如鄭榕和顧威飾演的不同版本的周樸園,“他們不是克隆的關系,他們都是很有創造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