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這條重復前人的“保險之路”已不保險(北小京)

    ——看北京人藝話劇《雷雨》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04日10:54 來源:文匯報 北小京

      戲劇應該關注的是,那些被戲劇性情節所逼出的人性。曹禺先生主張戲劇首要寫人,戲劇中表達的思想應該是“活的東西”。而如今這版被觀眾哄笑的《雷雨》,把活的思想演成了僵化的人物。

      看過兩版改編版的《雷雨》之后,我一直想再看一遍北京人藝的經典版。渴望像小時候一樣,找到心懷期待的舞臺。我告訴自己要回到最初的觀眾席上,像欣賞國寶一樣,品味表演的韻味,體會曹禺先生筆下那“如癡如醉地陷在煎灼的火坑里”的人性。

      中國話劇史按春柳社成立開始算,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雷雨》這部作品問世如驚雷,早已成為幾代人念念不忘的經典作品。走進劇場的觀眾,心里是感覺安全的,因為相信這部經過近80年演出歷史的作品,早已成為一壇陳釀。

      在這個雷雨的盛夏,我走進了首都劇場。我與此版本演員是第一次相遇,可見我有多久沒看過這個作品,長久到我可以充滿新鮮感地來欣賞。

      然而,就仿佛一道厚重的玻璃墻阻隔了舞臺與觀眾席,曾經被炸雷驚嚇過,為繁漪落淚,替周萍糾結痛苦的我,第一次對此戲無動于衷。演員們好像套中人,被生拉硬拽地塞進了角色的外套。他們令人驚詫的夸張表演,形式化的人物解讀如同一雙大手把觀眾推出戲外,以至于在許多原本悲情深濃的地方,觀眾席里傳來陣陣笑聲。據說公益場那天的演出,學生們笑得更加高昂。

      觀眾為什么笑?很多人怪罪于這個時代,怪罪于新一代成長起來的青年不懂經典。而作為一個同樣看過此版演出的觀眾,我知道笑聲不僅在學生場。觀眾們笑的不是劇情,而是被夸張的程式化表演所歪曲的舞臺現狀。

      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沒有對人性的過程進行塑造,只著重在故事的表層。舞臺上,人物內在的情緒與人性一旦消失,突顯的就是一個不可信的故事。整臺演出的節奏仿佛是去掉形容詞的“故事會”版梗概——大少爺先與后媽繁漪通奸,后與下人四鳳好,其實兩人是兄妹,她媽和他爸曾經是戀人,他玩了雙重亂倫,妹妹懷了哥哥孩子……最后,相愛的幾個都死了。戲劇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戲劇關注的,是那些被戲劇性情節所逼出的人性。曹禺先生主張戲劇首要寫人,戲劇中表達的思想應該是“活的東西”。而如今這版被觀眾哄笑的《雷雨》,把活的思想演成了僵化的人物。

      經典作品流傳到今天,必定有傳承。在表演上,如何傳承上一代演員的精髓,如何注入自己的角色理解,如何有獨到的、又符合情理的解讀,這是新一代演員在復排老作品時必須要經歷的功課。這一版的演員,并沒有做好這個功課。

      這一版的四鳳,表演中充滿了戲曲化的抑揚頓挫和身段。演員被大量并不符合人物的表演技巧裹住了。周萍則強化了角色的猥瑣,他與繁漪之間的戲,好似老鷹捉小雞,簡直演成了老女人纏著小伙子!

      曹禺先生一生在追求只體現“真實的生活”是不夠的,要通過作品達到“生活的真實”。臺上的演員們,對于“真實的生活”,了解有多少?對于《雷雨》所表達的“生活的真實”,又是怎樣理解的呢?一個演員對于作品的理解,直接反映在他的表演上。你心里存著怎樣的思想,怎樣的念頭,不會被舞臺隱瞞,只會被舞臺放大。所以,夸張做作的四鳳,猥瑣的周萍,你們打心眼里不認同你們的角色吧?

      《雷雨》中一向是最具符號化的角色周樸園,在這一版里卻相當出色。他走路的方式,坐下的姿態,點煙,抽煙等等無不體現了老爺這個角色的講究。他與侍萍相遇的戲,讓觀眾看到了老爺心中的濕漉。只是,周樸園一個人無法把整臺演出的節奏改變。

      看到網上有言論在怪罪公益場的學生們沒禮貌,不尊重演員,不尊重經典。還有很多人擔憂這是無知的一代。可我卻真的很感謝這些學生,因為他們只是比成年人更直接地,把自己最真實的反應表達出來。學生們就算沒進過劇場,高中課本里的《雷雨》片段也是耳熟能詳的。如果他們沒能接受舞臺呈現出來的作品,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北京人藝對于《雷雨》這部經典作品的呈現方式,需要反思。

      今年是《雷雨》劇本發表的80周年。從曹禺先生一筆一筆將自己那“情感洶涌的流”注入到這個劇本開始至今,導演與表演形式,解讀劇本的方式與角度,一直停留在最初的框架里。80年過去了,除了重復老版本的復排,劇組真的從新的角度思考過嗎?嘗試過以當代人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作品嗎?再有,最初《雷雨》的演出版,難道就是最貼近作品的版本嗎?

      說到時代問題,請不要指責觀眾的素質在減退,因為臺上的藝術家們和觀眾都在同一個時代里。你和我,都同樣是這個大時代里的小螞蟻。我們經歷著同樣的衰退,也經歷著同樣的感動。最重要的是,時代交替,并不會改變人性。100多年前的人與現在的我們,在面對愛情,面對幸福,面對愛不得恨難釋的事情上,是一樣地痛與樂。一部作品能夠成為歷代的經典,完全是因為作品中永恒的人性,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當觀眾面對這部經典悲劇哄笑的時候,北京人藝的創作者們應該思考一下——這條重復前人結果的保險之路,如今已經不再保險。再不重新思考與解讀,《雷雨》的演出只會成為一塊漏洞百出的朽木。

      (作者為知名劇評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